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他们,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2020-10-21 09:25
雷锋 2020年10期
关键词:大山爱国语文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留下一首赞歌……”我们每个人都怀有一颗爱国之心,到底什么是爱国?做好本职工作就是爱国;认真学习,能用知识武装自己,为他人、国家更好地服务就是爱国。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本期栏目结合教育部等六部门出台的《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为读者推出几位“师者仁心”最好的诠释者,他们有的拿着微薄的报酬坚守“阵地”几十年,有的干脆四处“化缘”来维持学校的运转,他们随时有机会离开贫困的山村讲台,过自己富足的生活,但是“留下,把娃娃们送出大山”成为他们共同的选择。据统计,我国有近300 万名扎根基层的乡村教师,每年约有4.5万名公费师范生到乡村任教。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他们为孩子铺好走出大山的路,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为众人抱火者,不可使其扼于风雪。此次《意见》要求力争3至5年,让乡村教师地位大幅度提高,待遇得到有效保障。通过采取硬招实招,确保实现义務教育教师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收入水平的目标,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民族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学校给予适当倾斜。逐步完善乡村教师住房、医疗、救助等政策保障,不断提高乡村教师获得感。

“只要我有口气,不会让他们念不起书”

在安徽和县卜陈村“留守未成年人之家”,92岁的退休教师叶连平还在忙碌。20年来,他帮上千名孩子补习过语文和英语,却未曾收取过一分钱。他着急的是,农村教育每况愈下。自己一碗阳春面、一瓶矿泉水都舍不得买,为了资助留守儿童,却几乎花光所有积蓄。他说,教育就像种田,你播下种子它丰收了,用不着你讲,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独臂女教师扎根大山

在四川巴中市巴州区梁永镇,有一座黑潭村小学。这里只有1名乡村女教师杜秀兰和3名幼儿园学生。6岁那年,杜秀兰因为一次意外失去了右臂,但她坚持读完了高中,给孩子们上课时,她用左手写板书,工整而有力。这是几十年里一点点练出来的,没能考取大学、走出大山是杜秀兰的遗憾。如今,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成了她一辈子的理想。“我就生活在这大山里了,让我教的娃娃以后到外面去,好好读书,就要走出这个大山,也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教诗歌的语文老师,带出了一支足球队

在贵州省对江镇的一所乡村小学,有支名叫“元宝”的足球队。这支球队走南闯北,取得了不少成绩。而他们的教练徐召伟是一名语文老师。2013年,徐召伟来到元宝小学是这里自建校以来的第一位支教老师,为了给孩子们补充营养,徐召伟租下一位学生家的两层楼房作为球队宿舍。每隔一段时间,他就去镇上给孩子们采购食物。徐召伟说,他没想过拿名次,只想让没有父母在身边陪伴的孩子们明白,他们有队友,走到哪里都不孤单。

世代相传,他们支撑起乡村学子的梦想

1981年高中毕业时,胡清汝最大的梦想是走出河北农村当一名军人。但当时村里缺老师,父亲胡庆瑞对他说:“你还是教书吧。”父亲那饱含期望的眼神,他此前从未见过,无法拒绝。实际上,胡清汝的父亲高中毕业时,也曾希望走出村子去考大学,结果被胡清汝的爷爷留住,做了一名乡村教师。虽然留了下来,但是日子太过贫苦,胡清汝萌生了下海经商的想法。第二天,胡清汝双腿灌了铅似的走到教室来给学生上最后一课

“同学们,我以后不再教你们了……”

“胡老师,您还是继续教我们吧,别走。”

“胡老师,你别走!你教我们吧!”

孩子们哭,胡清汝也哭了。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起过离开的心思,外面的世界再喧闹再繁华,也抵不过那张讲桌。胡清汝一家四代人,有二十多位乡村教师,从爷爷那辈算起,整个家庭教授的学生超过两万人。

人生有很多种选择,他们却用一生选择平凡、选择寂寞、选择奉献,只为让山里的孩子都有学上,看到外面的世界,走向明亮的未来。人生之大幸莫过于遇到一位好老师,让我们一起向这些伟大的老师致敬!

猜你喜欢
大山爱国语文
春天的大山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对着大山喊话的少年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