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富 李海鹏
【摘 要】目的:对疝气患者应用无张力补片修补法进行治疗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6月到2018年8月间到我院就诊的64例疝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传统组,每组各32例。对研究组和传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经治疗,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下床活动时间上,研究组患者均低于传统组患者,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意义(P均<0.05)。结论:相对于传统开腹疝气修补术,对疝气患者应用无张力补片修补法进行治疗可以明显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关键词】无张力补片修补法;疝气;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656.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7-0044-01
疝气属于常见的普外科疾病,其发病原因主要是患者的某一器官或组织由于受到腔隙内压升高的影响导致其解剖位置出现异常,从而引发患者局部或全身性的症状[1],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腹股沟区出现肿块,若患者体内斜疝内容物出现嵌顿情况,则将会引发容物缺血性坏死,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将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对疝气患者应用无张力补片修补法进行治疗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資料
选择2017年6月到2018年8月间到我院就诊的64例疝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传统组,每组各32例。64例患者经检查均确诊为疝气患者,所有患者均不存在手术禁忌症,且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通过。其中研究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23~73岁,平均(45.32±5.46)岁,病程6个月~12年,平均(6.13±2.49)年,疝气类型:15例直疝,17例斜疝。传统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24~74岁,平均(45.43±5.51)岁,病程5个月~13年,平均(6.25±2.44)年,疝气类型:17例直疝,15例斜疝。经疝气类型、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研究组和传统组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传统组患者传统开腹疝气修补术进行治疗,给予研究组患者无张力补片修补法进行治疗,具体为:
传统组:患者入院后于术前12h禁食,术前6h禁水,手术时首先对其进行硬膜外麻醉,待麻醉效果满意后,于患者腹股沟韧带上取一长约5cm位置平行于腹股沟韧带的斜切口,而后分离组织,探查疝囊情况,若患者疝囊较小,则可不采取切开法,若患者疝囊较大,则对其进行切开并做好结扎操作。
研究组:术前不对患者要求禁食禁水,手术时,医护人员采用1%的利多卡因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待麻醉效果满意后,切开患者腹股沟外环及手术区域,并游离患者府外斜肌腱膜下间隙,使得腹股沟韧带和联合腱得到充分暴露,而后游离精索并切开提睾肌,提起疝囊使其处理游离状态,使得腹膜和疝囊都处于充分暴露,还纳疝囊。而后根据患者腹壁下动脉情况来分辨患者疝气类型,最后采取相应术式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补片修补。
1.3 观察指标
比较研究组和传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等指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64例疝气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等指标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且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给予t检验,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研究组和传统组各项生命指标情况的比较
如表1所示,经治疗,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下床活动时间上,研究组患者均低于传统组患者,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意义(P均<0.05)。
3 讨论
疝气发病因素多与患者腹部过度用力、咳嗽、肥胖等有关,主要表现为便秘、脱肛等症状,临床上常采用传统疝气修补术进行治疗,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无张力补片修补法也广泛应用在疝气患者的治疗中。
研究表明[2],在对于疝气患者的治疗中,传统开腹疝气修补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患者术中存在大出血情况,且术后预后较差,存在较大的疼痛感。而无张力补片修补法的特点是无张力,在缓解患者疼痛上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不仅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还可有效防止患者复发。而本研究结果表明,经治疗,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下床活动时间上,研究组患者均低于传统组患者,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意义(P均<0.05)。
综上所述,相对于传统开腹疝气修补术,对疝气患者应用无张力补片修补法进行治疗可以明显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春英. 无张力补片修补法治疗疝气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30).
[2] 陈青松. 无张力补片修补法治疗疝气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94):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