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娟娟 李彩华
【摘 要】目的:探究营养指导与饮食控制对肾病综合征患者肾功能、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選择性分析我院自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收取的8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作为分析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营养指导与饮食控制两种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护理前后的肾功能以及营养状况。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要低于观察组,数据存在统计学价值(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肾功能以及营养状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有差异性;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要低于观察组,两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营养指导与饮食控制可以有效的改善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肾功能以及营养情况,从而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增加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值得临床大力的推广和采纳。
【关键词】营养指导;饮食控制;肾病综合征;肾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识别码】B【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7-0013-01
肾病综合征是以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具体表现为大量尿蛋白、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等临床症状的疾病,具备病程较长、容易反复等特点,严重会直接导致死亡[1-2]。面对肾病综合征临床上经常采取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给予治疗,但发病机制和患者的日常饮食有直接的联系,此外,本文提出了营养指导与饮食控制护理措施,可以提升患者的效果,增加患者的康复时间。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性分析我院自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收取的8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其中对照组男性有30例,女性有10例,年龄在20-80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0.25±2.36)岁;观察组男性有29例,女性有11例,年龄在21-79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0.41±2.97)岁。两组患者之间的基本数据无差异性,但可以对比。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要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提升患者治疗的希望,减少患者不良情绪。
观察组:营养指导与饮食控制。第一,成立肾病综合征管理小组。其中管理人员为护理组长、护理管床护士,每天要对患者进行层级健康教育,同时也要对患者的身体各项机能做出记录。第二,在住院期间,由护理管床护理和护理组长以及专职培训人员对患者进行相关的饮食指导,按照患者的不同疾病程度来制定饮食方案,让患者有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第三,住院期间专职培训人员需要每周对患者实施关于肾病综合征的讲述。第四,患者出院后要进行门诊随访管理系统,护理人员需要告诉患者复查的时间,按照营养评价标准进行饮食指导。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护理前后的肾功能以及营养状况[3]。
1.4统计学处理
所以的数据均采用临床的SPSS18.0软件统计,数据中体现的计数指标为百分率,检验的方式以卡方为标准;计量指标则是用平均标准差进行显示,检验形式为t。若数据比较P小于0.05,则代表存在差异性。
2 结果
2.1对照组和观察组之间的治疗效果分析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要高于对照组,其整体的数据分析也显示观察组比较高,详情见表1所示。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的营养指标对比分析
两组患者护理前营养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体见表2。
2.3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分析
经比较两组的满意度情况,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具体见表3。
3 讨论
肾病综合征在临床治疗当中具有食治胜于药治的说法,因此,在临床护理当中给予营养指导和饮食控制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4-5]。
本文研究结果表示得知,护理小组成立了管理系统小组,对肾病综合征患者实施营养指导与饮食控制护理,观察组整体的治疗效果为92.5%,则对照组只有50%,两组对比的数据差异性较大;对照组干预后的肾功能和各项指标等数据均低于观察组,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铁蛋白以及体重等对优于对照组,因此,明显的得知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较佳。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有效得知,营养指导与饮食控制可以有效的改善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肾功能以及营养情况,从而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增加患者的生活
质量。
参考文献
[1] 郑鑫,陈熠,邓跃毅.慢性肾衰竭非透析患者中医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9,20(2):176-177.
[2] 袁伟杰,刘楠梅.营养治疗在糖尿病肾病中的地位[J].中国血液净化,2003,2(9):467-469,499.
[3] 吴海燕,高平.糖尿病性肾病患者透析治疗的营养支持[J].现代康复,2001,5(13):88.
[4] 黄金文.探讨肾病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22):194.
[5] 陈丽萍,刘洁如.多元化健康教育在腹膜透析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5):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