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庆刚
摘 要 煤矿移动地质保障编录系统是一种全新的地质编录工作方式,可以进行井下现场原始地质现象影像收集、编录,实现井上素描、柱状绘制以及影像资料数据库存储共享;保证了现场原始地质资料的真实性,更加直观生动;实现了原始地质现象影像资料共享,是由纸质资料到数据库资料的飞跃,并在钱家营矿业分公司成功应用。
关键词 地质编录;数据共享;系统应用
引言
传统地质编录方法主要依靠地质人员现场观测,并将巷道、煤岩层、地质构造、支护方式等现场信息绘制到专门的地质记录本上,记录本易污损、丢失,且编录内容受编录人员技术业务水平限制,容易造成岩性描述不规范,层位及构造判定失误,地质信息丢失的可能。随着开采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煤矿地质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提高煤矿地质工作质量北京龙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钱家营矿业分公司合作研发了煤矿移动地质保障编录系统。
1系统及功能简介
1.1 系统简介
系统由移动客户端(防爆手机)、服务器、LRGIS3.2客户端组成。利用移动客户端对井下地质现象进行影像采集,上井后通过蓝牙功能将数据无线传输至服务器,然后用LRGIS3.2客户端加载数据库信息进行编录(图1)。
1.2 功能简介
(1)移动客户端
移动客户端从服务器数据库获取矿井巷道测量基础信息,并储存在移动端数据库,为井下采集测点图片信息提供定位的基础信息;井下以拍照的方式采集井下测点巷道一帮地层信息,根据测点的对应关系,将图片及备注信息上传到服务器数据库的指定位置。
井下进行地质编录时;在数据记录区域,点击“选择测点”可以选择相应测点或输入临时测点,可输入的位置数据包括当前位置距测点距离、角度,当前位置的地质数据如顶底板高度,煤层厚度,夹矸厚度,在备注栏可进行文字描述。数据记录完毕后,点击底部“保存数据”按钮,该条数据记录将被保存至本地数据库。
(2)服务器
服务器主要存储测量基础信息、图像文件、采集信息及提供各種数据、图像的上传下载等服务功能。
保存在本地数据库中的数据,可以批量将其上传至服务器,在主界面中点击“采集信息管理”按钮,界面上方两个选项卡可切换查看未上传和已上传数据。未上传数据默认为选中状态,根据测点信息自动过滤的重复数据为未选中状态,可对需要上传的数据进行钩选,然后点击右上角上传图标可将选中数据全部上传。
(3) LRGIS3.2客户端
LRGIS3.2客户端是为移动端信息上传下载等功能提供简便的用户管理功能,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功能。
① 加载图片
从服务器获取指定巷道的照片素材和描述信息,为校正图片和采集数据做准备,可以通过列表查看到哪些测点信息被编辑过。
② 图片校正
如果需要从图片上量取测点信息,则需要校正图片,前提是图片上有已知实际距离的参考物,用以校正图片;根据已有实体的实际距离标记缩放后在图上量取的距离就是实际距离了。
③ 采集测点信息
采集无断层构造的测点信息功能,先选择图片,后弹出对话框,如果已知测点柱状信息可直接填入,地层厚度一栏也可以从图上量取获得厚度值。
④ 采集构造信息
操作模式同采集测点信息一样,不同的是,多了断层和断层左右柱状的信息区别;断层的信息全部可输入,倾向范围0~360度;倾角为锐角,可图上采集;落差可输入,可图上采集;断层左右柱状信息采集完后需点击刷新按钮将柱状信息保存起来以便上传。
⑤ 剖面图绘制
通过选择指定巷道信息,及相应的剖面图参数配置后,可一键制图,可自动填充地层、绘制小柱状、断层、测点注记、格网等。
⑥ 绘制平面信息
剖面信息能够准确绘制,则平面信息也可以绘制出,该功能通过选择指定巷道信息,及相应的参数配置后,可一键制图,可自动绘制测点、煤层底板标高、煤层厚度、测点小柱状等[1]。
2应用情况
煤矿移动地质保障编录系统主要应用于地质跟踪观测及编录、钻探工程全程视频监督。
对地质情况进行现场原始影像资料编录,并上传至数据库,自动生成剖面图,实现数据共享,方便相关部门及领导查看,及时、准确、有效地指导安全生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如1358西边眼巷道剖面图及测点、煤层底板标高、煤层厚度、测点小柱状等自动绘制。
(2)利用煤矿移动地质保障系统对采面地质揭露构造带,全采面实见粉砂岩夹矸进行跟踪观测、编录,及时给出施工建议,较好地服务了生产。
(3)利用移动客户端对巷道超前探查及老空水探放过程中进行全程视频监督,规范钻探人员和水文人员严格按照煤矿防治水细则和煤矿安全规程进行施工,同时对各个重点环节监督效果留底存档,保障钻孔效果。
3发展趋势
(1)进一步提高移动手机像素,同时,在手机上加入激光测距和电子罗盘等功能。
(2)开发相应功能以实现对数据库中的断层、煤层等信息直接转绘至平面图。
(3)建立地测云网络系统。
4结束语
通过煤矿移动地质保障编录系统的应用,准确直观的收集了各种地质资料,方便快捷的绘制了各种地质图纸,减少了人员经验不足造成岩性、层位及构造等的误判,将数据永久存储于数据库中,防止了地质信息的丢失,易于交流学习及专家会诊,保证地质工作的正确性、及时性,保障了矿井安全、高效生产。
参考文献
[1] 伍永平,赵平风,郎丁,等. Imaging Geological Record Technology in Mine Digital Process%矿山数字化进程中的影像地质编录技术[J]. 煤矿安全,2014,45(6):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