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小策略

2020-10-21 20:07刘水娣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28期
关键词:鸡雏铃响披萨

刘水娣

自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的颁布,数学核心素养有了明确的说明,学生最终需要具备的数学素养:数学眼光、数学思维、数学语言、问题解决能力。而这一切的实现,追溯到课堂、教师的教学。那如何提高数学教学效果,使得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呢?

一、精心设计预备铃响起后的3分钟

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是老师提高学生能力的法定时间,老师有责任、有义务、有必要用好每一分钟。预备铃响之后的3分钟,是学生由下课到上课的过渡时间,这段时间由动到静,学生注意力相对不易集中。经验丰富的老师,会精心设计这3分钟,让这3分钟大有作为。比如低年级的老师会进行听算训练,有效训练学生的專注力和计算能力。生活需要有仪式感,同样,计算训练也需要仪式感。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他们自控力比较低,我们可以简单加上几句话,就让孩子们爱上这个听算训练。通常老师喜欢的是“打电话”这个游戏,同学们像报电话号码一样把答案说出来,计算全对的同学可以做出打电话的手势,与老师通话,“喂,数学老师,我的听算得了100分”,“哇,你真棒!”。为了获得与老师的通话权,他们会专注地投入到听算训练中来。中、高年级可以完成口算题卡的训练,也可以进行课前知识点的抽查,如同桌之间互相提问:分数、小数的互化,单位之间的转化等等。

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我们都是奉为经典。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句话总是出现在我们的教学目标中,似乎这样可以显得“高大上”,可是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却一言难尽。我们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可以从细节出发,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一、二年级的学生可以进行扑克牌的游戏,比如:同桌两人,一人出一张牌,算它们的和,谁算得又快又对,扑克牌归谁,最后看谁的牌多,谁就赢了。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进行24点游戏的训练。既锻炼了他们的计算能力,同时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五、六年级的学生可以进行趣味数学题的训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1个12寸的披萨是否等于2个6寸的披萨?数学老师猜牌,百猜百中,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芈月传》里大婶买鸡的故事:鸡翁(公鸡)5钱两只、鸡婆(母鸡)3钱两只、鸡雏(小鸡)1钱六只,买鸡大婶50钱要买100只鸡,要求:鸡翁少买,鸡婆多买,鸡雏越多越好。问:买了鸡翁、鸡婆、鸡雏各多少只?你能帮大婶解决吗?华为面试题:如果1+4=5;2+5=12;3+6=21;则8+11=?......这种来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又有趣味性的问题,颇受学生欢迎。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同时,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我们也可以组织数独学习,让学生们玩数独。我们可以录制微课,进行简单的指导,让学生不停去尝试,当他们成功完成任务时,那种自豪感是不可言语的。

三、用好下课前的5分钟,拒绝“多余的精彩”

有多少老师像“心太软(教师版)”这首歌里一样: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独自一个人讲课到铃响,你任劳任怨的讲解那道题,可知道学生有多么勉强。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把所有问题都自己讲,讲解总是简单,学会太难,不该讲的,就别再多讲,铃响了,你还不想停,你还在继续讲吗?你这样讲解到底累不累? 明知学生在心里怨你,只不过想好好讲一道题,可惜他无法给你满分。多余的牺牲,他不懂心疼,你难道只想做个“讲师”? 噢,算了吧,就这样改变吧,该放就放,再讲也没有用,傻傻讲解,学生只会依赖,你总该为学生想想未来。

我们提倡精讲精练,提倡让学生自主学习。可是,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评讲练习时,下课铃声响了,大课间的音乐响起来,老师把教室的门关好,提高声音,继续讲解,学生的心早跑出了教室,2分钟后匆匆下课。这种“多余的精彩”得不到掌声,也得不到效果。

下课前5分钟,我们可以留给学生交流、说出疑惑,说说收获、体会,比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我们可以让学生回顾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其他推导公式的方法,而不是老师抓住时间评讲习题;下课前5分钟,我们可以留给学生做做练习,老师有时间关注后进生。我们不能讲满40分钟,尤其下课时间是学生自主安排的时间,我们无权侵占。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以生为本,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在教学中会探索出更多的高效教学策略,我们的教学之路会越走越宽。

猜你喜欢
鸡雏铃响披萨
Why Do Round Pizzas Come In Square Boxes?
“披萨锦标赛”
熊长江
俄议员批德国宰杀公鸡雏是“动物性别歧视”
母鸡(节选)
马铃响叮当
啄破硬壳
这条披裙子能吃吗?
我们都为饼干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