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玮佳
摘要:广场舞是当今时代背景下,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生活和娱乐方式。广场舞是人们展示精神生活的窗口。广场舞的优势在于群众基础广泛,传播性和感染性强,但是由于其缺乏专业性,因此在艺术界没有被广泛接受,地位较低。将广场舞发扬光大,并融入民间舞蹈,不仅有助于提升广场舞的质量,还能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让民间舞更好的发扬光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广场舞
随着物质文化的越来越丰富,人们对于精神层次有了更高的追求。广场舞能够广泛传播,一方面是由于其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群众基础广泛,其次是具有很强的传播性,因此广场舞的规模越来越大。
一、当代广场舞的特点
(一)群众性
当代广场舞群众空间庞大,社会空间广泛,能够充分表现人们的生活、思想和精神。广场舞是群众自发性活动,充分体现群众的需求和精神追求,集体性较强,所有参与进来的成员都能够充分表现自己。
(二)功能性
广场舞的功能主要是娱乐和健身,所有参与到广场舞中的成员,其中老年群体比较多,还有部分中青年也参与进来,广场舞能够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且娱乐性比较强。在广场舞出现之前,人们喜欢在饭后时间追剧,有了广场舞,运动健身取代了追剧,对提高我国国民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且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对人际交往那个关系的丰富有着重要意义。
(三)业余性
由于广场舞的动作简单,所以不需要像专业的舞蹈运动员一样既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和功底,这也是广场舞能够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原因。广场舞的领舞一般是业余舞蹈爱好者,学习广场舞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上网找视频资料来学习,然后领舞学会了之后再教给广场舞团队中的其他队员。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专业性和规范性,在选择广场舞音乐时品味不高,一般会选择比较大众、通俗、朗朗上口的音乐,所以缺乏艺术品味也是广场舞的一个弊端。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间舞蹈的传承现状
传统民间舞蹈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体现,不仅是人们生活现状的重要体现,也是人民群众精神的重要表现。目前我国共有113项舞蹈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对舞蹈种类进行了统计。理出的传统舞蹈项目共2100个,目前已经有800多个已经消失,因此非常有必要对传统舞蹈进行保护和传承。
(一)保留于乡镇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加速发展,城市化的脚步也随之加快。很多民间舞蹈经过多年的传承和沉淀已经成为了民族文化保存下来,也就是非物质遗产中的民间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通常居住在乡镇等比较偏僻的地方,且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补贴也不多,所以很少有人愿意去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且乡镇中也有了发达的网络,人们的业余生活也比较丰富,年轻人也多数去大城市中工作,当地政府可能只有在传统节日时才会组织人们进行传统民间舞蹈表演,这些都是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逐步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和生活中的原因。
(二)传承于校园
我国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在近几年来开展非遗进校园的活动,为了将我国非遗发扬光大,因此在初等和高等教育中都將非遗文化进行了传播和融入。例如,在中小学课间操中融入了传统民间舞蹈以及在高校舞蹈系中设置民间舞蹈的学习课程等等。关于在学校教育中融入当地传统民间舞蹈,是否能成为必需课,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三)传播于民俗节日或仪式
伴随着传统的民俗节日,仪式和生活劳动,传统民间舞蹈是在生活中逐渐产生的,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现如今,传统民间舞蹈在当地的民俗节日中成为了一种艺术形式,会在节日当天进行固定的表演,以天津妈祖祭典皇会汇集了很多当地的传统民间舞蹈。在这种大型的祭祀仪式中,大家才又几乎看到这种规模的当代非遗艺术形式。但是传统节日只有一天,所以非遗舞蹈的传承机会并不多。作为一种艺术展是,观众只能欣赏,只有少数参与者才能全身心的体验和实践。
三、广场舞对传统民间舞蹈的传承作用
(一)舞者自身体验——实践并传承民族文化
传统民间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传统民间舞蹈不仅仅是单纯的反映现代生活,而且能够对整个民族的文化和风俗进行反映,是人们日常生活、劳作、学习的艺术化体现和真实写照,且具有很强的隐喻性。
在广场舞中融入传统民间舞蹈,让舞者能够对民族文化有切实的体验,用心去感受。
(二)观赏者体验——审美并加深民族文化
在广场舞中加入民间舞蹈的元素,是市民精神的重要体现,也能起到宣传当地文化的作用。从欣赏者的角度来看,广场舞能够增强人们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认识,体会其中蕴含的艺术价值。
(三)传统民间舞蹈的自身传承
广场舞群众基础广泛,是展示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在广场舞中融入传统民间舞蹈,能够深入人心并起到宣传作用。
广场舞中包含现代舞蹈的形式,是当代群众对时尚追求的体现。在广场舞中融入民间舞,会引起大众需求的变化和发展。为了保持其原型不变,更科学的结合健身、舞蹈进行创新,还需要专业的舞蹈和音乐人才进行设计和讨论。
四、结语
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存的基础上如何更广泛的传播,是当代学者研究的重点。其中传统民间舞蹈因为通过身体展示舞蹈动作,所以更容易失传。我们在看待广场舞和传统民间舞蹈融合的问题中要采用发展的眼光,在广场舞在发展中传承。社会和政府应对民间艺人多谢关注,多开展文艺演出和活动,选择专业的舞蹈老师指导民间舞蹈和广场舞,促进民族文化的更好传播。
参考文献:
[1]孙丹.基于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J].黄河之声,2018(09):46.
[2]于平.群众舞蹈的文化功能和艺术创编[J].舞蹈,2015(06):5.
[3]唐冠珍.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研究[J].戏剧之家,2016(06)153.
[4]吴红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民间舞蹈文化传承[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33(11):195-196+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