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丹君
摘 要:新課程的改革带来了新气象,也吹来了合作之风,但是典型的“有合作之形,无合作之实”现象引发了大家的冷思考,笔者在任教的一年级课堂中进行了一些小组合作的探索,以期待小组合作能真正发挥它在培养学生能力上的作用。
关键词:一年级;小组合作
一、问题的提出
小组合作被引进课堂后,有效的扩大了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改变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形成了生动、活泼、创造性学习的新局面,充分显示出它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和优势。但是,当小组合作普及到教学的每个角落时,它的随意性也随之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典型的“有合作之形,无合作之实”现象促使我对此进行了一番探索。
二、课堂观察及分析
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的教学,老师课前发给各小组10根小棒。课上,老师要求小朋友小组合作,找出10的组成,并要求小组成员之间要交流。笔者注意观察了一下,一年级小朋友合作时大致有这样几种表现:
情景1:小组成员中有一个早就知道了10的组成,不用摆小棒就能很快的讲出,于是其他人就成了他的倾听者,或者他根本就不允许别人摆,只顾自己说,常说:我早就知道了哪。
情景2:有的组小朋友干脆用小棒摆起了图形,玩得不亦乐乎,早把老师布置的任务抛到九霄云外了。
情景3:小组汇报时只关注个别学生的个人回答,并不能够代表小组的意愿。
情景4:教师上公开课时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不敢过多地让困难生发言,使汇报成了尖子生的交流园地。
这只是一年级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片断。刚进校门的孩子,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不强,缺乏合作交流的能力,在组内学习时,往往为了一点小小的得失而产生矛盾;在交流中,不懂得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别人意见与自己的意见不能统一时,难以宽容别人的不同意见,也不会对别人的意见加以补充,课堂秩序较乱,影响教学效果。那么,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存在哪些普遍性的问题呢?
1、学生参与问题。从课堂观察来看,一年级的小组合作中,部分小组成员没有积极参与到互动交往过程中来。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学生缺乏交往心理,没有交往的心理倾向,另一方面是学生缺乏“荣辱与共”的团队意识,没有认识自己与小组伙伴息息相关的联系。
2、学习成果问题。合作交流后的成果汇报,小组成员反馈的学习成果还不是群体学习的成果,局限在个体的学习成果,因此在班级交流过程中难以听到:“本小组经过交流,我们认为……”的群体成果汇报。
3、教师角色问题。从课堂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的巡视,并未很好的担当合作学习“引导——参与”的角色,只是蜻蜓点水地接触部分小组,起到维持班级小组交流的秩序的作用。教师整体调控和蹲点参与还是个难以解决的矛盾。
三、思考和建议
针对一年级小组合作的特殊性,本人在教学中也做了一些尝试。
(一)、关于什么时候需要小组合作。
不是任何的课型都需要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需要的合作比形式上的合作更能发挥它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
1、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举手如林时。这时教师不能满足每一位学生发言的需要,可以让学生相互说说,满足学生倾诉的欲望。我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在让学生自由地摸一摸、玩一玩、滚一滚后,请学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几乎人人都有表达的意思,我就让他们在小组内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结果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从长方体谈到长方形,从面说到边,气氛热烈而融洽。这样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地说,激活了学生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提炼、概括,促进了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每个人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可以即时进行交流,有许多精彩的发言就是在这种热烈的交流氛围中产生出来的;让学生体验到自我的力量,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当提供的材料难度需要学生互相启发时。这时靠个体的力量不能解决,学生为了能解决问题,会主动地小组讨论。比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出示了一叠书(100本),请学生猜测大概有多少本,学生议论纷纷,我就让学生小组讨论一番,说说自己猜数的理由,小组合作讨论出认为比较正确的数额。
3、形成了不同意见,需要交换时。例如有一道题:你能用10根小棒摆几个正方形?经过实际操作,有学生说摆2个,有的说摆3个,两种答案争论不休。面对这种情形,我没有加任何评论,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去讨论去争议,给学生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最后这个问题就在学生的自我探索中迎刃而解了。
(二)、关于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的关系。
教师一出示学习探究的问题,就要求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学生没有经过对学习、探究问题的独立思考,在合作学习时是肤浅的,讨论时会人云亦云,特别是一年级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后的小组合作讨论就成了优等生发表演说的舞台,学困生本身想的就比较慢,这样甚至剥夺了他们的慢思考。优者更优,落着更为靠后。
(三)、关于小组合作能力培养的问题。
一年级学生刚进校园时,合作意识非常弱,要使小组合作发挥作用,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试试。
1、合理搭配,确定小组,激发合作欲望。
作为大班化的教学,如何把众多的学生合理搭配、小组合理布局,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呢?我认为教师在一年级上册的前半学期,要注意观察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学业成绩状况。当然这一过程并不是一下子就完成,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调整,使各小组形成一个比较和谐的合作环境。
2、激励交往,培养技能,提供机会。
针对一年级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缺员参与的问题,教学要多方激发学生参与交往的热情,引导学生从交往中体验合作的快乐。可以创设交往情境,让学生入境生情,产生良好的交往情绪,从而主动地参与交往。其次要改变评价方式。教师在评价时要注重对整个小组团体交往过程的评价,进而激发学生的小组荣誉感。
在班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尽量提供适量的交往机会,不要老师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而剥夺学生交往的机会。
3、建立各种有趣的评价机制。
(1)营造氛围。把各小组以动物名称形式贴在黑板上进行竞赛。
(2)小组评价。在日常的合作学习中,经常性地进行小组竞赛,也有助于小组合作更好得开展。
(3)个人评价。在合作学习中,或者平时的表现中,肯定有学生表现特别棒的,只要他敢说,敢想,乐于助人,就可以得到小组成员的赞赏,“你真棒,为我们小组争光!”也可以得到老师颁发的小星星。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搞),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