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设计模式研究

2020-10-21 05:07方馨悦
神州·上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微课程教学内容

方馨悦

摘要:本文将详細介绍微课程的具体特征,并提出建立微课程框架、确认微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及开展微课程评价四项在实际教学中微课程设计的具体模式。随着微课程进入到教育领域,教师根据微课程的特点将其引入人体解剖学的教学中,从而使该课程的教授方式更符合时代特征。

关键词:微课程;人体解剖学;教学内容

前言

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微课程成为了全新的学习方式,而在人体解剖学的教学中代入微课程,由于其内容精悍、短小等特点,会极大地吸引学生们的听课兴趣,有助于人体解剖学能力的提高,而教师在面对新式教学方式挑战的同时,借助多种媒体,也会减轻教学负担。

一、微课程的具体特征

基于微课程的特殊性,其与单一的教学课件、教学课例有所不同,作为新型教学方式,其含有五种教学优势,其一,微课程内容精悍,但容量较小,该课程的典型性与代表性较强,学生使用该课程可最快领会该篇课文教授的重点,并清晰知识框架。其二,微课程不同于其他媒体形式,大多采用教学视频,由于时间较短,大约为10分钟左右,因而其主要作用在于阐述一个问题、明确一项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的主要内容。其三,微课程的自足性较强,在一个视频中,可完整体现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与教学目标,教材中的必要信息全部涵盖,对学生理解所学课程帮助极大。其四,微课程还具备基元化的特点,多数微课程每节只教授一到两个知识点,因而对其知识单元不能进一步划分,其不可再分性极强。其五,传播范围广,微课程独立性较强,其视频格式较为普遍,能应用于多个媒体软件或设备中,如iPad、手机、电脑等,有利于该课程的传播与学生们的学习。

二、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微课程设计的具体模式

(一)建立微课程框架

相较于传统课程,人体解剖学中的微课程既具有微型化、缩小化特点,其课程资源也较为多元,在该系统内部包括多种教学要素,如教学评价、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等。此三项因素对该课程的教学十分关键,通常来说,微课程的设计应具有启发性,是通过实践设计出的产物,因而在人体解剖学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结合相关经验,设置科学的微课程框架。该课程的框架大致可分为四个层级,第一层级为课程名称,比如,将人体解剖学进一步分为断层解剖学、局部解剖学与系统解剖学等;第二层级则为课程中的章节,如脉管系统、消化系统及运动系统等;第三层级更加具体化,为章节内部的知识点,即微目标,如辅助结构、关节基本结构和骨形态等;最后一层则属真正的微课程,通过小视频的形式,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引述出来。因此,微课程的活动应包括讨论、练习与观看,人体解剖学中的每项知识点都可独立存在,利用测与评,将其与课堂内容形成连接,学生们在兴趣提升的同时,也会更加有效地开展课程学习[1]。

(二)确认微课程目标

微课程既包含了课程急需解决的问题,又涵盖了所述知识的背景,微课程目标的设置是此类课程成功与否的关键,应带有较为清晰的说明与目标,与学生相互适应,教师在设置微课程目标的过程中,需对教材与课标领悟较深,了解学生的需求,针对教材中的重难点,着重分析与判断,并详细设置该部分课程。例如,某高校教师在制定微课程目标时,其了解到人体的五脏为该章内容的难点,因此,关于课程题目,该教师设置为心脏外形、肝的形态等,使学生对该堂课的教学目标一目了然,即心脏与肝的知识,也更能清楚自己需掌握的方向,进而改善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在微课程目标的设置环节,教师要精准掌握该堂课的课堂容量、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并使学生更易理解,无论是知识的梯度、疏密度,还是逻辑顺序都要符合认知规律。

(三)选择教学内容

在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内容上,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首先,针对形态结构,教师可将子宫形态和位置、胃的形态与椎骨形态放置在一起统一教授,由于人体内部结构与表面形态为学习的重难点,统一展示与讲解可使学生对知识结构的认知更加清晰。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使用方法型微课程,通过找到人体功能与结构上的共性,使学生摸索出学习此类知识的规律,进而对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例如,某高校教师在微课程中设置内脏器官的内容时,其将内脏器官分为血供、分叶、门、沟、缘、面及膜等,学生通过该堂微课程更加了解器官的结构与系统,掌握了学习方法,也更加准确地掌握了该知识。

其次,习题型是另外一种微课程的方法,教师可将较难易错的题目,按照题型的不同放置在微课程中,若学生对某类知识点有疑惑,可有针对性练习相关题目,印象也就更为深刻[2]。

最后,医学课程的实践性极强,通过临床症状,也能完善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此类型的微课,教师可利用临床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解决问题,刺激其探究的欲望。比如,通过设置“三偏综合征”,使学生了解到内囊的形态与位置,进而更好地分析纤维束功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与求知动力。

(四)开展微课程评价

一方面,在微课程内教师应安排学习分析评价,通过学生对知识点的点击与学习效果的反馈,可更为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针对重难点知识,教师可在课程内容中增加几堂课,内容较为浅显的知识点,则可适当略去。

另一方面,发展性评价也应存于微课程评价中,即包含自我评价、同伴互评与教师评价,通过多元化评价能更好地了解教师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学生学习的效果等,从而提升学生探索人体知识的主动性与热情度。此外,微课程教学虽已引入校园中,但教学的主体仍为课堂教学,只有将二者有效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医学水平,教学负担才会相应减轻。

三、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互联网已占据了人们的主要生活,微博、微信等新型联系方式影响着大众的交流方式,在人体解剖学中设置微课程,可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巩固已学知识,教师应合理设置该专业的微课程,使该平台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在顺应潮流的同时,提高人体解剖学的学习水平,从而推动高等医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磨洁琳,玉洪荣,龚继春.微课在系统解剖学形成性评价中的应用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9(06):216-217.

[2]夏青青,王莉,胡兵,等.基于数字人解剖系统进行人体解剖学微课开发的优势分析[J].解剖科学进展,2018,24(04):444-445+448.

猜你喜欢
人体解剖学微课程教学内容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