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玉娇
【摘 要】哮喘是最常见的慢性疾患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儿童哮喘调查显示其患病率约为3.02%,近年研究证实,我国哮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引起WHO与相关医学研究者的重视[1]。因此寻找儿童哮喘的影响因素,可有效降低其发病率,故本文对部分影响儿童哮喘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旨为临床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哮喘儿童;IL细胞因子;气道重塑;NANC
【中图分类号】R562.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7-0294-01
支气管哮喘是儿科较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具有呼吸道症状病史,伴有胸闷、咳嗽、喘息和气促等症状,病情症状受时间影响,并还伴有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因为哮喘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故暂无根治方法,但已知哮喘受部分因素影响(炎症因素、免疫因素、神经因素等因素影响)。现对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作如下综述,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1 气道炎症-免疫因素
支气管哮喘的气道上皮下有多种炎症细胞的浸润(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树突状细胞等炎症细胞),提示哮喘的基本特征为气道慢性炎症。哮喘发病过程:①过敏原经抗原呈递激活T细胞,活化的辅助性Th2细胞产生多种白细胞介素(IL)并激活B淋巴细胞,合成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与巨噬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表面受体结合;②过敏原二次或多次入侵人体,引起上述巨噬细胞等多种效应细胞释放相关活性介质,从而诱发哮喘;③活化的Th2细胞可促进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聚集在气道,分泌多种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组胺、白三烯等),从而导致气道慢性炎症。
IL细胞因子种类繁多,相互作用并相互关联,同时作用于气道炎症的免疫反应。有相关报道显示:细胞因子在气道炎症中,是不可或缺的,其报道认为IL-4、IL-5、IL-8、IL-13会促进气道炎症反应,引起哮喘。而IL-10则有利于抑制气道炎症,从而抑制哮喘。另外,有学者指出[2]IL-27也可抑制炎症反应,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其抑制Th2、Th17(具有集中中性粒细胞的功能)、Th1免疫反应、抗原提呈细胞的功能有相关性。有报道[3]指出:气道炎症受IL-33的影响,使Th2细胞失衡,可能与IL-33促进Th2免疫炎症反应相关,用抗ST2抗体阻断IL-33信号途径,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其症状。有学者[4]认为中性粒细胞的数量情况可能决定着病情的严重程度,可能与IL-8的趋化、髓过氧化物酶的释放等因素相关,引起哮喘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嗜酸性粒细胞与分泌因子的趋化受激活调节正常T细胞表达、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的释放有关。人类软骨糖蛋白39可通过促进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后加强Th2的炎症反应及气道高反应性[5],从而导致 Th1/Th2 细胞不平衡引发哮喘。但哮喘发病不完全依据Th1/Th2的平衡理论,哮喘发病也与Treg细胞/Th17有关;Th17 细胞与 Treg细胞在机体中分工不同,Th17能促进炎症,Treg可控制机体免疫反应,在机体中两者存在一定的关系。有文献[11]显示Treg/Th17与人体气道炎症呈负相关,两者失衡可促进哮喘发病。
趋化因子是免疫系统重要的调节物质,其对炎症细胞的活化和迁移有重要的意义。有报道[5]认为人体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的关键细胞是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又与巨噬细胞衍生趋化因子水平的数量呈正相关,在实验室中关于哮喘小鼠的肺间质炎症可使用巨噬细胞衍生趋化因子抗体,以此可减轻哮喘小鼠的炎症,由此提出以巨噬细胞衍生趋化因子为治疗新靶点的研究方向。
2 气道重塑
气道重塑是哮喘疾病的一种病理性变化,其主要表现多样化(气道上皮细胞变化、平滑肌细胞增殖与迁移、上皮下胶原沉积和纤维化等)。
气道平滑肌细胞的损伤和增殖为气道重塑的主要体现。有研究[6]认为,钙库操控钙离子通道活化的重要分子基质相互作用因子1和钙离子释放激活钙离子通道蛋1在气道平滑肌细胞的钙离子内流和细胞迁移中起重要作用,可能导致气道重塑的发生。另外,IL-1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IL-17等在通过促进气道平滑肌细胞的迁移中参与气道重塑[7]。
上皮下纤维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基质合成、分解的不平衡。哮喘患者中 ,其TGF-β的 mRNA 含量显著增多[18],可能与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多有一定的关联。有研究[8]发现 IL-13通过提高 TGF-β含量刺激I型胶原蛋白合成,可促进上皮下纤维化。
3 神经调节机制
神经因素是哮喘发病的重要环节之一,其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NANC)神经均与神经因素相关。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可通过释放多种介质(例如:P 物质、一氧化氮等介质),其介质具有使支气管平滑肌的舒缩功能。有学者[7]认为神经生长因子可能为神经调节机制的关键因素,神经生长因子可通过调控肺组织 VEGF、Ⅲ型胶原的表达参与哮喘气道重塑,从而引发哮喘。
參考文献
[1] 扎西桑毛,宋辉. 儿童哮喘分型的大数据分析[J]. 青海医药杂志,2019,07:78-80.
[2] 胡旭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免疫机制以及白细胞介素-27在其治疗中的潜在作用[J].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2015,(33):190.
[3] 赵彩霞.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6,29(7):870.
[4] 李志,杨婷婷,李文哲,等.支气管哮喘患者Th17和Th9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6,20(6):949.
[5] 周蓉芳. 儿童哮喘的中西医防治进展[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39:196-198.
[6] 周洁,吉玲,王新华,等. 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支气管哮喘儿童支气管黏膜中的表达及其对支气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J].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02:126-130+135.
[7] 姜小云,张丽珊. Th17/Treg平衡在儿童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9,12:1472-1474.
[8] 范春辉,程兆忠,韩伟忠,等. NGF对支气管哮喘大鼠气道重塑影响及其机制[J]. 齐鲁医学杂志,2015,30(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