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富伦
摘要:根雕艺术创作,是华夏文化的一绝,是中国独有的艺术。这门古老而独特的文化艺术,在艺术创作上有它獨有的特点是采用根的自然形态巧藉天然,虽经施艺但不留明显痕迹,使整个作品的艺术风格浑然一体。
关键词:根雕艺术创作;选材;创作
根雕艺术创作是一门巧借自然的艺术形式,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根雕作品均取材于树龄千百年的树根。艺术家们发挥他们非凡的想像力,“略微”加以雕琢,外形千奇百怪的树根,便成为一件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作品。根雕采用自然根材抽象美的形态来表达作品的神似,尤能以因材施艺、巧借天然来呈现大自然的奇巧联姻,让人惊叹“造化生灵”的魅力,把树根自然生成千曲百转的形态,充分利用这些根材的凹凸、残、瘤、畸、朽、节、纹、疤、须、皮、色等奇妙的自然立体效果而创造出根的生命状态,造就神奇的艺术瞬间。意、趣、韵、妙是感受、领悟根的艺术美、正确评价根雕美术作品的关键。
根雕艺术创作创作是利用根材的固有形态进行创作,创作的素材基本上决定了所创作的作品的题材、内容和主题。而其他的造型艺术,绘画及雕刻创作的物质材料,纸、画布、木材或石材,都是根据作者的需要来选择的,都是一张白纸,任凭艺术家按自己的意念,随心所欲的选择自己喜欢的或擅长的题材和主题进行创作。相反,根雕艺术创作创作的物质材料,不仅仅是作品的载体,而且限定、甚至决定了未来作品的题材、内容和主题,这在造型艺术中是绝无仅有的。根雕艺术创作作者不能把一个树根当作一块木料,完全以自己的主观构想去创作,而必须以客观的自然物树根的形态结构为基础与前提,展开艺术思维,进行作品的构思立意,依照这个自然物的引导与启迪,去发现发掘树根的美感与潜在的艺术形象、造型和深层的美感,提升自然美,创造艺术美。
根雕艺术创作,得自然者的优势,仅占成品的三分之一,下余三分之二,全赖人为塑造。这项艺术工程,需要创作者有广博的知识,多彩的文思,精湛的刀法才能出好作品。就根雕创作而言,创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和一定的知识能量,而且还应有锐意志新的审美观和突出个性的艺术思维方法,一件作品的出现,历经从构思到构图,从反复推敲到定型,最后达到真正完成,无一不倾注着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使创作的个性尽情表现,所谓个性创作——即在思想风格,生活经历,艺术才能,表现方法等方面上能产生具有自己风格的作品来。根雕创作提倡构思新颖、巧妙、造型大胆、匠心独具、夸张生动,提倡独创性和更深的意境,有不断开拓、不停地探索,做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充分发挥个性在艺术中的作用。
我们在大自然中看到千姿百态的树根、藤根及各种植物的根,都蕴藏着内在的灵性,都不是无用之物。不同形态的根有不同的美,它们总是与世间万物通灵相似。在创作中,创作者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利用了根材具有天然美感的形态、年轮、纹理、节疤、空洞等等作为造型的要素,从而作品贴近于自然,有似天生自然物之感。创作者通过自己的审美与它们沟通,发现它们的美妙。不同的根材可以表达不同的题材,表现人物、动物、诗意、情趣等。根雕作品要有机统一自然美和艺术美。
根雕艺术创作的创作对象是树和竹等,结合它的天然形状,来进行创作,实现化腐朽为神奇的目的。在创作中,作者巧施才艺,顺其自然,使作品不著刀雕斧斫痕迹,自然而然,浑若天成,具有天然情调与趣味。首先,根雕作品要有机结合根的自然要素以及人的创意构思,达到高度的统一;也可以将其理解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还是自然因素,而雕也非常重要,除了我们从字面上理解的雕刻之外,还需要对其进行计划,进行精巧制作。要知道,思想是根雕的灵魂,技巧只是一种实现的手段。任何的树根我们都可以对其进行雕刻,但是根雕艺术创作就需要保证根材具有一定的自然美。甚至还有一些根雕作品是浑然天成,不需要经过任何的后期加工,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根雕艺术以独特的自然造型,刻划入微的巧妙安排,强烈的动感、完美的形体,淋漓尽致地表达“天地合一”。根雕创作切忌人工雕凿过重,毫无创造力和想像力,全无根雕应有的“天然去雕饰”。要取于自然,但高于自然。具体来讲,根雕作品的主要特征是抽象、概括和不可复制,这些特点是由根雕作品材料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独特性所决定的。一件根雕作品的美,从各个方面都可以体现出来,比如作品所涵盖的内容,表现的对象,还有作品本身的结构色彩、纹理等等,根雕作品的内在是最重要的,从作品深处所表现出来的美。这种美不仅仅表现在形式上,还表现在结构上,人们在欣赏时,通过这些结构美和形式美,可以获得共鸣,从而产生精神美。但是,这些美都不是作品表面流露出来的,需要人们主动去挖掘。
根雕艺术创作与书画创作一样,每件作品都必须给予内涵沉深、回味无穷的卷名。根雕与诸艺相同,守陈落后,出新领先。作品不能千人一面,作品要有时代审美观。根藤原形千奇百态,正是英雄用武之物。曲根可雕成游龙,但也可雕成天马。韩愈《进学解》,“夫大木为杧,细木为桷,薄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此指恰当的用料。但深进一步即地阔天开。隶书古拙,笔势可近枯藤,截以为字,是易学易成之事;瘤根伸蔓,若接若离,缀以成飞天,实妙不可言。百禽百姿,百人百态,内蕴开发成一趣,便能不断出现新作品。
根雕艺术创作创作如果片面追求外表的精细和逼真,而忽视了如何去表现作品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不能算优秀,而是某件物品的复制品。书法注重意到笔不到,绘画提倡藏而不露,而根雕艺术创作则要求似是而非。站在根雕艺术作品前,只能说有点像。鉴赏者只能从神似中领悟形象。优秀的根雕艺术创作美术作品大都是“似是而非”,有“弦外之音”,即是“画外之意”或意趣。
综上所述,根雕艺术创作创作中要留住素材中的自然美感,并且进一步发掘内在的深层美,并且提升它,用刀斧释放根材中潜藏的生命。形象思维要突破根材的外壳,不受根材的限定与局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者的创造力把有限化为无限,不囿于根材的奇形,搜奇造妙,巧夺天工,使根雕艺术创作创作进入出神入化的美学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国根艺[M].金盾出版社,马驷骥,张二滨编著,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