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晗
摘要:随着大学教学教育体制市场化的改革,以及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成为大学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一方面大学生的基础数量增长,给学生的就业前景形成了现实的压力;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体制下,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生活后,对自身的职业规划发展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导致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对此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加入心理建设教育便成为当代大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就将对心理建设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分析大学生在职业规划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困境,以及心理建设带来的积极作用和意义,并给出一定的心理建设建议,希望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发展起到一定的帮助和参考。
关键词:心理建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作用分析
引言
人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对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大学生心理建设教育是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辅导纠正,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职业发展做到积极全面的认识,使学生能够认清现实,对自己的发展做出合理且实际的规划。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就业成为当代大学教育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对此高校必须加强对相关教学改进和指导的研究,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职业规划做到理性的认知,使相关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在经济社会得到适应性发展和进步。
一、大学生在职业规划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境
(一)大學生对自身的职业发展认知存在偏差。在传统的大学教育体制中,对学生的理论教育大于实践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对自身个人职业发展的有效规划,容易对自身的职业发展定位不清,在毕业后找工作方面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对其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此外传统高校教育长期脱离和社会的联系,导致学生缺乏实习岗位的机会,使得学生的社会生存经验不足,也容易在心理上出现焦虑状态。最后随着我国高校教育规模的扩大,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对严酷的竞争形势,难免在心理形成挫败感和失落感。
(二)大学生在就业观上的功利主义愈发明显。高校教育目的是为了给社会培养专业性的高技术人才,促使社会生产力的职业化水平逐渐提升,为社会发展做出更积极有益的贡献。但是在实际毕业找工作过程中,大量的学生放弃了原有的专业,转而向薪资更高的行业和岗位靠拢。说明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对自身的职业规划认识不清晰,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沉淀和积累,导致其在择业观上有较多的功利倾向和短视行为,导致自身在社会中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增多。
(三)大学生在择业观的认知上存在偏差。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同时劳动力和人口在经济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比例和影响。因此基于国情考虑,大学生需要对自身的就职发展环境做到清楚的认识,致力于在工作中对自身工作素养和能力的再发展和积淀。然而在实际就业过程中,更多的学生更愿意向高地位、高收入、高福利等大企业、事业单位靠拢,对于普通的中小企业存在一定的就业偏见,导致其在就业观念相对狭隘,出现毕业即失业的情况,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象。
二、心理建设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作用分析
心理建设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心理辅导对其职业规划和择业观进行科学的教导和调整的,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即能够认清社会现实,对自身的发展规划作出正确合理的调整,增加学生在职业发展上的回旋余地和自信,促进大学生在社会中进行更有效的择业和就业。[1]
(一)大学生需要得到学校的就业心理指导是社会现实决定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从的象牙塔中出来,必须立刻对自身的众多人生大事进行抉择,导致其准备不足,容易在众多问题上产生焦虑的情绪,使其职业规划发展受到影响。例如其择业、婚姻、学业、人际关系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学生的心理出现危机,出现在择业观上自乱阵脚的局面。对此高校教育必须促进学生在迈入社会前做好心理准备,使其对自身的职业发展的做好提前规划,进行更多的试错和尝试准备,促使面对突如其来的现实问题做好应对措施。
(二)心理建设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较高的心理适应性。人的心理通过教育和历练可以达到较高的适应性,促使其主观上改变自身的认识,从而促使自身更有效的融入周边的环境。在大学职业规划发展教育过程中,学校的心理建设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对自己面临的问题提前做好规划,促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一定的提升,使学生在面对职业发展问题时能够的保持更加积极的态度,及时的从失落和焦虑的心理中走出,促进学生更加理性的对自身面对的问题作出抉择和判断,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此外心理建设教育能够对学生面对的问题进行模拟演绎,提升学生在面对困难时的经验和方法论,促使学生作出的选择更加的准确合理。
(三)心理建设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职业规划实践素养和能力。心理建设能够促使学生更加理性客观的分析自身面对问题,继而对自身职业发展存在的优势和缺陷进行分析,促进大学生对自身的就业和发展做到实事求是的定位,并为自身的实践目标早作打算,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适应性和竞争能力,促使学生个体的职业规划发展目标能够顺利达成。[2]
三、促进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心理建设发展的一些策略
随着时代发展,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不仅仅体现在学生的专业理论培养上,同时需要对学生的心理满意度以及期望度进行分析和教育,促使学生对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做到清晰的认知,使学生的高校学习更具积极性和方向性,以此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性发展和提升。
(一)促进高校心理建设在职业规划方面的研究和发展。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方式和理念不断进步的,对学生进行职业规范化发展成为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内容。职业规划教育不仅是在专业上对学生的技能进行切实的指导,同时也对相关心理教育提出了一定的考验。因为学生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有一个适应过程,其中心理的适应尤其重要。以职业发展的眼光对目前的现状进行分析,是促进学生进行专业化发展的第一步。对此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过程教育中,首先应该对其心理进行教育,使学生判断是否对自身的职业规划具有清晰的认识,然后在制定详细的教育计划和内容。对此高校应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对职业发展的清晰认知,促使学生作出的职业发展规划更加合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通过相关心理课程,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高校可以开展一些心理辅导公开课或者选修课程,促进学生对自身职业规划发展的了解,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多做一些实践性准备。在开设课程的过程中,学校要对不同的职业发展进行明确的区分。使心理教育和职业发展能够相适应配合发展,防止宽泛的教育导致学生的职业认知得不到有效的增长。此外学生心理素质的增长,也可以分为职业化心理和普通心理两个方面。普通心理教育力图解决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遇到的常见问题,促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开展校园生活。而职业化教育则需要考验学生在具体工作中心理素质,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进行假设分析,促进学生职业适应性的增长,促使学生的职业化心理以及专业自信得以有效建立,为学生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三)通过讲座以及校园交流活动,促进学生对自身职业规划的认识。高校可以开展一些校园讲座或者实践活动,使学生对自身的职业规划做到更多的了解,促使学生校园思想的及时转变。在高校教育中开展讲座活动是相关教育的基础手段,但是却有巨大的价值和作用。有效的心理指导能够促使学生对职业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认识,增加学生对未來就职的发展期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促使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早作准备。此外心理讲座一般包含一些实践性的知识和理论,有助于学生对实际工作内容的了解,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心理适应性。校园活动也是促进学生心理职业素养提升的重要窗口,例如学校可以组织不同年级的学生写出一些自身学习的心得体会,供给全校学生进行分析交流,促使所有学生对职业发展保持清晰的认识,促进学生找到合适的职业发展路径和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方向性。
(四)在校园内成立相关的专业实践互助协会,鼓励学生对外多交流、多实践、多了解。学生自主成立的专业对口实践组织,对于相关的教学活动开展有着巨大的范例作用。对此学校应该鼓励学生成立自发性的社会实践组织,并在其中提供指导和帮助。在成立校园互助实践组织的过程中,高校需要对相关安全问题提出应有的建议,对学生申请实践工作的企业资质进行辅助分析,促进相关实践活动的安全进行。
四、结束语
心理建设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发展,校园教育理念尚未完全革新的时期。高校教育系统需要本着对学生负责和服务的态度,采取更务实的教学策略,促使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发展中贡献出更大的力量和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慧鹏.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
[2]杨文.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视角下的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心理引导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