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妮娜
摘要:幼儿心理学是幼师培养的基础课程之一。本文结合中职教育的实际情况,对幼儿心理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实训课程占比提升、课堂互动性提升、评价体系优化三个角度论述了教学成果优化策略。
关键词:中职教育;幼师培养;幼儿心理
引言
幼儿心理学在幼师培养体系中有着十分关键的地位,但在中职院校中,由于实训课程资源的缺乏、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的不佳,幼儿心理学教学常不能取得较好的成果,急需进行优化。
一、中职幼儿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
幼儿心理学生是一项应用价值远高于理论体系的知识种类,中职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应用能力,才能在幼儿教育中准确的分析幼儿心理,从而采取针对性较高的教育手段[1]。但在现代中职院校中幼儿心理学教育更多集中在如幼儿心理特征、幼儿心理发展趋势的理论教学,缺乏必要实训的支撑,中职学生对幼儿心理分析能力较弱。
(二)教学流程互动性缺失严重
幼儿心理学是一门培养学生从幼儿行为中分析其心理需求能力的课程,互动、观察及心理分析能力是幼儿心理学教育成果的基础保障。但在中职教育中,幼儿心理学课程通常以教师单方面灌输的形式展开,师生间缺乏有效互动,教师为学生日后教育行为作出了错误的示范。且由于课程形式的单调,课堂教育内容也无法真正实现内化,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三)教学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现阶段中职院校中幼儿心理学课程评价体系,与其说是学生幼儿心理分析能力的考核,不如说是学生背诵能力的验证。单一理论知识的笔试无法全面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无法督促学生主动提升自身幼儿心理分析能力,幼儿心理学教学质量缺乏有效的总结与改进指导意见。
二、中职幼儿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教学优化建议
(一)适当提升实训课程的比例
幼儿心理学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学效果最终落实的关键在于实训课程的数量与质量。因此,中职院校幼儿心理学教学工作开展进程中,应当配合实训课程同步展开,使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完成后,立即在幼儿身上尝试使用,明确自身分析及判断能力存在的差距并进行弥补,真正实现中职学生幼儿心理分析能力的培养。但可以预见的是,由于幼儿年龄段的特殊与家长的高度重视,尚未具备完善幼师基础素质与能力的学生真正与幼儿面对面沟通的机会较少。因此,院校及教师要尤其珍视实训课程资源。
首先,院校要将实训课程安排在幼儿心理学后期,保证学生在实训课程开展时,拥有较为完善的幼儿心理学理论知识,可以在有限时间内对幼儿心理进行全面的尝试分析、总结、反思,提升實训课程的利用效率,保证学生在有限的课程资源中获取较多的实际经验。
其次,为保证幼儿发展的健康、院校与幼儿园的长期合作,中职学生实训课程中不直接参与学生的管理工作,而是以助教的形式出现在幼儿课堂上,仅尝试对幼儿心理进行分析。该种教学模式在有效避免相关技能仍不成熟的学生干扰幼儿培养正常进行的基础上,由于将较为成熟的教师作为桥梁,学生可以从教师身上吸取经验,明确自身分析存在的误区,提前接触地区背景下幼儿特色心理状态。对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
最后,实训课程只是增加学生与幼儿接触经验,能力进步的关键在于课后的总结与反思。因此,实训课程要独立的开展课后评价,对于学生实训过程中幼儿心理分析结果、心得进行交流探讨,并由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进行针对性弥补,保证学生毕业后独立开展幼儿教育时,能够较为精准的把握幼儿心理,提升中职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以互动性提升为指导思想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存在多种方案,中职教师可结合课程需求与学生特点灵活选择[2]。总的来说,互动性提升的核心有:
第一,学生反馈的重视。互动指教学进程中师生之间信息双向高效流动,因此,重视学生反馈是互动性提升的基础。但中职教育中,学生课上反馈积极性通常较低,教师要利用一定的手段刺激学生进行反馈。首先,在课程内容设计时,适当减弱对理论知识的关注,更多使用实际教育案例与学生进行探讨,激发学生发表言论的欲望;其次,教师在课上对于偶尔出现的反馈要积极回应,并给予一定的激励性评价,使学生明确教师对反馈的重视程度;最后,教师可在评价体系中加入学生课上反馈的频率,以课业评价倒逼学生主动与教师进行互动,提升课堂教育针对性,加强幼儿心理学教学成果。
第二,合作探究教学法的应用。中职学生在学习能力层面常会表现出巨大的差距。仅在教师层面进行教学互动性改革的努力,会存在部分学生难以跟上课堂节奏而逐渐放弃互动。因此,课堂互动性提升要同样注重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堂中可更多选取开放性较强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分组探讨,由于该类问题不存在标准答案,学生学习能力差距在问题探讨进程中被一定程度上弱化,更加容易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从而全面提升中职幼儿心理学生课堂的互动性,加强学生幼儿心理分析能力的培养成果。
(三)评价体系多元化
评价体系多元化的内容同样较为丰富。
首先,优化学生卷面考试的内容,试卷设计中更多采用教学实际案例与开放性问题探讨,将理论知识背诵内容最大程度压缩,使卷面成绩能够真实反映学生幼儿心理分析能力,提升课程评价结果的实效性。
其次,更多的考虑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如上文提及的实训课程评价成果、学生课上积极性,还应包含学生各种课程作业完成情况、课堂态度等,保证课程评价体系督促学生完善自身就业能力。
最后,规避评价体系多元化中的陷井,诸如自评、互评、院校教务人员评价等内容,一方面存在评价人员对被评价人员了解较为浅显的现象;另一方面存在评价人品质原因误导评价成果风险,在单一学科评价中没有足够的实际价值,要谨慎引入。
三、结论
幼儿心理学是幼师必须掌握的知识体系之一,也是中职院校学生培养的重点内容。院校及教师应当尊重课程需求,更多开设实训课程、增强课程互动性、优化评价成果,促使幼儿心理学教育收获更好的成果,增强中职幼儿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晗.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教学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20(07):104+106.
[2]李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效果转变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9,6(73):298-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