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谏 艾静
摘 要:新生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是社会治理的重点和难点。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新生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呈现年龄小、比重大等特点,在社区管理体制不健全、少数民族自身缺乏专业技能及城乡文化冲突等因素的影响,新生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面临着就业弱势样态、子女教育保障、精神文化需求等一系列的问题。有效改善和推进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治理格局,要以政府政策为导向、加快建立健全社区管理机制、着力提升新生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适应能力,以推进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新生代;少数民族流动;社会治理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在各民族群众的共同努力和作用下,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格局,大大加强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为新时期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模式。以此同时,随着昆明市城镇化步伐的深入,新生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大量融入,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对城市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为加强昆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区治理体系建设,调整城市社会治理重心和方向,推动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协同发展,实现昆明市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形成少数民族社区良性互动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昆明市苗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大,其中,F社区苗族流动人口相对聚集,从事工作工种和人口流出渠道较多,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针对性,由此选定为研究样本。
一、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治理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交往关系是民族关系中最重要、最普通、最经常的关系,是所有民族关系产生的基础和前提。”城市社区是搭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重要平台,而加快建设民族互嵌式社区是各民族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当前,少数民族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便会出现适应与排斥、流入与流出、安定与流动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加强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治理是非常必要的,既符合云南发展要求,也符合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需要和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对推进社会稳定、民族发展、人民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一)符合云南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目标要求
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种的民族成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云南的发展速度和要求。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云南要“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1]这符合云南省省情和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性,也符合各民族共同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治理,是实现边疆繁荣、社会稳定、民族发展的重要一环,关系到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
(二)符合社区人文格局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关于民族工作做了精辟的阐述并强调:“要把着力点放在社区,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注重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2]少数民族跨区域的大流动,无论是对流入地还是流出地都产生了影响,为进一步做好城市社区民族工作,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实在感,创建文明城市,昆明市通过试点运作和协同推进,不断建立、健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机制,以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习俗为切入点,为少数民族提供一定的活动场所和举办丰富的节日活动等,进一步加强人口流入的适应能力,让各民族在活动中、文化交流中、经济贸易中获得保障和交流,这完全符合昆明市人文格局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为推进民族团结、民族繁荣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突出了社区民族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三)符合民族文化传承与和谐社区构建的发展趋势
云南作为边疆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多元,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而随着少数民族群众的观念的转变,进一步加强和保护民族文化迫在眉睫。民族节日、民族活动、表演、歌舞等符合当地群众的习俗,深受喜爱,不同的民族文化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场合,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对人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传承和保护了本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不同民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进城务工、经商等使相互之间从陌生走向熟悉,相互聚居在一起,进一步加强了相互间的交往交流,而各少数民族灿烂的文化正是构建城市和谐社区的重要基础。
二、F社区新生代苗族流动人口治理成效与困境
随着城镇化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少数民族融入城市一度成为常态,相对以往老一辈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新生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面临着诸多新挑战、新形势。而社区作为接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重要场域,在管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F社区根据社区实际情况,有效开展社区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基于苗族流动人口自身情况和社区管理问题,新生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治理仍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社区新生代苗族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
社区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主要的聚居地和落脚地,特别地,城镇化进程加快,使得大多数新生代苗族流动人口流入城市,融入社区,呈现年龄小、比重大、民族交织等特点,而他们中的大多数流入城市的前期仍处于社会边缘,与其他民族之间存在一定的心理隔阂,身份认同比较困难,加之,自身缺乏專业技能,对城市的适应仍处于弱势。与其他民族相比,由于自身人口比重小,风俗差异,难免存在隔阂,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和民族矛盾,这是当下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二)社区苗族流动人口治理取得的成效
社区对苗族群体的关注和重视,是苗族流动人口立足之基。社区所在的党组织始终重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根据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特点和问题,制定合理的管理机制体制,切实保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切身利益。如定期组织开展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苗族流动人口的谋生技能;组织开展少数民族活动,加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等等。在很大程度上,为苗族流动人口解决后顾之忧,并提供更多的就业培训机会。
另一方面,社区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加大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相关民族知识、民族法律法规等的宣传力度,为社区苗族流动人口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不断提高苗族群体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让其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生活,从心理上、情感上和行动上认同社区、认同国家,在真正意义上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社区整合资源,有效将社区各民族牢牢凝聚在一起,形成治理合力。
(三)社区苗族流动人口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为城市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新生代苗族流动人口在就业层面仍处于弱势样态,市场歧视,自身缺乏专业技能等都会使其陷入就业困境。各民族走进城市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获取谋生,随着城市化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少数民族进入城市一度成为常态,而融入城市、适应城市却成为困扰自身和社区的一大难题。在子女教育层面,由于社区管理体制不完善,一些苗族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得不到保障,进一步引发社区矛盾。社区资源和社会资本相对局限,对于大多短暂性的流动人口,资源的分配与供给不匹配,往往加剧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出现。在精神文化需求上,社区绝大多数居民是其他民族,苗族群体占少部分,这种隔阂在心理上就存在,加之城乡文化冲突也会加剧彼此矛盾。
三、推进F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治理的对策建议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历史必然,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对民族关系、社区稳定和民族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有效破解城乡差异,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难题,就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社区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身的作用。
(一)因族举措,增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治理关键在于流动,若能通过政府一系列相关政策,将其留下来,则社会问题将得到良好的解决。[3]一方面,政府和相关工作人员要因地制宜,因族举措,分类指导。针对不同新生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切实把流动人口服务抓牢、抓实,保障其根本利益。同时,要把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落到实处,不断深化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社区示范活动,凝聚进入城市的少数民族,让他们精神有追求,文化能发展,习俗得尊重,信仰受保护,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另一方面,要建立有针对性的管理模式,创新民族工作方式与方法,加大管理和服务能力,在建设过程中不断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关心的问题。
(二)以人为本,提高社区服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能力
和谐,是民族团结的基石,为了让来自四面八方的民族同胞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社区要以为民服务中心工作为載体,将服务贯穿于社区工作始终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需求。要实行动态管理,精准对标,及时、准确、有效地掌握新生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思想动态、工作情况和面临的问题,建立和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信息系统,认真做好少数民族基础工作,将管理服务工作落到实处。通过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向社区少数民族群众普及民族法律法规,当遇到纠纷和矛盾时,能有理、有据、有力地处理民族问题,真正抓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为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让各族流动人口在社区都感受到家的温暖,让各族同胞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转变思维,不断提升自身适应能力与专业技能培训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要转变认识,提升自我能力,定期开展学习有关政策法规和时事政治学习,自觉把民族政策法规、民族知识、就业技能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少数民族群体自身要加强自身技能培训、教育水平和适应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与素质,不断提升知识储备、能力水平,自觉接受社区的管理与服务,积极投身于社区的建设中,以增强同社区不同居民间的良性互动,推动民族关系朝纵深方向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结语
多民族聚居的城市社区,新生代少数民族群体能否融入和适应社区生活,是衡量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指标。在当前少数民族流动社区治理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新的变化和新的趋势,因此,进一步加强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是解决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的重要突破口,持续探究和创新城市民族工作的方式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前.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守好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云南日报[N].2015年2月2日.
[2]习近平.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能“关门”也不能放任,新华网,2014年9月29日.
[3]胡旭阳.乌鲁木齐市流动人口治理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苏谏(1994-),男,云南昭通人,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艾静(1995-),女,黑龙江大庆人,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新生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治理研究--基于昆明市F社区苗族的实证分析”(2019Y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