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加才让
摘要:西北是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典型区域,西北民族研究是当今民族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是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一个进程,西北的民族融合在符合“一体化”大进程的基础上,还有其鲜明的地方特色。除去主流的“汉化”,还有诸多其他民族之间的“交融”以及汉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间“交融”的实例。所以在西北民族研究的过程中的除了要遵循全国民族研究的规律,还要实事求是地结合西北民族融合之规律去研究。
关键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西北;民族研究
中国自古即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现今的中国也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国家。民族融合是民族关系史的主要内容,古代民族之间的关系主要分战与和,无论战还和任何时期民族融合都是存在的,只是民族之间的战争和争夺往往会加剧民族的融合。西北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频繁交替居住和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历史上很多强大的少民族政权或发迹于西北,或在此建立割据政权,是历代中原王朝经略周边少数民族的首要区域。时至今日,西北地区仍是我国多民族杂居,各民族文化交融最显著的地区。故对西北民族关系史的研究是民族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西北的民族融合
我们常说的西北,一般指西北五省,即陕、甘、宁、青、新五个省级行政区。在民族史研究中“西北”又有不同的定义,《西北民族关系史》中就提出我国历史上的西北地区主要指甘、宁、青、新及内蒙古西部。西北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存,各大民族政权交替出现的区域,民族关系复杂,民族种类繁多,是民族关系是研究的重要区域。西北的民族融合是中国古代民族融合中的组成部分,又因为西北独特的地环境和独有的民族格局而呈现出其鲜明的地域性,故西北的民族融合也呈现出其不同于中原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地域特点。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西北的民族融合可以追溯到马家窑文化时期。马家窑文化又被称为甘肃的仰韶文化,较仰韶文化较晚,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交接的河湟流域。马家窑文就其文化性质和根本内涵来看,应属于仰韶文化为代表的华夏集团,但从他的半山、马场类型出土的“被发覆面”的彩塑人头像彩陶壶,和其马家窑文化所展现出的其他特色可知,马家窑文化多少受到了一些羌文化的影响。夏商周时期的西北与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交流,且周室本就起源于陕、甘境内,与当时的戎族有着密切的联系。
戎是春秋时期活动于西北的主要民族,到了战国末期秦穆公霸西戎,与戎族关系密切,到秦昭王时秦占有了西北的很多地方,很多戎族部落进入了秦的统治。有部分戎族向北向南迁徙,融入了以后的匈奴、楼烦、羌、氐 等族。西北汉族的形成即是这些戎族与这一带的华夏族融合而形成的,是西北地区汉族形成过程中的一大推动力。
秦汉之际活动于中国西北的民族有很多,主要有赛种人、诸羌部落,月氏、乌孙、氐族和匈奴族,还有大批西迁的华夏族。秦汉之际的西北民族多样,各民族势力交错。首先活动在河西的月氏和乌孙之间的战争,月氏是当时西北最强盛的民族,当时匈奴也还不是一个强大的民族,一直臣服于月氏。后来冒度继任单于,东破东胡,西击月氏,很快匈奴就统一了整个北方。当时匈奴民族如日中天,直接把掌控者西北地区的所有民族。西汉前期无法从根本上击败匈奴,只能是通和亲等手段暂时缓和与匈奴的关系。汉武帝即位后,经过一些列战争后汉朝多次重创匈奴,将河西之地归于治下,之后汉匈关系的走势在上文也有讲述。汉朝西北的羌人,没有形成统一政权,附于匈奴或者汉朝。汉朝击败匈奴,占據河西走廊后掌握了西北民族融合的主动,活动于这些地区的西北诸族多融于汉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东胡系的鲜卑诸部在甘宁青地区十分活跃。西晋后期迁入青海的辽东慕容鲜卑,经过同羌族为主的西北其他民族的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吐谷浑,控制着甘肃、青海的广大地区。十六国时期的西北的各大民族政权相互交错,盘根错节。这些割据政权管辖下的汉、匈奴、鲜卑、氐、羌、柔然等许多民族,共同走向融合。魏晋时期,西北少数民族格局政权,都不同程度地模仿汉制,提倡太学。十六国时期,五凉振全控制下的河西地区“秩序安定,经济富饶,既为中州人士避难之地,复是流民移徙之区,百余年间纷争扰攘固所不免,但较河北、山东屡经打乱者,略胜一筹。”大批的中原民众为躲避战乱避难河西,其中不乏学者,河西地区也是各中文化交融的前沿,西北成为当时全国民族大融合中的典型区域。
隋唐时期活动于西北的民族主要有突厥、吐谷浑、党项、吐蕃、回鹘等。隋初有不少突厥部落内附隋朝,隋朝经这些部落安置在靖远军(今甘肃靖远地区),逐渐融入汉族。唐初也有突厥部落南迁河套,以及后来的突厥沙陀部也有大批内迁的记录。吐谷浑也是隋朝在西北的一大边患,至唐初,唐朝大败吐谷浑,吐谷浑举国降唐,唐朝封为河源郡王,并赐婚。后来吐蕃侵略期境,大部分吐谷浑内迁开始融入西北汉族,部分与吐蕃融合成为甘青藏族的祖先。吐蕃自从青藏高原发迹以来逐步东扩,很快就征服了吐谷浑、党项等民族,并且在河西、陇右一线展开和唐朝的拉锯战。安史之乱后,吐蕃趁机东进,河西、陇右尽归吐蕃,大批吐蕃部落迁居这些地区。突厥分裂、灭亡后回鹘成为唐代北方草原的强大民族,840年回鹘没有西迁之前就有回鹘部落迁居河西,840年后更有大批回鹘部落迁居河西甘州等地。纵观整个隋唐代,西北各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各民族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宋、辽、金、西夏时期是西北民族融合的又一个高峰时期。这个时期西北地区的民族关系主要是在汉、党项、吐蕃、回鹘之间进行。党项拓跋部发展壮大,建立了西夏,河湟地区则兴起了唃厮啰吐蕃政权,回鹘人的一支在河西地区建立了甘州回鹘政权。这一阶段,中原王朝节制西北的程度变弱,但是这一地区民族之间以及与中原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深入,从而促进了这一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进一步融合。元朝统一全国后,对西北多民族融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量的蒙古、色目人群体迁居西北,并孕育出诸多新的民族共同体。
明清是西北民族格局最后形成的时期。明前期在河西、甘青等地设置了很多军民卫所,然后迁中原和江南地区的汉族来屯垦,西北民族融合的汉化趋势更为明显。明后期政治腐败,卫所制度败坏,蒙古土默特部从蒙古高原进入青海后,明朝隔绝蒙藏的政治策略宣告失败。但这对后来清代西北的民族格局的形成和民族民族融合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清代西北的民族融合在清政府大的民族政策之下进行,清政府在西北根据“因俗而治”和“分而治之”的基本方针,西北各民族在国家统一领导之下的各自发展,汉化仍是西北诸族融合的主流,当然各民族之间融合、吸收在局部地区也存在,西北民族分布格局在局部变化中趋于稳定乃至定型为近代民族格局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西北民族研究
纵观西北诸多民族在历史上的融合,了解民族融合之历程及规律,对今天的西北民族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西北的民族融合是与全国的民族融合之大势是一致的,是全国民族融合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化”是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首要内容和特征。在西北局部地区的民族融合来说,汉化也自然是其主要趋势,河西、陇右地区在秦汉之前是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后来随着秦汉对这些地区的统治加强,中原华夏族大批迁入,汉族开始成为这些地区的主体民族。后来在魏晋南北朝乃至唐宋时期也不断有少数民族进入这些地区,最后也逐步融入汉族。直至清代西北的民族分布格局最终形成之时,汉族是河西、陇右为主的广大地区的主体居民,少数民族多聚居在这些区域以西、以北和以南地的新疆、青海和蒙古,人口较汉族也少,虽然文化、习俗上完全独立,但经济和政治上仍在是依靠聚居于中心地区的汉族。所以说,当今的西北民族研究首先应当抓住西北民族融合中的主流“汉化”,也即“一体化”,一直都是主流。
第二,在抓住“一体化”这个主流的同时也要注意对一些支流的关注。西北是历史上各民族反复融合、分裂,除了各民族融于汉族外,还有各少数民族内部互相之间的融合也是民族融合进程中的一大特点,甚至在有的历史时期还有汉族在局部地区融于其他少主民族的例证。西北的回、撒拉、保安、土、裕固等民族的形成即是西北各民族间融合的典型事例。操着蒙古语族语言的伊斯兰民族保安族的族属至今仍是学术界争议的焦点。主要还是因为其民族特征更多的体现的是民族间的融合,而不是单一的属于哪个民族。西北的土族虽说有吕建福等学者坚持其祖源为吐谷浑之说法,但其民族成分中仍有许多融合的烙印,比如青海土族语言中蒙古语的影响,故也有人提出土族即来源于蒙古,还有其信仰中藏传佛教的成分,都是其民族融合成分的体现。甘肃卓尼地区的土族更是处在汉藏交接的边缘,其日常用语都是藏语方言,民俗和信仰上更是体现出一种汉藏结合的杂糅特征。相较于没有文献和直接记载证明的土族单纯来源于吐谷浑的说法,其民族特性更体现出的是一种民族间的融合。裕固族根据目前学界之研究,是唐代漠北的回鹘南迁河西,之后历朝与周边的民族融合形成的一个民族。青海黄南蒙旗的蒙古族自清初以来经过与周边藏族部落数百年的杂居和通婚,到解放初期在其民俗和语言上基本找不出多少蒙古特色,但其族源确实是蒙古族。
三、结语
西北是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典型区域,西北民族研究是当今民族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是中华民族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一个进程,西北的民族融合既有全国民族融合的总体特征符合大致的规律外,还有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在“汉化”为主流的基础上,还有诸多其他民族之间的“交融”以及汉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间“交融”的实例。
西北复杂的民族融合进程,要求我们对西北的民族融合,尤其是局部地区的特例进行深入的了解。民族融合涉及到语言、文化、宗教、习俗等各个方面,有的属于某一民族的文化特征在其他民族的群体中也会出现。甚至可以说,在西北这种民族交融大环境下,没有某种文化现象是专属于某一民族的。在我们解决一些有关于西北民族的问题时,要注意对其各类背景因素的探讨和分析,不能光从表面或者片面的认识去下定論,更不能站在某个民族的立场上去研究本民族的或者是其他民族的一些问题。这样才能对“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的中华民族形成史中的“多元”和“一体”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将“多元一体”的理论灵活运用于实际的研究中。
参考文献:
[1]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2] 年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体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
[3] 杨建新,马曼丽主编.《西北民族关系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年
[4] 翁独键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 秦永章.《甘宁青地区多民族格局形成史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6] 王钟翰主编.《中国民族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
[7] 范文澜.《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斗争》[J].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3—9
[8] 张中复.《历史记忆、宗教意识与「民族」身份认同 ——青海卡力岗「藏语穆斯林」的族群渊源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第2期:46—47
[9] 才让.《“炳灵寺”寺名来源考》[J].丝绸之路研究集刊,2019年: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