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朗
摘要:爱情是现实主义巨著《十日谈》中的核心话题,女性是承載与实现爱情的重要存在。通过一百个故事,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上大多数女性的爱情观,主要表现为两类:一类是以情欲为驱使的爱情观,一类是以理性和真情为主导驱使的爱情观。跳开故事本身,那些讲故事的女性则成为薄伽丘所要传达的另一种爱情观:健康且节制的爱情观——内心波涛汹涌,表面不动声色。通过多元视角,可以进一步探寻藏匿在女性爱情观背后的人文主义进步思潮、男性视野下对于女性的判断以及其爱情观局限性背后影射的社会风气走向和资产阶级的世俗立场。
关键词:《十日谈》;女性爱情观;人文主义;多元视角
《十日谈》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这是试图一个与黑暗的中世纪决裂的时期,面对着中世纪时期天主教会所倡导的禁欲苦行观,薄伽丘运笔如刀,用一个个富含讽刺意味的故事向封建神学世界观投掷过去。首先看他所构架的《十日谈》:这是故事套故事的叙述框架,100个故事和轮流讲故事的10个年轻人的琐事构成了两个世界,前者包罗万象,女性的姿态、修养、面对欲望的选择各不相同,后者井然有序,女性在理性意识的支配下操控自身的情感。这些都是薄伽丘所要描绘的在自然欲望支配下的女人的反应。薄伽丘在书的序里也说到,这是一本献给美丽的女郎们的书,给怀着相思的女人们一点儿安慰,既然叙述对象是广大女性,那么薄伽丘所选取和描述的故事则作为载体来或多或少传递他所定义的女性形象和当时社会中的女性对于爱情的价值判断和选择,通过女性爱情观又可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社会风气。书中女性爱情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以情欲为驱使的爱情观
这一类女性爱情观的特征是:过度纵情,追求性欲,寄情于肉体当中,对本能不可抗拒。其中,又可根据女性的目的,分为三个小类:主动性情欲、被动性情欲和有偿性情欲。主动性情欲的例子一方面表现为有夫之妇寻求新的情人来满足自己的新鲜感,宣泄自己无处安放的荷尔蒙。这类故事集中体现在第七天:第七天第一个故事就描述了一个美丽多情的妻子怎样编造咒文来捉弄自己的丈夫从而与情人幽会,这一天的绝大数故事都设计了巧妙的情节来叙述有夫之妇如何偷情但是不被发现的桥段。另一方面表现为在修道院的女修士如何寻找寄托来实现自己的情欲需求:第三天第一个故事写一“哑巴”园丁如何最后要满足全院包括女院长的性欲。这些故事都反应了女性强烈的不可克制的情感的现实需要。被动性情欲指的是自身并没有主动去寻求肉欲,而是被一些神父或者修士使用手段引诱而自身又没有理性的约束,因此成全了对方的要求:最有代表性的是第四天第二个故事,阿尔贝托神父谎称自己是加百列天使而引诱女人跟他交颈共眠,这一类女性缺乏理性的判断从而让自己失去贞操。最后一类是指有偿性的情色交易,这一类女性通常以金钱或者其他利益作为条件来出卖自己的美色,主要体现在第八天,以第二个故事为代表:贝尔科洛蕾成全了某教士的欲望只因渴望从他身上获取利益,可最后反被欺骗。
在这一类爱情观中突显出的一个问题是:婚外情是否也能被标榜为正当的爱情?显然,如果这个观念放在中国,是有悖于我们的传统文化观念的,但是在西欧,他们的文化源流解释了这类价值观存在的理由:希腊神话是西欧文化的滥觞,而希腊神话里诸神具有的纵欲和滥交的特点,使广泛的信仰神话的人上行下效,较少受道德的约束,讲求个人欲望的满足。因此,在这类社会风气中出现大量女性追求婚外情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以理性和真情为主导驱使的爱情观
这一类女性相比于上面那一类,爱情的境界则要上一个层次,她们对自己所要寄予的对象有着清醒的认识,驱使她们追求爱情的原动力是对心上人的仰慕和对美好品质的赞扬。这类女性爱情观一方面冲破了对于原始欲望的追求,将纯洁的爱情定义为人生中幸福的源泉;另一方面,也向封建等级制度和思想宣战,这是一种非他不可的爱情观,其中反映了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具有代表性的故事有:第四天第一个故事,高贵的郡主坦然面对自己的挚爱,面对着挚爱的死去,自己也追随着爱情而殉死;第二天第三个故事,女扮男装的英国公主大胆示爱,追求富有谋略的青年,最后赢得了爱情,收获了幸福;第五天第九个故事,美丽而富有贞操的夫人最终被多情且慷慨豁达的费德里科所打动,凭借着自己的理性,收获了真情。依靠互相仰慕而维系起来的爱情注定是不可撼动的,有着“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真挚,虽然不免伴随着悲剧,可是这种追求爱情的态度将成为摧毁封建势力的中坚力量。
三、健康且节制的爱情观
这是另外一群讲故事的女性的爱情观,她们的现实表达一定程度上传达了薄伽丘对于女性的美好期待。尽管出现在故事中的男男女女沉溺在爱河里不能自拔,而乐园中的十个男女却没有一丝一毫的越轨,这其中的七个女性同样拥有炽热的感情,从每一天故事结束后一些女郎所唱歌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但是她们拥有控制自己感情的约束力,个个洁身自好,乐而不淫。这种对于爱情的态度正是薄伽丘在序言里的映射:薄伽丘坦言自己心中异乎寻常地燃烧着一种极其高贵的情爱,但这难以抑制的欲火随着时间被自己的理智所克制,然后从笔尖倾泻而出,这种情感的表达和他所崇拜的但丁为贝亚特丽齐写下《神曲》一样,他们的爱都是健康且节制的。此外,在结构上,这种爱情观和100个故事的女性爱情观形成了两个不同风格的世界,在学者方平那被描述为“二道幕”:“二道幕内,封建旧道德体系正在经受着猛烈的冲击;二道幕外,传统的道德观念安然无恙,处处得到尊重。因此,《十日谈》的整个作品结构不妨说是‘不道德的中心内容,被精心镶嵌在‘道德的框架里。”那七个女性所坚守的道德观也是薄伽丘对闺中少妇的希冀——他将这些故事献给那些害相思的女性,给她们安慰和消遣的同时,也渴望她们能自我规训,认识到什么事情应当避免,哪些事情可以去做,在理性中寻找出口,实现理智与情欲的平衡。
四、多元视角评析女性爱情观
女性爱情观是当时社会环境下的产物,通过不同视角可以探寻藏匿在爱情观背后的社会生态。
从宗教文化背景的视角下看待女性在爱情中的不平等地位现象。在书的最后一则故事中讲述了女主人公克丽雪达逆来
(上接第148页)
顺受,在爱情中处于从属地位,在两性关系中地位低下的处境,这反映出薄伽丘思想中依然保留了中世纪的封建思想的特点。首先关于《创世纪》的传说:夏娃是从第一个男性的肋骨中抽离出来的,她的出生意味着天主把她指定给男人,成为男人的附庸——中世纪封建观中女性地位低下的滥觞。薄伽丘逃脱不开这类封建思想也许意味当时社会上的人们长期浸染在基督教的封建神学世界观中,要摆脱其毒害,还需要时间。
从社会影响的视角下,积极的社会影响有:薄伽丘借一类勇敢的女性来表达冲破封建等级制度的决心,借一类纵情的女性来宣扬人的欲望存在的合理性,倡导现实的幸福,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将教会的黑暗和丑陋毫无保留的暴露在大众视野当中,无所畏惧地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宗教束缚”;另外,就其局限性来看,以第二天第七个故事为例,巴比伦苏丹公主由于盛世美颜,先后落在九个男人的手中,揭露出男性在情欲驱使下道德伦理观的丧失,这一类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资产阶级的世俗立场、是过度纵情声色的表现,进而造成荒淫无度、过分纵欲的社会风气。这是薄伽丘采用世俗素材所带来的潜在的副作用。
从男性视角下看待女性在爱情中的地位:薄伽丘作为一个男性来描写女性对于爱情的诉求,不免带有男性的主观立场。不管是第二天第九个故事中两个商人对于女人贞操所下的赌局来考验妻子对自己是否忠贞,还是第三天第九个故事中伯爵夫人用手段来获得丈夫的承认,我们不难看出,女性在两性关系中,是处于依附的地位,迎合男性,而男性注重自身的主导权。这类观点在当今依旧是存在的,波伏瓦在其著作《第二性》中说过:“男人拥有的经济特权,他们的社会价值,婚姻的威望,得到一个男人支持的益处,这一切鼓励女人热烈地要取悦男人。她们整体还处于附庸地位。”通过波伏瓦的观点,再来回过头看文中女性在面对爱情时为男性的付出和牺牲就有依据可言了。
多元视角下的女性爱情观既表现了《十日谈》这部巨著的进步主义思潮,也揭露了一些从古至今贯穿的价值观,思想的巨人总是走在时代的前面,即使具有局限性,但也要用理性客观的眼观深入探究藏匿在文字背后的思想的力量。
注释:
方平:《欧美文学研究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一版,第203页。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9月第一版,第196頁。
参考文献:
[1](意大利)薄伽丘:《十日谈》,钱鸿嘉、泰和庠、田青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11。
[2]方平:《欧美文学研究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1。
[3](法)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