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炯杰
摘 要:美术欣赏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全面提升学生素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美术欣赏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僅要思考如何讲解作品、分析作品,更重要的是要思索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欣赏过程中来。艺术来源于生活,脱离了生活的艺术就是空谈,因此,美术欣赏课程要从生活出发,着眼于学生生活,培养学生如何从生活中发现美,引导学生将美术欣赏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关键词:美术欣赏;艺术;生活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行,各地中学教学已经将美术教学纳入课程规划当中,但是由于各地师资配备的差异性,加之美术教材的专业性过强,很多非美术专业的中学生对美术教学缺乏兴趣,因此,教师的美术素质至关重要。美术教师应当从自身出发,多思考学生学习特点,多调研学生对于美术的见解,还应多提升自身的美术学习能力,不断将更新、更优的美术欣赏作品分享给学生,引导学生将美术欣赏联系于日常生活,激发学生美术欣赏的参与性,让学生真正感知美术在生活实际中体现的魅力。
一.美术欣赏的必要性
美术欣赏贯穿于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学美术欣赏作为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在当前的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对于美术欣赏,教师需要在掌握学生欣赏特点和生活特征的基础之上,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进行教学。
1.美术欣赏可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中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尚不成熟,对于审美处于模糊阶段,并没有系统认知,教师运用专业的审美语言教导学生,让学生对美的追求不再是漫无目的的,让学生对于美有了进一步的认知,比如,空间之美、书法之美、服饰之美、装饰之美等等,提高学生精神品质和个人情操。同时,良好的审美能力可以促进学生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掌握,也帮助了学生发现自我爱好和兴趣所在,激发了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兴趣,辅助了学生其他学科知识点的掌握。
2.美术欣赏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美术学习本身就是一种享受的过程,它不像其他学科,需要记忆大量繁琐的公式、知识点,或者需要背诵冗长无趣的文字。想要掌握好美术欣赏,需要的就是用心感受,用时间慢慢与艺术之美融合。结合美术欣赏的轻松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为学生创造更加趣味的课堂氛围,例如,教师可以描述一些关于作品发生的背景和作者生平趣事,或者请学生们就某一幅油画作品,演绎当时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作品的寓意。
3.美术欣赏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美术作品的来源广泛,其实并不是只有贵族阶级才对艺术有品鉴能力,其实很多名贵的艺术作品都出自于受压迫的底层阶级,作品的内容多饱含着底层阶级作者受压迫和对自由的渴望之情,这种艺术作品往往更加贴近生活,也更加栩栩如生,更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和民族的感慨。教师可以在特定的历史节点,为学生多准备一些有历史感、年代感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欣赏作品的同时,增加学生对国家历史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4.美术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
任何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美术欣赏是一种对学生美的教育,能够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心旷神怡,心情放松,同时也能让学生略去当今生活的浮躁,提升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今社会越来越发达,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随之而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以前社会的人们以书信为纽带联结感情,当今社会的人们以更加快捷的方式联结感情,却导致了很多年轻人越来越抑郁。教师可以通过美术欣赏课,发挥学生对于美好未来的畅想,引导学生积极正向的面对世界,面对生活。
二.建立美术与学生生活的桥梁
很多中学生对于美术欣赏课始终存在一定的误区,普遍认为美术欣赏课只是对于名家名作进行欣赏,其实美术欣赏课很多都与生活中衣、食、住、行紧密联系,并且美术欣赏不仅是对图画的欣赏,还有对于雕塑、陶艺、装饰灯工艺的欣赏,还有一些乡间美术作品,如年画、刺绣、皮影等等。
1.善于发现学生生活中的美
很多中学生没有专业的美术课程素养,这就限制了他们对于美的发现。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自身特点,在美术欣赏课程中从学生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用的文具,喜欢用的饰品,喜欢讨论的漫画人物等等,从简而易见的事物入手,在课堂上与学生展开讨论:哪种美术设计更为适合?哪种图案更为妥帖?什么样的场合适合摆放什么样的艺术作品等等。
2.不摒弃高雅的艺术欣赏和理论介绍
将美术欣赏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当然也并不等于完全剔除对高雅的艺术欣赏,和对一些名家名品的理论介绍。专业的理论介绍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夯实基础需要用一些名家名品为学生作示范教学,每一件艺术精品背后,必定蕴藏着作者对他所生活年代的人文情怀感受,对于学生都是一场历史性的洗礼。例如,以《让世界更美好》这一章节为例,让学生们评述《2050年的杯子》这一公益作品,作品中是一个倒放的杯子,正中央是浑浊的水,水的颜色与背景反差很大,以此可以引起学生对于节约用水的反思。
3.根据地区和学生特点,开发校本课程
新课改鼓励教师根据地区和学生特点,开发适合当地的校本教材、乡土教材,因此教师要不断加深自身学习、继续研究学生特点,发现美术欣赏与学生生活的特点。例如,以《奇特的视觉图形》这一章节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所生活的江南地区建筑特点,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生活中见到的奇特的建筑图形进行拍摄,并在课上进行分享,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也锻炼了学生课上分享与讲解的能力。
4.组织开展校园美术活动
良好的美术氛围有助于提升学生欣赏能力,调动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可以定期开展校园美术周活动,设立文化艺术窗口,组织“学生社团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时间,还陶冶了学生情操,以此,教师可以发现生年龄个性特点,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能够更好的掌握学生美术欣赏的突破口,使学生的美术学习与生活形成良性循环。
三.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不能只靠被动教学,应该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美术欣赏是“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过程,学生因个体知识和经验积累的局限,往往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角度、评述各不相同,美术欣赏其实也并无对错之分,只有靠心灵去感受,因此教师对于学生不同的观点需要进行梳理,教师需要注重以专业知识引导和启发学生,如何去感受真正的有质量的艺术之美。
1.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美术欣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一堂课的时间往往起不到任何改变学生情操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在美术欣赏中融入语言、音乐,用优美的意境将学生带入作品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身临其境去自我感受作品之中的情感。只有长时间的合理教学,学生才能从中找到欣赏作品的方法,久而久之甚至会成为一种爱好,也会影响学生其他方面的学习都更加正向与积极。
2.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联想
美术欣赏的最高情境是学生能够自我观察、研究,对作品发表个人见解。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教师运用提问的方式辅助学生。所谓提问,就是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给学生提出假设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例如,在《以刀代笔》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用提前印制的作品《贝多芬》给学生提问,“这是什么绘画形式的作品?它与之前大家见过的绘画作品有什么不一样?”利用创设问题、课堂激趣的形式,让学生对木版画产生认知,为后续的美术教学做好铺垫。
3.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
美术欣赏是一种直观的视觉体验,但在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下,美术欣赏形式也多种多样,从静态的图片欣赏已经扩展到了动态的图文欣赏。教师要联系实际,运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形式启发学生,以静动结合的方式,为学生讲解世界范围中,互联网美术作品的不同视觉效果。掌握一定互联网作图技巧的教师还可以课上为学生讲解,作品中不同动态图的实现技巧,引导学生对互联网中的美术作品产生兴趣,让学生接触更加前沿的艺术作品。例如,以《神奇的工具》这一章节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一些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动画设计等电脑美术作品,激发学生热爱美术的兴趣,让学生深刻认识电脑这一神奇的工具,引发学生探索和掌握高科技工具的欲望。
4.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观点
艺术欣赏,每个人会有不同的观点,教师不要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应该在讲解作品专业知识与背景的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观点,不同的意见越多,说明学生们的思想越活跃,越有利于美术欣赏教学。例如,以《青春风采》这一章节为例,教师请学生们欣赏我国不同时期的青年服装时,引导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哪种服装更加得体,更加优雅,更加符合社会審美?学生们观点肯定不一,教师此时可以为学生讲解,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审美观、不同民族等原因都会造成服装审美的不同。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美术欣赏已经成为中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课程之一,对于学生们正确认知世界、正确认识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提高对于美术欣赏教学的认识。中学生的美术欣赏是学生对于审美认知的基础,正确的引导和教师的审美素质息息相关,所以作为美术教学者,教师应当不断更新自我认知,加强自我学习,不断调研生活,将学生的美术欣赏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更加灵活趣味的课堂知识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为国家培养更多美术方面的知识青年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雅煊.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美术鉴赏教学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2]徐耘春. 视觉艺术教育的新动向:数字时代背景下的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3]徐美容. 基于视觉图式的中学美术鉴赏教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
[4]王曦. 古代艺术遗址在中学美术欣赏课中的开发与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5.
[5]陈群. 我国初中美术教科书中欣赏教学内容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