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江苏卷作文选评

2020-10-21 05:03张松原
中学生阅读·高中·读写 2020年3期
关键词:张晓风调和咸菜

张松原

真题回放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成,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佳作点评

生命里的“调和”

这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人也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犹如“水至淡”和“盐得味”。因此,不管在什么场合,做什么事,我们都应该有求同存异的胸襟,与身边的人“共存相生”。①

作家张晓风有一篇散文《买橘子的两种方法》,说的是刚结婚不久的“我”买的每一个橘子都带梗带叶,而“我”的公公所买的却是光秃秃的,一点枝叶都没有。“物各有性,人亦如此”在这里体现得着实鲜明:浪漫的“我”看重橘子的观赏价值,以为把带梗带叶的橘子盛在精美的竹箩筐里,就可以让它变成室内设计的一部分;公公看重的则是食用价值,在他的认识里,如果每个橘子都带梗带叶,买上二三斤,就等于少买了一个橘子。可贵的是,“我”没有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公公,而是想明白了,公公这样做,自有其道理,因为他们那代人是从贫穷边缘挣扎过来的。于是,“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我知道公公是对的,但我知道我也没有错。”②

无疑,“我”的想法来自“我”内心的善解人意,善解人意则源于“我”注重“五味调和”,善于换位思考。③

人与人相处需要“调和”。进一步说,一个人“自处”又何尝不是这样?诗人有言,“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另一位作家也写道,“花香和饭菜的味道是可以共处一室的”。④

见过一位美术老师几次作画的情形。他创作时有个与众不同的习惯:桌上放只小碟,碟里有一小撮盐水蚕豆,或是一种用大头菜腌制的咸菜。他常停下来,眯起眼审视眼前的作品,顺手捏起碟中食物,丢进嘴里细嚼慢咽,然后又拿起画笔,在纸上涂抹。艺术创作是风雅的事,一边大嚼蚕豆、咸菜一边作画,不是大煞风景吗?我问过老师为何如此,他的解释很简单:画画是一种精神活动,不能高高在上;吃着最简单、最家常的东西作画,才觉得自己时刻都在接地气。⑤

我相信,他的话是实在的,因为他每次作画的状态是那么放松,表情是那么淡然。在那个时间节点上,他的生命已在精神层面很好地实现了雅与俗的“调和”。⑥

肉身与精神,是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的两个基本要素。美好的生命状态,应该是二者的协调,不偏于某一方面,既不向俗的底层坠落,也不活在“高处不胜寒”的幻境之中。⑦

“酸甜苦辣咸”这“五味”,善于“调和”便可“百味纷呈”,生活亦是如此。

一方面,在這个世界上我们总是不断碰到“我对,他也对”的局面,只有心胸豁达,“共存相生”,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另一方面,肉身之俗与精神之雅是可以统一在一个人的身上的。只有能“调和”好俗与雅的人,才算得上是健全的人。⑧

①从叶子联想到人,展开论述,紧扣材料。

②用作家张晓风散文中的事例作为素材,挺新鲜。从内容上来说,也很贴切。

③对上述论据进一步分析,并将其与“五味调和”相联系,论证观点。

④从人与人的相处,过渡到人的“自处”,继续论述“调和”的重要性。诗人和作家的例子,运用巧妙,彰显文采。

⑤援引美术老师作画的例子进行论证。作画是“雅”,大嚼蚕豆、咸菜是“俗”,两者对比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术老师的解释则有力地证明了“调和”的重要性。

⑥遵循前面的论证思路,举例之后,马上进行简要的分析,文章的结构显得很清晰。

⑦从“雅与俗”到“物质与心灵”,论述在深化。

⑧再次紧扣作文材料,进行论述。“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对前面论述的总结,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猜你喜欢
张晓风调和咸菜
划粥割齑(jī)
咸菜,我的冬日乡愁
调和
张晓风的羞愧
坠星
欧氏空间中超曲面的L2调和2—形式
下雪天的咸菜汤
漫画
例谈调和平均数的简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