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琪
【摘 要】目的:对胆囊部分切除术在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进行调查。方法:以我院66例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为调查样本,将其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胆囊全切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胆囊部分切除术治疗,比较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统计有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统计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胆囊部分切除术能够减轻手术创伤,更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关键词】胆囊部分切除术;胆囊炎;胆结石
【中图分类号】R575.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7-0044-01
胆囊炎、胆结石均是常见的胆囊疾病,两者合并发生的几率非常高。本病治疗以手术为主,既往临床中多采用胆囊全切术进行治疗,但对于患者来说,炎症以以及结石的刺激会导致胆囊萎缩、胆囊三角解剖形态不明确,因此胆囊全切术的风险较大,若患者手术耐受力低下也会增加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胆囊部分切除是一种能够保留大部分胆囊生理形态的手术治疗方式,相比常规全切术能够有效降低手术创伤。本次研究将针对胆囊部分切除在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中的疗效进行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66例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为调查样本,本次研究时间为2018年9月-2019年9月。患者入院后通过超聲检查明确诊断;患者无手术禁忌症;患者知情且能够配合调查。
对照组:患者年龄平均(36.8±6.7)岁,男性患者19例,女性14例,患者病程平均(3.2±0.7)年。
观察组:患者年龄平均(37.4±6.5)岁,男性患者18例,女性15例,患者病程平均(3.6±0.5)年。
1.2一般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气管插管下行全麻麻醉,常规消毒铺巾。采用常规三孔法入路,建立气腹后置入腹腔镜,探查胆囊解剖形态,同时对胆囊病变情况、结石情况进行观察,解剖胆囊三角、逐渐剥离胆囊周围血管,而后将胆囊切除取出,清理腹腔,放置引流管后退出腹腔镜,释放气腹。
观察组:患者在气管插管下行全麻麻醉,常规消毒铺巾。同样采用常规三孔法开展手术治疗,建立气腹后置入腹腔镜,观察胆囊解剖形态,而后将但部分胆囊底部、体部以及颈部前臂切除,保留胆囊后壁,同时保证后壁能够对拢缝合,清理胆囊黏膜,并采用石炭酸、酒精棉条擦拭胆囊内膜,而后进行缝扎,缝合过程中注意保护胆管。而后清理腹腔、放置引流管,退出腹腔镜后释放气腹。
1.3观察指标
统计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并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数据统计
采用SPSS 20.0软件处理文中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t为检验值,计数资料以%表示,卡方为检验值,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手术相关指标统计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统计有差异(P<0.05),详见下表。
2.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统计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统计存在明显差异(P<0.05),详见下表。
3 讨论
胆囊炎、胆结石的发生与患者自身饮食习惯、精神状态直接相关,近年来,由于人们的饮食结构、饮食习惯发生率明显的变化,导致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升高,且在青壮年人群中发生率更高。患者通常会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在进食油腻性食物后右上腹会有疼痛感,严重者痛彻肩背。病情严重的患者在疼痛过程中也会出现发热、寒颤等表现,严重影响患者健康[2]。
手术治疗是改善患者病情的主要方式,常规手术多以胆囊全切术为主。但由于患者发生胆囊萎缩的几率较高,全切术创伤较大,因此会引发明显的出血症状,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康复速度较慢,因此手术风险相对较大。且由于胆囊生理解剖位置与肝脏紧密相连,在出现慢性炎症时容易累及肝脏相关组织,导致两者联合部位结构异常,开展胆囊全切术会增加不必要的创伤,因此,现阶段临床中更提倡采取胆囊部分切除术进行治疗。
胆囊部分切除术仅针对胆囊顶部、底部、体部进行适当的切除,能够保留部分胆囊组织结构,不会对肝脏区域组织造成损伤,能够显著降低手术损伤。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更短、拔管更早、住院时间更短。开展胆囊部分切除术能够减少患者,麻醉时间同时能够降低手术引发的应激反应,患者机体康复速度更快。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证明了部分胆囊切除术带来的手术损伤更小,能够进一步避免手术风险,保证患者手术安全。但在手术之前,要对患者病情开展详细的评估,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治疗方式,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损伤。
总的来说,胆囊部分切除术能够进一步降低手术风险,保证患者手术安全。
参考文献
[1] 迟晓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炎、胆结石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3):35-36.
[2] 王磊,沈社琴.胆囊部分切除术与胆囊全切除术治疗胆囊炎并胆结石的效果比较研究[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18):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