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春
这是“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的“夫”字。图1是甲骨文,是一个张开双臂,双腿分开,站在地上的人的形象。上面的一横,表示人的头顶插着簪子。图2是金文,字体构造同甲骨文,只是笔画略粗。图3是战国文字,是一个头戴簪子弓着身子的人的侧面形象。图4是小篆,是头戴簪子正立的人的形象。
按照古代礼制,男子20岁称为“弱”。 《礼记·曲礼上》说:“二十曰弱,冠。”孔颖达注解说:“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这时要把头发束起,用簪子固定,戴上帽子,叫作“冠”,也称“弱冠”。男子加冠礼之后,也就意味着步入成年了。而女孩子满15岁如果要出嫁,就可以挽发插笄(簪子),故称女子年满15岁为“及笄”,也就是到了结婚的年龄。如果未许配人家,最迟也是到20岁挽发插笄。“夫”的字形,束发插簪而立的20岁男子汉形象,就是古代这一礼制习俗的反映。
隨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衣服、发式的变化,男子“加冠”和女子“插笄”的习俗在汉民族中已不复存在,举行成年礼的仪式却还保留在一些少数民族中。至今,朝鲜族男子成年要举行“冠礼”,女子成年则仿效古俗盘发插簪。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少年成长为青年时,要举行成年礼,剽牛祭祖,而后才能恋爱,才能穿戴绣有月亮图案和花纹的衣服,享有父母为其准备的全套农具,并作为村寨的正式成员参加劳动、参与事务。纳西族也有类似习俗,年满13岁的男女,要举行“穿裤子”或“穿裙子”仪式,表示已成年,从此可以参加劳动,进行一定的社交活动等。
少数民族中所保留的这种习俗与古代的“加冠”“插笄”,在形式上不完全相同,而其本质是一样的,都表明男女从此之后步入成年,享受成年人的权利。这是对古代礼制的传承。
(选自《汉字与民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2月版。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