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垭
摘 要: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关键就是识字,识字不仅是小学语文的基础教学内容构成,还是学生今后阅读、写作、会话与表达的重要环节,是语文发展和学习的基础。而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教育学生识字依然停留在教师填鸭的传统教学方式,片面追求识字数量,而忽视了学生对识字规律的掌握和记忆方法的探究。本文将从趣味识字的角度出发,探索趣味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趣味性;策略
新课改不断走向深入,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性指引,具体在识字教学方面,教师更要注意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将小学生纳入识字教学当中,改变以往教师占据课堂绝对主导,采取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的現状,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学习中养成自主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只有打好识字基础,才能为更好地提升语文学习效果做好知识储备。而趣味识字教学的尝试,则是根据小学生的接受习惯和性格特点采取的有力措施,努力把识字教学变得轻松活泼,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当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现状
1、识字教学方式陈旧、单一
在新课改全面铺开的大背景下,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已经在探索全新教学模式,然而受到长期教学习惯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教师依然沿袭陈旧的识字教学手段,把课文中的生字写在黑板上加以注音,带领学生们进行反复朗读、书写。在不断的反复和机械的练习过程中,学生识字的兴趣被消磨殆尽,不利于掌握和记忆,甚至会产生语文厌学情绪。
2、识字教学局限于课本,脱离生活实际
语文识字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运用文字进行会话、写作、交流,而不是单纯地会认、会写。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受应试教育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把识字教学局限在课本上,严重忽略了与生活相结合,没有把识字教学放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识字教学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3、课后复习环节强度大、效率低
受到识字教学方式的僵化单一、课堂教学的脱离实际等因素的影响,在课后练习中,教师也依然错误地把不断的重复、抄写作为巩固识字的主要手段。学生在机械的执行过程中,或许可以短暂地记住字词,但对于这背后的含义和如何准确地运用,则不甚了解。而通过反复抄写记住的字词,也会很快被遗忘。
二、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策略探究
1、采用故事教学,创设识字情境
提升小学识字教学效率,关键是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新把学生的认字热情聚焦到语文课堂上来。过往机械的填鸭教学必须得到改变,以此为出发点,教师可以运用小学生天真好奇心强的特点,将趣味性更强的说故事方式融入识字教学,这样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寓教于乐,帮助学生更深刻地完成识字和记忆。比如,在学习“悲”字的时候,教师要改变说教的方式,而是主动创立故事情境,“小熊的奶酪被偷走了,它非常的伤心”一句中,将“悲”字做了巧妙的分解,并融入到合理的故事情节里面【1】,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想象,运用有限的生活经验去理解这一汉字的含义,将学习与生活实际和学生经验结合起来,就做到了识字学习与运用有机统一,提升学习效果。
2、图文结合,让识字教学生动起来
小学生喜欢生动新鲜的事物,对具有色彩和图画的东西具有更好的接受兴趣。因此,教师可以运用这一特点,鼓励学生将生活中自己喜欢的一些图文收集起来,每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堂分享,向大家介绍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运用自己的语言去讲述对文字的理解。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扩充学生知识面,还可以在交流分享中碰撞出更多火花,领略到文字的魅力,提升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运用“你画我猜”的形式进行分组竞赛,从而彻底激发出学生的竞争性和参与感,运用独特的想象力寻找识字规律,加深印象,把学习和游戏相结合,让枯燥僵化的识字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3、熟练运用联想识字等教学方式
汉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很多汉字背后,都蕴藏着一段美妙的历史。教师要不断扩充自己的汉字知识面,把识字教学融入到国学教育里面,善于捕捉汉字背后独特的历史和典故,从而发挥联想识字教学的巨大威力。比如,在学习“美”字时,教师要知道后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其释为“羊大则美”。羊大之所以为“美”,则是由于其好吃之故【2】。通过对这一典故的灌输,学生不仅知道了“美”字的由来,还能领略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用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激发识字学习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结束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识字部分,是语文学科的教育重点,也是难点。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心理机制出发,摸索出更有效、更科学的识字教学法。在趣味识字教学法中,也要在深入分析目前识字教学现状基础上,采取诸如构建课堂情境、图文结合、联想学习等多种策略,强化学生识字和记忆效果,不断提升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钟培云.小学语文识字趣味性教学方法探究[J].散文百家(下),2019,(11):154.
[2] 朱利荣.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趣味识字教学的应用[J].语文课内外,2019,(3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