袁莹雪
摘要:改革开放拉开了教育改革的大幕,是教育现代化的起点。邓小平同志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和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产生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改革体系。坚持恢复高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深化教育体制,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根本目标。值此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回顾和梳理我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重要举措,对于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教育改革;当代启示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蒸蒸日上,教育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据一席之地。无论是小学教育、义务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民办教育,还是公私合办教育的进步,都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但是,教育体制仍然滞后、教育资源仍不公平的问题始终制约着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进步,深层次制约教育改革的矛盾也在凸显,这些都是影响我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要因素。回顾和梳理我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重要举措,对于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
習近平总书记说过:“在人类思想史上,就其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和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任何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世界。”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重点回答了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了什么、培养什么样的人三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是确立在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带有明显的阶级性,教育事业的也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它促进了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其根本价值取向还是推动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不是自成体系的,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密切结合在一起,用哲学语言建构教育框架,并结合时代背景而产生的。
(二)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精髓
先秦儒家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源头,其对教育的解读更是中国古代教育的起始点。儒家教育思想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在教育问题不断涌现的时期,重温儒家教育思想中的精华,对于推进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以“仁”为核心,仁爱是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且仁爱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儒家强调要将仁爱具体化为各种实实在在的行为准则,就是要做到“恭、宽、信、敏、惠,处事恭敬、待人宽容、言而有信、敏于行动,践行道德要求,要学会立身处境,为人作想,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除此之外,当今许多教育思想都能在传统儒家教育思想中找到来源,如有教无类、人格教育、学以致用、群体至上,等等,这些对当下的教育改革、为建设教育强国奠定思想基础。
二、 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一)教育改革的起点:恢复高考
1977年8月,邓小平明确提出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拉开了教育改革的大幕,教育现代化正式开始。十年文革,教育事业几乎停滞不前,知识分子甚至被称为“臭老九”,现代化建设面临人才严重不足的恶劣局面。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年,全国570万人走进考场,这标志着教育的春天到来。高考制度的恢复打破了群众推荐上大学的旧有模式,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公平考试,择优录取,真正出现“优则仕”的现有模式。
高考制度的恢复释放了教育改革的信号,知识分子重新受到重视,改革开放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关键是教育。
(二)教育改革的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仅是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的根本思想,也是教育改革必须遵循的思想原则。教育改革单单依靠恢复制度的方法难以从根本上消除旧有模式的冲击,十年文革期间教育事业的崩溃的原因主要还是思想僵化,因此,教育改革的根本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977年,邓小平复出以后,主动抓教育工作,开展教育阵线的拨乱反正。后邓小平在同教育部负责人谈话时说:“‘两个估计是不符合实际的。应当充分肯定17年的教育成绩,主导方面是红线。”[3]1979年,全国撤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文件,困扰教育事业发展的枷锁终于被解除,成为教育改革的思想先导,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教育改革的进程:深化教育体制
深化教育体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十年文革时期教育体制僵化严重束缚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改革教育体制成为“更加迫切”的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为中心,并不是忽视其他方面,改革不应该只是经济改革,政治、文化、教育等其他领域的改革也要向前推进。1978年,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全面地正确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方向,真正搞好教育改革,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大的提高。”[4]在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经过各方面专家的考察、调研,于1985年5月27日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该决定指出,教育改革要从教育体制改革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改革。
(四)教育改革的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教育开放是对外开放在教育道路的体现。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5]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核心,它深化了教育规律,是对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成功实践总结的必然结果。三个现代化提出以来,一直深受国家的高度重视。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必须极大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九十年代以至下世纪初中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1988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强调:“中小学教育必须坚持三个面向。”
三个面向是相辅相成、紧密衔接的,其中现代化是根本,我国教育改革的一切都是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只是手段。当然,不能把三个面向彼此割裂开来,要从全局角度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脱离任何一方,教育现代化就会迷失方向。
三、 我国教育改革的当代启示
(一)坚持教育改革要與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
邓小平同志一直强调,正确认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正确地位。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速度。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一个适合的教育体系,那么,这个衡量标准就显得十分重要。改革开放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中国梦在改革开放时期的特定任务,因此,教育改革必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改革措施都是有效的。
建设现代化强国,需要数以亿计的知识分子。牢牢把握建设现代化必须依靠教育的基本原则,教育搞好了,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反过来,现代化建设的好,教育事业就会蓬勃发展。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就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6]
(二)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
邓小平同志讲过:“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7]十年文革时期知识分子地位低下,生活没有基本保障,知识受到人们的唾弃,造成经济崩溃,民主法制不健全、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必然被历史所淘汰。新时代新面貌,要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一种潮流、一种趋势、一种原则。
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不能忽视传授知识的主体——教师。邓小平说过:“我们要把从事教育工作的与从事科研工作的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使他们受到同样的尊重,同样的重视。”[8]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维护教师地位是时代赋予的任务,能否建设一支规模巨大、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是教育现代化能否实现的关键。
(三)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原则就是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不能依轻依重。邓小平曾强调过:“我们的方针应该是普及和提高同时并重,二者不可偏颇。”[9]坚持普及和提高两条腿走路实质上就是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外在表现。公平和效率相结合一直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的主线,教育公平摆脱了“平均主义、大锅饭”等固化思想的束缚,营造了积极向上、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当然,一味注重公平而忽视教育的发展是错误的,教育发达是教育公平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效率,教育公平就会丧失动力。
邓小平的教育公平战略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的首要原则,这是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体现。教育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城乡区域教育差距仍在制约教育改革,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等,这些都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绊脚石”,今后,教育改革必须贯彻邓小平的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重大战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实施教育振兴战略,实现教育向公平高质量方向发展,成就教育兴国梦、教育强国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0
[2]《论语》.张燕婴,译注[M].上海:中华书局,2006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7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95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
[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
[7]《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1
[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0
[9]《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