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俗文化的特征及价值分析

2020-10-21 10:21胡卫军
鸭绿江·下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东北特征

摘要:民俗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发展和传承而来的。东北民俗作为我国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文化、多民族的特征,集中体现在服饰、节日、饮食、信仰、娱乐等方面。东北民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可挖掘和开放的传统文化资源,同时也能够为区域社会发展提供文化认同,具有强大的精神价值。本文主要是在阐释东北民俗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东北民俗文化的特征,然后从三个方面对其价值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东北;民俗文化;特征;价值

东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这是有少数民族聚居,东北人有着豪爽的性格,也就造就了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东北民俗文化的形成,与其多民族、地域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的服饰、不同的风俗、不同的生活形成了东北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和鲜明性。

一、东北民俗文化的内涵

(一)民俗的概念

民俗也可以称之为民间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群体或者民族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世代相传的习俗、风尚的总和。民俗具有多文化、多民族的特征,集中体现在服饰、节日、饮食、信仰、娱乐等方面。通常情况下,我们把民俗分为三个大类、八个小类。物质生活民俗,主要包括工商业民俗、生产民俗和生活民俗;社会生活民俗,主要包括節日民俗、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民俗;精神生活民俗,主要包括民俗观念和游艺民俗。民俗文化,又称为传统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质的东西,民俗及民众的日常生活。

(二)东北民俗文化的内容

东北民俗作为我国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文化、多民族的特征,集中体现在服饰、节日、饮食、信仰、娱乐等方面,内容和形式非常丰富。东北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东北民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可挖掘和开放的传统文化资源,同时也能够为区域社会发展提供文化认同。详细来看,东北民俗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东北服饰文化。东北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其受到多民族的影响,服饰色彩非常的鲜艳和丰富,一方面体现了东北地区民众的豪放和热情,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信仰。

第二,东北冬捕文化。在东北,渔猎是这一地区独特的文化,已经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了。冬捕活动吸引了附近的村民和八方游客,大家不仅可以近距离的了解冬捕的技艺,还能感受到冬捕带来的快乐,了解神秘的渔猎文化。例如,东北冬捕的祭祀仪式上,盛装的蒙古族姑娘为渔工们献上奶干。喇嘛将怀抱的供品逐个递给“渔把头”, “渔把头”按次序将供品摆放在供桌上,然后将九炷香分别插在三个香炉内点燃并诵经。

第三,东北二人转文化。东北特有的民俗文化,它产生于田间地头,扎根于东北黑土地上三百多年的艺术表演形式,一男一女,一把扇,一个手绢,衣着鲜艳,边走边唱边舞,一段段民间故事就这样被二人转演员们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四,东北胡子文化。从闯关东开始,东北地区就出现了特有的胡子文化。胡子和土匪不一样。胡子更接近一种地方自保的民团组织。出现胡子文化是因为当时东北处于无政府状态,东北人被迫进行自我管理。

第五,东北饮食文化。冻梨饮食民俗。在东北冻梨还是解酒的佳品,冻梨一般是选用秋梨放在纸箱子或者丝袋子里面封好,在阴凉干燥的地方存放或是埋在外面的雪地里。酸菜饮食民俗。以前东北人不是不吃鲜菜,是吃不上鲜菜。冬天,人们为了备足越冬蔬菜,除了在地窖里藏白菜、萝卜外,家家都渍酸菜。

二、东北民俗文化的鲜明特征

东北民俗文化是本地区的劳动人民在满足自身精神需求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体现了东北地区人民的精神品质和审美观念,具有非常显著的特征。

(一)集体性

任何一种民俗无疑是一种文化,称之为民俗文化。民俗是伴随着人类群体的产生而产生的。没有人类群体就没有民俗文化,因而,民俗文化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民俗的集体性可理解为:首先,任何一种民俗,都产生于特定的群体,如某个特定地域或某个民族。其次,一种民俗一旦形成,就会成为集体的行为习惯,流传于一代又一代的集体中。再次,在流传中由集体不断补充、加工、完善。也就是说,民俗文化不是个人行为,一个人创造或倡导的一种民俗形式,没有公众的认可或积极推行,它决不会长久地延续下去,即使勉强地生存下来,也不会有其广泛性。

(二)地域性

对于民俗的特征而言,地域性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正是由于不同地区的地域特征,才造就了民俗文化的地域差别。东北地处中国的东北部,这是有少数民族聚居,东北人有着豪爽的性格,也就造就了形式多样的地域性特征。东北地处东北部,气候寒冷,夏冬两季温差大,冬天异常寒冷,这就造成了东北民俗文化特殊的地域性,例如:渔猎方面的冬捕文化,酸菜为代表饮食文化,大棉袄为代表的服饰文化以及二人装、小品等为代表的文化生活。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东北民俗文化的地域性。同时,东北地区少数民族聚集,这也造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例如,朝鲜族的冷面、拌菜,满族的发糕,鄂伦春族喜欢吃肉类食品。

(三)继承性

某一民俗事象产生后,为人们所承袭,具有相当的稳固性,许多民俗事象不因改朝换代或社会变革而立即中止; 民俗是习得知识,需要在一代一代中传递,具有时间传衍的连续性,民俗是时间的连续体。此即民俗的传承性。对于东北地区民俗文化而言,这种继承性体现的非常明显。东北民俗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多文化内容都保存下来了。例如,在东北的农村,还存在烧火炕的取暖方式;在现在社会,酸菜依旧非常受欢迎;在服饰文化方面,现在东北满族结婚的时候,还穿着旗袍,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东北民俗文化的传承性。同时,很多东北的民歌大多都是劳动人民即兴创作的,在口口相传之下,能够留到至今的都是精华,进一步丰富了东北地区民俗文化的范畴。

(四)象征性

所谓的象征性,指的就是东北民俗文化的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现象相关联,是对某一现象或者人物的真实反映。为民俗活动一部分的民俗空间需要通过种种包蕴特定意义的符号“布置”起来。比如汉族婚俗,虽然不同地域有所差异,但洞房的布置则大致相同。汉民族的洞房布置,给人印象深刻的,除了一色的新家具,崭新的大红被褥之外,还有一些表面上看来似乎与婚姻无关的东西,诸如花生、大枣、核桃等,它是人们多子多孙、早生贵子观念的表达,在深层次上反映了以传宗接代为宗的婚姻观。又如,桃子象征着长寿,石榴象征着多子多福,鸳鸯象征着爱情。

三、东北民俗文化的价值分析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由于民俗文化的集体性,说到底,民俗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 对于东北民俗文化而言,其作为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东北地区人民形成了强大的精神支持。

(一)为区域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民俗是一个地方区域内长期人文积淀的一种客观反映,它是一个地方文化的象征,是古老文化的传承,所以传承民俗文化,就是延续古老的文明和人文精神,是很有必要的,也是一种文化信仰。具有包容性和创新性的东北民俗文化,其对东北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动力。首先,展现了东北地区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状态。东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这是有少数民族聚居,东北人有着豪爽的性格,体现了坚韧不拔的性格。其次,为地区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先民的创新精神和包容精神,是东北区域社会值得珍视的传统,是我们从民俗文化中所要寻找的东西,是东北社会转型能够持续运转下的精神支撑。

(二)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和规范功能

民俗文化对社会具有一种整合、凝聚与规范功能,可以是社会有效排除干扰,保护文化特色,产生重要的社会控制作用。据有关民俗专家调查,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村民们能和睦相处,就是因为有村民们仍默认和遵守的习惯法、道德规范和民间信仰,这些都能够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小至村寨、大至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的加强,起着积极的整合与促进作用。 一些优良的民俗事象和民俗传统,尤其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些好的礼俗和道德规范,对群体、乃至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整合和促进的作用。

(三)有利于更好的推进文化自信

中国的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也是主要体现到民族的精神,也是最全面的体现,而现在很多民俗文化也是受到了国家的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不能够把民俗文化消失掉,这些都是类发展进程中重要的成果,也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世界上任何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世界上任何民族, 如果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没有任何特色,如果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没有任何特色,就会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失去地位,民族之林中失去地位,同时也在国际政治中失去影响力。加强传统文化保护有助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文化发展历程中最珍贵、最具特色文化精髓,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加强传统文化保护必将助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通过对东北地区民俗文化的研究,能够更好的对东北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能够更好的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而能够更好的推进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重要的文化基础。

四、结论

东北民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可挖掘和开放的传统文化资源,同时也能够为区域社会发展提供文化认同,具有强大的精神价值。要加大东北民俗文化宣传力度,结合多种活动形式,,将东北民俗文化充分展现出来,强化对东北民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进而更好的把握其重要的内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超.东北民俗文化的特征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7(10)

[2]赵德山.东北民歌与东北民俗文化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2(04)

[3]赵庆华.东北地区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及推进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

[4]杜聪贤.基于旅游凝视理论的民俗文化变迁研究[J].经济视角(中旬). 2011(08)

[5]张冰.甘肃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9(02)

[6]谢科.民俗旅游开发刍议[J].   经济师. 2005(01)

[7]王文彬.基于目的论的满族民俗文化词汇英译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8]安文婧,侯荣英.目的论视角下的广西侗族民俗文化翻译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6)

[9]苗淼,范通英.《京华烟云》中的民俗文化传输分析——基于目的论的视角[J].长城.2013(06)

[10]关纪新.中华全民抗战期间的东北籍满族作家——关于舒群、李辉英、马加、关沫南等[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5)

[11]张福贵.经典文学史的书写与文学史观的反思——以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为中心[J].   文艺研究. 2012(08)

[12]董琦.东北二人转的源起及其民俗文化探究[J].沈阳干部学刊. 2014(05)

[13]李辉.试论东北民俗文化的当代传承[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3)

[14]周惠泉.东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重要价值[J].社会科学战线. 2009(03)

[15] 朱桂凤.东北地区满族民俗旅游开发浅析[J].满语研究. 2008(01)

基金项目:第11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多维网络属性下基于贝叶斯模型的东北传统民间工艺研究”(2018T110242);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研究”(2017B141);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种子基金项目“基于网络爬虫和数据挖掘技术的东北传统民间手工艺术研究”(2019ZZ008)。

作者简介:

胡卫军(1978—),男,吉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与萨满教造物艺术。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东北特征
Make ’Em Laugh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抓特征解方程组
大东北的春节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