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瑜
摘 要:“留白”是中国艺术创作中的常用手法。艺术家们以“空白”为载体,渲染出作品美的意境,以使自己的作品主题更突出、意境更高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应善于运用“留白”艺术,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引人入胜,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源动力,激活大脑的创造力,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留白;艺术;小学数学;教学
一件好的书法作品要做到疏密有致,才能打破传统的平板划一印象,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和享受;绘画中留点空白,才不致因构图太满造成压抑感,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音乐中的转折、停顿和休止在赋予歌曲节奏和情感的同时,也表达了“无声胜有声”的美妙艺术境界。这样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适当运用“留白”技巧,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促使学生的学习主动发生。
1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都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小学生不管是好奇心还是求知欲都很强,他们喜欢探索新奇的事物。因此,新颖特别的导入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时,导入中三言两语的设疑激趣,远比长篇大论的赘述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一课的教学是以学生认识到应有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引入的。如何不露痕迹地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需求,又让他们感觉有趣、易于理解呢?一次听课活动中,有位老师的导入让我眼前一亮。课前谈话时她和学生聊到黑猫警长的故事,以此为背景,导入时课件播放故事:坏蛋“三只耳”偷了宝箱,并将它埋在离大树5步远的地方。“三只耳”落网后,黑猫警长通过审讯,知道了埋宝藏的地方。于是,他按照“三只耳”所说的,从大树下开始走了5步,结果却没有挖到宝藏。这是为什么?结合课件演示,学生一下子就知道是因为“三只耳”和黑猫警长的步幅不同。那怎样才能挖到宝藏?学了今天的课你就明白了。至此,学生的探索欲被彻底点燃,呈现出迫不及待学习新知识的状态,课堂也顺利过渡到了下一个环节。
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论语》中提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假如课堂中的每个问题都由教师带领学生解决,课堂就容易变成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大脑也将沦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因此,教师应在课堂关键处进行点拨,给学生留下操作、思考的空间。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学生一开始通过沿着长、宽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后来慢慢过渡到直接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来计算面积。在传统教学中,这样的过渡通常是由教师铺设“台阶”,引导学生一步步得到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的辅助虽然让学生顺利习得了知识,但同时也少了挑战自我的乐趣,失去了深度学习的机会。笔者在教学本课时,设计了这样的操作活动:为学生准备了若干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铅笔、直尺。请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提供的材料先想办法测量出学习单上长方形的面积,要求用的小正方形越少越好,然后说说这样做的理由。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一边操作一边主动思考:怎样测量既能量出长方形的面积,用的小正方形还最少?学生们纷纷大显身手,最后,仅使用直尺的学生胜出。对于他的操作,他也给出了解释:长方形长6厘米,说明沿着长能摆6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长方形宽4厘米,说明沿着宽能摆这样的4行,所以,长方形里一共可以摆24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那面积不就是24平方厘米吗?其他学生听了,心服口服,一致觉得这种方法又有道理、又简便。
在刚才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设计启发性的实践活动调控课堂的进程和氛围。这样的“留白”必定会促使学生想尽一切办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感受成功的喜悦。
3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巩固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练习。传统的练习方式通常由教师提供习题,学生或是独立解题,或是合作解题。但这样的练习大都内容重复、形式单一,无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练习环节,不妨改变惯性的练习方式,变解题为出题,在设计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教学《含括线和问号的实际问题》时,笔者在最后的练习环节要求学生利用括线、问号和一些五角星,编一道实际问题。在教学《算“24点”》一课时,要求学生互相出题考考同学、出题考考老师等。这样的课堂“留白”不仅能让学生静心思考,也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赋予他们创新的勇气。
4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清代著名文人画家郑板桥先生曾在《题画竹》中写下这样的诗句:“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描写了诗人在画竹的四十余年中,从复杂的竹子表象渐渐抽象剥离出竹子“清瘦”本质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的板书作为一堂课的缩影,其内涵之丰富,值得授课者细细推敲。教师应结合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像郑板桥先生一样,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精心设计艺术性板书。
笔者曾经听过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的《10以内的加减法》复习课。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做4+□=5+□这一题时,把学生说的所有符合条件的算式都写在了黑板上,接着带领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并将这一规律以文字的形式写下来。仅这一环节,教师就写了满满一黑板。一年级的学生识字不多,文字形式呈现的规律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天书”。学生不仅看不懂,还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授课时间。课后,我建议这位教师将规律总结成符号的形式,即4+▲=5+★,并标明▲总比★多1。这样不仅大大减少了授课者的书写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将算式蕴含的规律以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出现,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符号意识。
5 “言有盡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
全课总结是一堂课的收尾,也是全课迈入成功的最后一步。假如草草小结了事,未免觉得遗憾。教师在全课总结时如果能留下一些“小窗”,让学生通过“窗口”能望向外面的世界,激起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的好奇心,那么,全课总结就会如“余音绕梁”般回味无穷。
例如,在教学完《有趣的乘法计算》这一课后,笔者在黑板上留了12×14、45×65,请学生课后研究这两类题的速算方法,并欢迎学生们研究其他类型的乘法速算法,并与教师交流。学生一个个摩拳擦掌,一下课就围在一起讨论、相互出题考考对方。这种热火朝天的气氛不仅在班内形成了良好的计算风气,引发了孩子们对计算、找规律学习的兴趣,也促使学生根据课堂经验主动探求新知。
总之,课堂“留白”不是“开天窗”,而是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主动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能精心设计课堂“留白”,必能让数学课堂魅力四射、无限精彩!
参考文献:
[1] 陈引子.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留白”艺术[J].新课程(教师),2008,No.102(10):40-41.
[2] 薛标.留白,让数学课堂更具魅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