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2020-10-21 06:38范萍萍马守才赵永花唐薛琴
高教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范萍萍 马守才 赵永花 唐薛琴

摘  要:为了将思政教育融入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教育中,进而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的目标。文章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深度挖掘和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和价值体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达到了较好的课程思政效果,实现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思政;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5-0133-03

Abstract: In order to integrate the ideological politics education into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s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comprehensive educational. Considering to the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s was explored in this paper. The paper deeply studies and summaries the 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value in the course, and lets ideological politics education merge with professional education using many different education methods. It achieves good effect of ideological politics and realizes the organic unity of imparting knowledge and value guidance.

Keywords: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applied undergraduate; teaching reform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素质是建设人才强国的迫切需要,而将思政教育融入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是一项重要的改革目标。这要求高校在加强思政教育工作中,不能就“思政课”谈“思政课”建设,而要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主阵地地位,着力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着力将教书育人内涵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1]。

土木工程专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人们生活的“ 衣、食、住、行”都与土木工程密切相关。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以本科教育为主,面向区域经济社会,以土木工程学科为依托,以应用型专业教育为基础,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掌握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力学、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工程项目经济与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在土木工程领域从事建筑工程的项目规划、勘察设计、施工、项目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2-3]。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何让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如何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是需要长期探索的问题。本文针对课程思政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中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一门土木工程专业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与工程抗震相关的术语、概念和设计原则;掌握各类房屋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能够应用相关规范进行实际工程的结构抗震设计并解决工程中常见的抗震问题。

本课程以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专业知识为载体,以生动的案例为依托,结合具体的数据、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通过课程中相关内容的融合和映射,使学生对四个自信、工匠精神、中国力量、爱岗敬业等问题有深刻的理论认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帮助学生建立爱岗敬业的价值观,激励学生脚踏实地、刻苦学习,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思政的融入路径

(一)以古建筑抗震思想为融入点

以古建筑抗震思想为融入点,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历史源远流长,中國建筑在数千年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建筑技术, 创造了世界建筑史上一个个奇迹。中国古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展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基因,结合本课程的特点,通过古建筑这一载体,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在讲解中国地震灾害背景内容时,会讲到我国东邻环太平洋地震带,南接欧亚地震带,地震分布相当广泛,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度。现代建筑结构有相关的设计规范、方法和手段,那么古代建筑是怎样抗震的呢?在这种设问下,给学生讲解北京故宫、山西应县木塔等著名古建筑历经多次大地震而不倒的案例,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角度介绍中国古代建筑中蕴含的抗震思想,展示我国古建筑中高超的设计理念和思路,如卯榫连接的减震机制,台基的隔震作用,斗拱的变形消能作用等知识,最后引导学生理解在没有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没有钢筋和混凝土的古代,中华儿女是如何克服困难,开拓创新,创造奇迹,并以此类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以典型人物故事为融入点

以典型人物故事为融入点,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鲁班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工匠,也是土木工程行业的鼻祖,鲁班精神代表着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建筑工程鲁班奖是1987年在建设部的支持下,中国建筑行业联合会创立的代表着中国建筑行业建筑质量最高荣誉的奖项并以中国建筑业的祖师爷鲁班的名字命名。鲁班所代表的工匠精神是建筑行业非常重要的精神追求,建筑行业文化体现着建筑行业对社会与市场的诚信态度,体现着中国建筑工匠专注与坚守的气质,体现着现代建筑人与时俱进、追求完美的品德[4-5]。鲁班精神既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也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具体表现,传承和弘扬鲁班精神,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育人的完美对接,应对时代发展的需求,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的讲解过程中,通过穿插介绍鲁班学艺的故事、建筑工程鲁班奖的相关常识以及鲁班精神和工匠精神,一方面拓宽学生的专业常识,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鲁班精神的理解,并以此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时刻要秉持一颗匠心,一种工匠精神,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要始终坚守鲁班精神和工匠精神,为人民提供更加经济、安全、舒适、美观的生活环境,为祖国奉献更多的时代精品,以我们土木人的具体行动托起建筑行业的“中国梦”。

(三)以典型案例为融入点

以国内外大地震中建筑物震害典型案例为融入点,培养学生土木工程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从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专业的知识和能力,还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毕业后将从事与土建相关的设计、施工及管理等具体工作,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

针对建筑物震害的典型案例,结合具体的数据、丰富的图片以及地震时震撼人心的视频资料向学生讲解和分析各类结构的常见震害及其原因。在震害分析中会讲到除自然因素之外,人为因素则是罪魁祸首如结构设计不合理、施工不当、偷工减料等。通过案例和数据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土木工程师的工作与人民的生命安全、经济损失息息相关,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建立职业的敬畏感,增强学生的专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强调如果在今后的工作中有一丝马虎大意,一点弄虚作假都可能带来我们无法弥补的伤亡和损失,因此作为一名土木工程师在工作中一定要有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即爱岗敬业。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从事土木工程职业的责任与使命,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帮助学生建立爱岗敬业的价值观。

(四)以灾后重建为融入点

以灾后重建为融入点,针对地震的破坏作用等相关知识点,结合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的破坏情况说明地震的破坏作用及表现形式,并结合土木工程专业深度挖掘新唐山和新北川这两个灾后重建典型城市的建设情况,提炼其中蕴含的价值体现,将新唐山、新北川的建设事迹转化为中国力量和四个自信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通过新唐山、新北川建设的具体数据,今昔对比照片和视频向学生展示唐山和北川的新风貌,从而理解我国抗震救灾以及灾后重建是中国力量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有力印证。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和有所前进。

三、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分析式教学

土木工程专业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特点,而应用型本科培养也强调突出实践性,因此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内容也是工程实践的总结,它来之于实践,用之于实践。课程的主要内容大都是典型工程问题及其设计、施工实践, 这一特点为本课程进行案例教学改革奠定了知识体系基础[6]。通过生动的案例营造工程现场氛围, 在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解决工程问题的同时,使学生理解从事土木工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学生建立爱岗敬业的价值观[7]。

(二)参与式教学

为适应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特点,进一步提高课程思政的效果,在本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参与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的教学理念强调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共同参与,让师生在“教”与“学”之间相互参与、相互激励和相互促进,充分发挥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主体”作用[8]。在课堂上讲解部分思政内容的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积极关注与本课程相关的各类时事动态和社会热点,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等相关渠道,搜集和整理与建筑结构抗震相关的思政元素和思政素材,从学生被动思政,转化为主动思政,积极挖掘90后和00后学生眼中的思政元素,从学生的角度发现蕴含在本课程中的思政点。通过参与式教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探索和老师的引导共同达到思政育人的目标。

(三)任务驱动式教学

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结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的内容和课程思政的特点,有目的性、选择性的安排学生在课后观看一些具有代表性、具有丰富思政意义的纪录片如《台北101-耸立在地震带上的奇观》、《紫禁城的秘密》、《中国古建筑》、《港珠澳大桥》等,并要求学生完成观后感和收获体会,最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点评和总结。通过任务驱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开拓了学生的专业视野,活跃了学生的工程思维,强化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还节约教学时间,提高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与效率[9]。

四、结束语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作为土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承担起思政育人的作用。在课程思政改革中坚持以建筑结构抗震的相关专业知识为课程建设的骨架,以思政育人的思想作为课程建设的灵魂,充分挖掘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提炼本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以生动的案例为依托,结合具体的数据、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在讲解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通过课程思政这个主渠道,积极探索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的思政育人途径,润物无声的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完美结合,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2]杨晓光.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05(4):28-30.

[3]赵永平,武鹤,曹晓岩.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4(5):60-61.

[4]王丰晓.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工匠精神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19(9):148-150.

[5]郭庆军,吴杰.建筑行业“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J].建筑经济,2017(5):8-11.

[6]崔武文,韩红霞,王喜燕.案例教学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7(5):51-52.

[7]彭亚萍,胡大柱,苟小泉,等.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与实践[J].高教學刊,2019(2):128-129.

[8]胡晓红,郭凤志.参与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实践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1(5):32-35.

[9]余有贵,王放银,伍强,等.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实践中把好“三道关”——以《酿酒工艺学》为例[J].高教学刊,2019(4):194-196.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