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阶段是中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在这时期,中学生面临着生理、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加上紧张的学习和陌生的环境,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引起心理矛盾。其心理矛盾归纳起来,大概有十种:
第一,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
几乎每个中学生都有美好的愿望,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向往。他们幻想做一个有学问、受人尊重的作家、工程师、医生、企业家、公务员等等,而实际上他们当中有一些学习不是很努力的,他们过一天算一天,虽然他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他们追求的全是实现理想后的种种荣誉与享受,而对实现理想需要从现在做起,需要付出艰苦劳动,却想的不多,做的不够,形成了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教育学生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使他们明白,美好的理想需要艰苦奋斗才能实现。
第二,浓厚的享受意识与劳动观念淡薄的矛盾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些中学生越来越讲究“实际”,加上些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在孩子身上花钱大手大脚使得中学生的消费欲望与日俱增。据抽祥调査,绝大部分学生每天都买零食吃,同学过生日,除礼尚往来外,还要摆酒宴。男生中“烟君子”、“小酒民”大有人在;女生中讲究穿着打扮的比比皆是,有的女生还随身带有高档化妆品,不断更换时髦的服饰。但这些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劳动观念淡薄,他们轻视劳动,甚至认为劳动是多余的,就连平时学校组织大扫除也讨厌,可以说对劳动采取消极态度,厌恶劳动的思想在一些中学生中是相当普遍的。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懂得爱劳动是人类的美德。
第三,自我意识和不理解自己的矛盾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上,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其他许多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点。同时也由于其社会生活经验的逐渐丰富,他们开始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心心相印和心理不相容的差别。由于他们把内心的感受隐藏起来,以致常常产生孤独感。这类学生往往通过打游戏、看小说等来表现内心的苦闷和孤独感。他们很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而调查发现有相当部分的中学生认为教师“不理解自己”和“不太理解自己”。解决这矛盾要求教师和学生交朋友,对他们的行为表示理解,并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他们从苦闷与孤独中解脱出来。
第四,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的矛盾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心理日趋成熟,他们越来越感到自已是“大人”了,并开始从“听话道德”向“平等道德”过渡,要求从大人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对婆婆妈妈式的说教及过分关心会产生反感,个别学生会发生顶撞老师现象,基至对学校、社会产生反抗情绪,可以说他们的独立意向、主体意识是十分强烈的,但同时他们又缺乏必要的知识与能力。这一是因为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方面重视不够,二是因为传统的家庭关系中的父母一般不鼓励子女过早独立。调查表明,有相当部分的家长要求子女“只要能上大学,什么事都可以不管”,所以造成了中学生的实际上的依赖性。
第五,情感与理智的矛盾
中学生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一方面,他充满热情和激情。调查表明,对国家的前途,绝大部分的中学生“充满信心”和“较有信心”。另一方面,他们的情感又极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容易发生冲动、波动,有时会因一件小事的成功而欣喜若狂,也会因一次小小的失败而心灰意冷,不时也会为一点小事争得面红耳赤。解决这一矛盾,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用理智控制感情,遇事能不急不躁,冷静处理。
第六,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
中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这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是分不开的。但由于他们思考问题不周密,往往带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而有时片面地坚持己见,对教师或集体的要求,合乎己意的就去办,不合己意的就盲目地拒绝或顶嘴,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事过之后又非常后悔。这一切都说明了他们意志品质的发展还不成熟,自制力、控制力还不强,形成了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化解这一矛盾,教师一方面要肯定学生的进取心,另一方面要锻炼学生的意志
第七,信息视野的扩大与鉴别能力不足的矛盾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微信、微博、快手、抖音被广泛应用。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耳闻目睹,见多识广,视野开阔,认识空间得到极大拓展,从天文地理、空中来客、世界风云、计算机、市场动态到服装、发型、流行歌曲等,他们都十分热心好奇,并积极探究,但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力、鉴别力还不强,加之客观现实的错综复杂,因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显得偏狭,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出现认识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就很容易进入他们的心灵,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解决这矛盾的关键,是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学生选择信息、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八,乐于助人与道德水准不高的矛盾
现在许多中学生能积极地为社会、学校、班级做好事,也能积极为同学做好事;当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能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当同学家有了不幸,他们能自觉地捐款、捐物。但有一些同学的道德水准不够高,他们通过打架斗段来为弱小同学鸣不平,利用考试作弊来帮助成绩差的同学提高分数。这很自然形成了助人行为与道德水准不高的矛盾。对这一矛盾,教师要巧于引导,先肯定其好的方面,再指出其不足之处,使其明白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助人。
第九,兴趣广泛与兴趣中心缺乏的矛盾
现代中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很多:他们不仅关心课内学习,而且关心课外学习;不但喜欢文艺读物,而且喜爱科技读物;不仅关心生活,而且对国内外大事津津乐道。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不少学生对事物外在形式的兴趣大大超过了对事物内容的兴趣,在广泛的兴趣中缺乏中心的兴趣。而且,他们的兴趣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情景性很强。化解这一矛盾,要求教师善于启发诱导,使学生从众多的兴趣中逐步形成一个稳定的中心兴趣。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矛盾是复杂的,其产生的原因有生理的、心理的,有社会的、家庭的、自身的,还有教育工作上的疏忽等,正确认识这些矛盾,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基于论证的科学教育[J]. 潘瑶珍. 全球教育展望. 2010(06)
[2]科学探究、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J]. 李雁冰. 全球教育展望. 2008(12)
[3]“知识教学”辨[J]. 钟启泉. 上海教育科研. 2007(04)
[4]知识建构与教学创新——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及其启示[J]. 钟启泉. 全球教育展望. 2006(08)
[5]综合学习时代的课程论——日本教育学者木下百合子教授访谈[J]. 钟启泉. 教育科学论坛. 2006(07)
作者简介:万义,男,1989年出生,汉族,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中教二级,大学本科,中学化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