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旸博
瓷艺大师将土料与火候微妙的关系掌握得炉火纯青,炼制出绝伦的瓷器;立人修身何尝不是一个炼瓷的过程呢?胎料之纯正质厚,胎体之坚实通直,施釉之灵动润泽亦乃人修身求索成人之要也。
瓷器的胎料质地纯厚,选自高岭土、石英石,经勘山遴选,多道冲杂而得,正如人生修身的早期,需要奠定扎实的基石一般。何谓人生的基石?也许我们可以在英国文学家培根的《论读书》中找到一个重要答案。培根曾云:“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道出了读书对我们奠定人生基石的重要性。于己之幽情,读书使心绪得以舒展;于人际展现,读书使才华得以外显;于修养提升,读书引领我们逐步打开知识的大门。读书对奠定人生基石的重要性也由此不言而喻,然而读好书是基石质地纯厚的要义。读书要选择价值导向积极的书目,同时也不应局限于某一方面,广涉猎才能对万事万物有所体察。一如培根所言:“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我们所学所闻最终都沉淀为性格的种种侧面,成为人生修身的基石。
胎体之坚实通直,源于制瓷过程中胎体的塑形与高温焙烧的过程。瓷器胎体塑形乃外力为之,修身立人也离不开外力理性与法规的约束,正义的塑形。罗尔斯于《正义论》中探讨原初状态与“无知之幕”,执著于用正义为社会塑形;孟德斯鸠于《论法的精神》中探讨法律与自由的关系,期盼用法律做自由背后坚实的护航。人修身离不开遵守法律,追寻正义,唯此才能保有正直的初心,避免误入歧途。瓷器胎体高温焙烧乃内质锤炼的过程,离不开火候的掌控。修身亦离不开对人生火候的掌握,而这火候则杂糅于人生的阅历。《文心雕龙》中曾有一句话令我倍受启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奏出上千首音乐后才会对音乐知晓领悟,观赏过上千把剑以后才能算作对剑器有所见略。千帆阅尽,人生也添得几分韧性与从容。这阅历的得来或是以曾经从未经历过了解过的新鲜事物体验的形式出现,或是以直击心灵的锤炼而到来,而后一种更为激烈也更使人得到成长。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往往裹挟爱恨的色彩,通过无常的人世变换使人深陷罗网又在这挣扎中获得超脱与领悟。不似外力塑形,这种阅历带给人的是内质的变化,难以用确切的标准衡量却是自己最能觉察到的变化。
施釉之灵动润泽,是赋予瓷器灵韵的点睛之笔。于修身成人而言,则也是一种对人生之美的探寻。大漠孤烟,鸿鹄归雁是一種壮秀的美;蓑衣立雪,独钓寒江是一种清幽的美;月明星稀,水光接天是一种静谧的美。这些都是人生的图写亦或是自然的景绘,也是生命的组成部分。景之美见之于主观也可以理解为某种意义上的生命之美。《审美教育书简》的作者希勒相信美分为两种,溶解性的美和振奋性的美。溶解性的美给人以舒缓的美感,是心情得以放松;振奋性的美使放松的心绪得以提振。审美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学会去对具体景致进行鉴赏,或许更赋予其灵性的是学会去审阅人生这幅广阔图景上的美。溶解性的美使时光被放慢细化,让我们停下来去聆听感受生命的美好;振奋性的美使人生的图景变得崇高,让我在成人之路上铭记珍视尊严。
成人修身的道理可以从炼瓷中去悟出,但也更离不开形而上的考量。我极目眺望我成人之路的未来,我看到那些完美出众的人中不乏有一些人,他们能力完美却汲汲于名利富贵,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拼尽全力获得跻身之地,北京大学的教授钱理群曾评价这些人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种结局也违背了成人的初衷,因此这成人的路上一定还有重要的环节有所欠缺。
我们从《论语》中获得启迪,孔子曾说:“君子不器”。对于“器”的解释,《易经》中有所提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炼瓷中有许多东西可以拿来为人生成人作比,然而仅仅局限于次则显得过于“物化”成人这个过程,怀着功利的心情这只能“物于物”而不可能达到“物物”的境界。在物质层面之外,值得我们终生寻求的是形而上的“道”,去寻求生命中最朴素的本真。然而人生本就是有所待(待:凭借)的,我们总会有一些自身的局限,把心灵蒙蔽,不能把生命的本质看得完全。但这也正是生命的魅力所在,那就是无穷尽的探索。
当我们无法超越局限时,我们可以学会去破除成见,顺势而为,才能对人性有更深刻的体察。公认的道理因其地位而树立了权威,而权威又何尝不是一种成见呢?孔子著书立作,讲学授业,政治作为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然而孔子的伟大不是“神化”孔子的理由。此处我们就需要破除成见,破除成见的方法就是去竭力摆托眼前的蒙蔽,用思考去考量事实和史实。孔子曾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致力于用“仁性”重建当时礼崩乐坏的西周社会,有着广阔的政治情怀。孔子对麒麟有着一种执着的追求,然而在西狩获麟时却痛苦流泪,认定吾道中落,进而联想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便不禁悲从中来,最后溘然长逝,令后人扼腕叹息。但也告诉我们孔子也并非神一样的存在,凡人都会有承受不起的打击。对于孔子的认识也由扁平化趋向于丰满,体察到孔子“仁性”背后的根基人性,由此了解到破除成见的必要性。
破除成见离不开思考悟道。悟性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理解自然、社会和人生真理的一种能力。世间万物纷繁复杂,眼前的繁华往往都是一种表象,人们千百年来一直在探寻这表象背后最本源的规律。而悟性在我们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历程中都意义重大。《坛经》认为,人的悟性,本自有之,然则多被成见与偏执蒙蔽。只有扫除偏见才有可能获得正确认识世界本来面目的悟性,正如惠能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跳出事物本身的桎梏,有时更能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去审视得清楚。
成人之道也在于顺势而为,顺势而为不是不为,而是在顺势之上有所作为。希罗多德在摒除对异族人的成见,著成《历史》一书,留下一部广阔的世界史;司马迁摒除私人恩怨的成见,在受“腐刑”之后仍写出《史记》一书,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使命。破除成见需要我们站在更为广阔纵横的人类历史观之上,去顺势而为,肩负起使命感和责任感,达到“内胜”“外王”的境界。
何以成人?成人在于对自我的融炼,在终身学习中丰富阅历,成就人生之美。更在于要破除成见,顺势而为,寻悟生命之道。成人是每个人一生永恒的话题,需要我们自觉地去体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