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练习,变“苦练”为“乐练”

2020-10-21 21:35徐敏华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乘法分配律

徐敏华

摘 要:练习课程是以知识巩固和训练为主导的,是依靠练习来发现知识漏洞和理解误区,继而进行教育教学行为针对性的调整,由此进入到更加理想的练习教学格局。本文乘法运算定律练习课程为例,希望通过精细化的课程设计,使得原本的“苦练”变化为“乐练”,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进入到更好的练习状态。

关键词:乘法运算定律 知识训练 乘法分配律

在实际练习课程的时候,如果选择以单一的方式来进行,忽视实际教学行为的设计,就可能使得练习课程处于死气沉沉的状态,为了改变这样的格局,需要积极采取措施实现“苦练”向“乐练”的转变,继而提升练习课程的有效性。

一、小组自由交互,提升练习的参与性

以连线游戏的方式来进行,给学生呈现出不同乘法运算的形式,左边和右边的某一个是相等的关系,要求学生以分小组的方式来进行连线,给予一定时间进行自由讨论之后,教师使用思维导图工具来绘制“乘法运算”的知识体系,采取教师一边提问,学生一边回答,然后慢慢将其反馈到实际思维导图上,实际问答是以上述连线游戏结果的基础的,因此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等知识点都可以牵涉到。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思维导图中引导学生去思考三种乘法运算定律的区别,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互之后,可以站出来发表对应的意见,然后与大家的意见进行汇总,继而将对应的联系与区别融入实际思维导图中去,这样最后板书出来的就是一张师生协同完成的思维导图,通过这样的思维导图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本章节知识的框架,实现知识的系统化认知,有利于乘法运算定律基本模型的构建。

2×17×513×4+25×4

13×4×537×(23-3)

(13+25)×4 13×(4×5)

37×23-37×37×(30+70)

7×30+17×702×5×17

小组自由交互,这是学生自主发表意见的历程,是学生学习知识输出的过程,这一点是尊重学生理解的集中体现,是进入良好练习状态的基础点;接着连线游戏可以使得实际的练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思维导图的多维度呈现,可以更好地实现师生交互,对于知识形成系统认知。基于上述措施,练习课堂的基调就处于良好的状态,这对于后续各项练习工作的开展而言,是很有价值的。相比较一上来就开始让学生开始做练习,这样的过渡阶段,会营造出主动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二、融入角色意识,增强练习趣味性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小先生理论”倡导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自己扮演“小先生”的角色,自己学会去讲述知识,自己去归结知识,这样可以使得知识学习的过程进入到更加主动的状态。在实际练习课程设计的时候,也可以将这样的教育理论融入课堂中去,使得小学生去扮演对应的角色,有了角色意识之后,实际的练习趣味性就由此得以塑造。比如下题中鼓励学生扮演小判官,对于实际数学乘法运算法则的使用进行判定,是对或者错。小学生在听到自己可以扮演小判官的时候,就会以严谨的态度去对于实际的题目进行检查,假设自己就是老师,对于对应的题目进行分析,然后看一看实际题目中是否有做错的地方,教师首先给予每一位学生一定的时间去进行判定,接着选取判官代表来讲述自己的判断理由,其他判官如果存在异议,可以提出对应的意见和建议。

小判官(对的打“√”,错的打“×”)

(1)40×50+50×90=40×(50+90) ()

(2)4×7÷7×4=1()

(3)102×56=100×56+2    ()

(4)41×20-41×3=41×(20-3)  ()

角色意识的塑造,其本质就是在构建对应的主动学习情境,相比较平时教师是学生作业批判的行为主体,而在实际判官情境中学生成为判断的主体,加上设定的是判断题目,这样可以很快的激发其参与练习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有着比较好的练习效果。从本质上来讲述,在判定学生对于乘法运算规律的认知,但是实现了课堂的翻转,实际課堂的效率也会朝着更加高的方向发展。

三、增强知识变化性,进入强化训练格局

基础性的乘法运算练习在于引导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有着很好地理解,继而进入到基础性应用的状态,在实际的很多乘法运算题目中,使用什么样的运算法则,应该如何去进行凑整或者拆分,都是学生要自主判定的,因此除了基础题型之外,还需要设定提高性的题设。此处设定的题设为:87×99+87和103×99,先鼓励学生使用正常的方法来计算上述的结果,然后鼓励学生以小组交流运算的方式来进行探讨,对于上述两个题目的特点进行归结。接着进行适当的引导:现在我们的小判官需要有侦探的眼光和能力,在仔细研究题设特点的基础上,要能够迅速地找到上述题设中存在的“猫腻”,这样就可以制定出更加快速的计算方案。同样可以鼓励判官们在小组范围内进行交互,因为题设中的运算律使用是隐形的,必须要使得他们能够自主地去发现。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将变化的练习题目中渗透凑整或者拆分的思想,学生在看到教师做到基本演示之后,开始尝试将隐藏的节点找出来,然后实现运算定律的界定,明确其适用范围和方向,继而制定第二道题目的解答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很快发现,第一道题目中99个87加上一个87,那么就是100个87;第二道题目中99可以归结为100-1,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可以迅速地实现对应题目的计算。

在练习题目设定的时候,除了需要设定基础题之外,还需要设定提高题,这样可以确保实际的练习效果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上述教育教学中,学生继续以判官的身份去进行观察,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了其中的猫腻,继而使得解答问题的思路得以拓展,这种知识获得感会使得学生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而练习课程的质量也会因此朝着更高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四、融入生活元素,提升知识应用能力

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以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提升为目标,对于小学生而言,在乘法运算知识练习的过程中,还需要进入到生活化的情景中去,这可以使得其更加深刻的理解乘法运算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继而懂得以数学知识的视野去审视生活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要实现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这对于激发练习积极性,提升知识应用能力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在本次练习中设定的生活应用类题目为:李阿姨买了60套运动服,张阿姨和陈叔叔各自买了50件运动服,这种运动服上衣是75元,裤子是45元,并且配备了对应的图片,学生可以依照多个信息去实现对应信息的获取,学生之间可以自由的提出对应的问题,然后寻求不同的运算定律来解答问题,这样从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实现了数学知识的有效渗透。比如一个学生会提问:李阿姨花了多少钱?还有学生会提问李叔叔花了多少钱?将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来进行交互,继而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在获取到对应数学答案之后,学生知识获得感处于理想的状态,这对于引导实际的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朝着高质量的方向发展而言,是很有价值的。

生活实践性练习题目的设定,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将已经掌握的乘法运算法则使用到现实生活问题解决中去,因此必须要注重其自主性,上述案例中倡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自己去寻找学习知识点与生活问题解决之间的关系,可以使得实际的练习朝着更加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在练习题目设定的过程中,要懂得实现良好练习情境的创设,引导练习活动朝着趣味性和交互性的方向发展,而不是题海战术,对于小学生而言,在这样趣味性的练习环境中,可以玩游戏,可以组队去解决问题,可以去发现数学知识中的奥秘,这是他们比较喜欢的练习方式。作为数学教师而言,要懂得设定这样的练习格局,尊重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鼓励他们去发现问题和归结问题,由此确保实际的数学练习课堂进入到更加有效性的狀态。当然,在此过程中不断实现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也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王翠华.小学数学练习课设计策略的探究[J].科技资讯,2015,

13(27):142+144.

[2]吕春梅.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效率的策略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3):65.

[3]张艳红.浅议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2018(24):28-29.

[4]王小娟.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8(26):129+131.

[5]焦彦梅.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5(28):74-75.

猜你喜欢
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课堂教学中的“动静之机”
基于学情,把握本质,深层建构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研究综述
《乘法分配律》教学探讨
基于变易理论的《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