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女性与希望的视觉表征

2020-10-21 09:23王伟均
世界文化 2020年10期
关键词:基督十字架耶稣

王伟均

自16世纪初期莫卧儿帝国宫廷绘画对基督教艺术的模仿与借鉴开始,印度基督教绘画艺术就已不经意间开启了基督教绘画艺术本土化的探索。在随后的近五个世纪里,印度数代的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风格各异的基督教绘画作品,这些作品从耶稣形象的变化中可窥见一斑。无论是艺术构思、表现手法还是创作风格的选择,都已拥有了显著的印度特色,呈现出印度艺术家对基督教与耶稣本土化方面不同程度的探索与努力,为世界基督教绘画艺术积累了大量的创作与创新经验。在1920年代那场以印度传统方式呈现基督教主题的伟大绘画运动中,无论耶稣的面孔发生了如何的变化,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印度宗教文化和传统艺术形式在其中的继承、借鉴和发挥。基督的印度面孔成为印度基督教绘画艺术中难得的高峰,印度基督教绘画艺术也因此成为世界基督教绘画艺术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而这种继承、借鉴和发挥,在当代印度基督教绘画艺术中依然有着强烈的体现,并与时代的社会诉求和思想表征密切联系在一起。

达利特与苦难者耶稣:印度底层的视觉表征

在众多的基督教艺术中,耶稣一直被描绘成受苦受难者或关怀苦难者的形象,这一形象也被印度基督教绘画艺术所承继,广泛运用于关怀和描绘印度达利特(贱民)种姓和苦难者等印度底层群体。在当代印度,信仰宗教的达利特艺术家们生动地延续了这一创作主题。

印度基督教绘画艺术的这种底层表达在印度民族主义兴起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出现,到印度脱离英国统治之前的几年里蔚然成风,成为艺术家试图捕捉这个国家复杂性与多样性的重要层面,从而创造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本土化艺术形式。

早期致力于基督教艺术本土化的安德拉邦基督徒艺术家所罗门·拉贾,也是印度底层绘画艺术的先驱,他不断运用雕版画、木版画和蜡染作品,在多元的印度文化背景中传达基督教爱与关怀的信息。拉贾的作品善于在难民和底层人群中描绘耶稣,思考耶稣对生活在社会边缘的无助者伸出援手的场景。他尤其喜欢将耶稣基督放置于印度的达利特群体之中,比如其代表作《上帝记得饥饿的人》,描绘的就是在达利特群体中分发食物、与民共苦的耶稣形象。拉贾本身就出生于达利特种姓,他最喜欢的故事是《圣经·新约》中的《约翰福音》,这一福音向人们展示了耶稣从一个不可触摸的女人那里取水的动人情景,这在当时的南印度村庄仍是遥远的想象。在那里,低等种姓达利特人被认为是污秽者,被禁止从其他种姓人群的水井中取水。正因为如此,拉贾的作品被认为是一种新的说教形式,一种“教会与求助者交流的新方式”,具有很大的感染力;他同时兼用佛教的主题,因为佛教也代表着反对种姓制度的斗争力量。

印度另一位深具底层关怀的基督教艺术家是孟买穆斯林画家M.F.侯赛因,他是20世纪最著名、最受国际认可的印度艺术家之一。侯赛因出身卑微,且幼时丧母,被特蕾莎修女及其事迹所吸引,绘制了大量有关特蕾莎修女的叙事性绘画,试图在自己的画中捕捉到她的伟大母性,及其对穷人和垂死之人的影响与深意。他从意大利教堂画描绘圣人侧重于手而非面部的特点中获得了灵感,将特蕾莎修女描绘成一个身穿白色带有蓝色镶边的标准孟加拉纱丽却没有面孔的人。他绘画中的基督教圣人几乎都是面孔模糊,这成了他基督教绘画的个性化标志,比如他在《圣母哀子图》中对特蕾莎和耶稣的面孔也做了同样的处理。

在表现基督的痛苦象征方面,果阿天主教徒艺术家弗朗西斯·牛顿·索萨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艺术表现力,成为第一个在西方获得高度认可的独立后印度艺术家。传统上,印度艺术的任务是描绘美丽的,没有痛楚、愤怒、饥饿、苦难等的生命与生活,因此许多印度基督教画家往往致力于创作满怀期望的祷告画。然而索萨的作品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他的耶稣基督像,比如《耶稣受难》,采用粗线条来展示黑皮肤基督痛苦、愤怒和扭曲的形象,具有一种原始而粗犷的感染力。艺术批评家埃德温·马林斯将索萨绘画中的这种神奇力量描述为“上帝温柔和爱的对立面”。

印度教徒艺术家艾拉普·达斯甚至公然藐视印度艺术传统的美丽观念。在他的一些绘画中出现了裸体的基督,比如《苦痛》,画面上受难的基督裸身靠在十字架上,因苦痛而奄奄一息。達斯说:“我一开始就不自觉地选择了基督,然后我意识到没有人比他在历史上遭受的苦痛更大。他的受难是超然的,他的苦痛是无与伦比的。事实上,苦痛是我绘画的主题。不只是基督和甘地的苦痛,而是所有生活悲惨之人的苦痛。”

同样,在孟加拉地区,印度著名肖像画家苏蒂尔·卡斯提吉尔的耶稣肖像画《基督》,在富含质感的画面和强劲的线性节奏中展现了基督受难的沉痛氛围,画中的耶稣脸色暗沉,苍老而疲惫,与孟加拉绘画艺术中流畅的色调形成了一种刻意的背离。苏蒂尔以“印度风格”闻名,曾为一些著名人物创作过肖像画,如泰戈尔和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他深知时代苦难对于印度人民的沉重意义。

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著名画家加内什·派恩的《十字架上的基督》则使用粗糙的线条和简单的蓝、黑色调,以一种细致的叙事品质,呈现出了十字架上面对死亡、痛苦与孤独的耶稣形象。加内什是孟加拉艺术学院最著名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其绘画被誉为具有“诗歌超现实主义”特征,充满幻想和黑暗意象,他也因此被称为“黑暗画家”。

此外,通过强烈的抽象绘画艺术来表征耶稣所遭受的苦难,在当代印度基督教绘画艺术中也很突出。如西孟加拉邦的艺术家拉宾·蒙达尔的《基督上十字架》,表现出了强烈的抽象特征:十字架、树木以细长结构在画布上间隔分布,红、蓝、绿的阴影分隔出抽象形状。耶稣受难时刻以半抽象的形体呈现,犹如图腾,痛苦和绝望的表达被调色刀刻在椭圆形状上,呈现出一幅毁灭与痛苦的景象。

而在孟买广泛产生影响的艺术家中,贾汗吉尔·萨巴瓦拉的绘画超出了本土特征,受到了西方立体主义的强烈影响,表现出比拉宾·蒙达尔更为强烈的高度抽象感。其画笔下的许多人物造型抽象如几何状,格局奇特,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强烈的抽象感使耶稣受难超越了特定的时间与地点。

这些当代基督教绘画艺术中的“苦难基督”形象,体现了新时代印度“受难底层”所具有的某种时代特质:身体“疼痛”、身份焦虑和“非理性”等,凸显出艺术家对当代印度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力和理解力。

不仅北方的艺术家们受到了苦难基督的启发,在印度传统文化浓厚的南方也有类似的艺术倾向,那里有更多的基督徒生活,如金奈就是印度独立后南方的早期艺术中心。印度教徒艺术家K.C.S.帕尼克尔从1940年代就开始运用绘画来研究人类底层群体,并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语境和圣经主题之中。在1960年代转向抽象和象征性创作之前,他画了大量基督教绘画,诸如痛苦的基督、基督的悲伤、基督医治麻风病人、基督和拉撒路等主题,展现出他对底层人类群像的透彻理解和把握。其中《基督和拉撒路》就是其著名代表作,描绘了耶稣身处底层群体之中救死扶伤的场景。

在众多以耶稣为痛苦镜像来反映印度底层苦难的大环境中,也有像P.佩鲁马尔这样特殊的学者型艺术家。这位出生于印度南方泰米尔纳杜邦马德拉斯农村的艺术家,将村民描绘进他的耶稣绘画中,展现的是一种“贫穷而快乐”的乐观情感状态。比如作品《耶稣》,佩鲁马尔捕捉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纯真,耶稣体态瘦长,充满着乡土气息;村民环绕耶稣的姿势,暗示着疲惫不堪的人们依然心怀希望、欢欣鼓舞。

女基督:印度女性的视觉表征

印度社会边缘群体所产生的艺术形式正在引起人们的兴趣,女性艺术家群体便是其中之一。印度女性的地位十分低微,尽管印度基督教的神学理论承认这些女性群体,她们也是教会成员的重要构成之一,但结合基督教主题反映女性声音的个体艺术家案例并不多。

出生于果阿村庄的天主教徒露茜·索萨·克罗尼是其中的特例之一。她试图展现耶稣身上所具有的平和、敏感、温柔,富含哺育精神与同情心的女性生命特质。露茜是乔蒂·萨希的门徒,深受这位被称为“带着画笔的神学家”的印度现当代艺术先驱的影响。1989年,露茜受到德国米苏尔社会发展基金会的委任,致力于“圣经中的妇女:天国指南”和“上帝的女性面孔”等绘画项目的创作,绘制了大量圣经女性形象,也因此而闻名。露茜的名作 《上帝的女性面孔》刻画了一个女基督的形象,她具有女性的特征和长发,被悬挂在一棵结着果实的芒果树形式的十字架上,双手和身体分别与树枝、树干融为一体。这一形象不仅颠覆了耶稣形象的性别观念,同时抛开了亚洲人对十字架消极内涵的理解。这个以树为形的十字架,不再是没有生命的木头,而是一棵充满生机之树。在其他广为流传的画作中,露茜也描绘了上帝的女性面孔,用圣经故事来为那些经常被剥夺生命权利的女孩子们争取生存权。

值得注意的是,以树作为耶稣殉難的十字架,是基督教艺术中常见的主题,但在印度基督教绘画艺术中的最先呈现,可以追溯至乔蒂·萨希。萨希著名的“舞者耶稣”系列和《生命之树基督》是开先河之作。“舞者耶稣”系列中,萨希借鉴印度教传统中的毁灭之神“舞王”湿婆形象,将十字架画成一棵若隐若现的荆棘树,将受难的耶稣描绘成一位在火焰般燃烧的荆棘丛中跳起“毁灭之舞”的神圣舞者,毁灭之舞也预示着复活新生。《生命之树基督》则将芒果树与十字架整合起来:芒果树与印度人的宗教信仰有着密切关系,芒果花被称为春天的灵魂、爱情之花,芒果则是寓意吉祥、平安、富有、人丁兴旺之果;十字架与挂着芒果的芒果树结合,在耶稣受难这样一个痛苦暗淡的场景中预示着希望——生命之树暗示成熟的生命与复活力,象征耶稣必然会复活重生。

在印度南部的一个村庄,两位天主教女艺术家也绘制了钉在树上的基督形象。在印度的乡村盛行万物有灵的宗教崇拜,树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崇拜对象。印度基督教艺术家们将树的崇拜与耶稣基督结合起来,成为一体的敬拜对象。在这些绘画作品中,耶稣的双臂展开与树枝融为一体,脚嵌在树干上,心与树心呈一条直线。在树下劳作的人们构成一种信仰共同体。耶稣在这里象征着生命和信仰之树,它的果实与种子可以被世界所接受。

当代基督:和平与希望的视觉表征

在印度基督教绘画艺术深受世界当代艺术影响的大背景下,有一些艺术家的基督教绘画,尽管在主题和人物形象上不直接表达印度元素,但却以印度艺术的另类形式和媒介,以及开放的艺术视野、国际化的艺术姿态,展现着基督教文化在印度的全新融合与深度关怀。

在加尔各答,当代艺术家阿维·罗伊绘制了大量有关基督的绘画,其中以“苦恼的基督”系列作品最为著名。该系列作品多为蛋彩画,色彩强烈,笔触清晰且光线柔和,特别是色彩与阴影的完美运用,使画作极富超现实感而又保持着整体和谐。画中的基督脸形椭圆,面色阴沉,且有着一双神秘难测的眼睛。同时,每幅画作中基督周围都有特指的文化符号,以及规则图案、小动物、花朵、环形针等画面装饰物,使整幅画极具表现力。比如《苦恼的基督之一》中,将佛陀雕像、枪支、环形针、钉子、蝴蝶和花朵覆盖在基督头像的周围与脸上,蕴含着厌恶战争、向往和平的深刻寓意。

在印度南部,卡纳塔克邦班加羅尔画家阿方索·多斯是一位世界知名的基督徒艺术家,他绘制了大量基督教绘画作品。其显著特点在于他是印度唯一一位在绘画作品中使用“宝石效应”的艺术家,在画布上留下精心设计的白色空间,使画面呈现出原始的气息。这得益于他对钻石光谱特性的仔细钻研。比如《基督与村民共餐》中,耶稣被描绘成一个庄重而尊贵的人,他右手前两个手指向上,呈讲道的姿势,第三个手指被拇指压在手掌上,左手则手握一颗蛋,象征生命与希望的源泉。

喀拉拉邦特里凡得琅艺术家巴布·泽维尔也是印度当代著名艺术家之一,他以色彩鲜明的水彩画著称,将人物放置于一个超现实空间里,探索人类敏感的精神世界。从其每一幅作品都可看出一种不墨守成规的态度。在他著名的“基督系列”绘画作品中,不同画作耶稣头像的形态和神情各异,尤其是眼神和发须充满变化,此外简化的荆棘王冠和不同形式的十字架,加上生动活泼的色彩与表达形式,丰富了耶稣基督的精神象征意义,提供给人们更为多元化的观察与解读视角。如《基督系列之六》,荆棘王冠由三条荆棘组成,不规整的头发与胡须映衬着耶稣内心矛盾而复杂的情感,其鱼形眼眶内红色的眼睛蕴含着悲伤,但却闪熠着希望之光。

喀拉拉邦有一位艺术家叫阿尼·克,他用舌头创作了一系列复杂而精致的耶稣基督画像。除了创作方式与众不同外,他的基督形象神情轻松,眼神坚定有力,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充满希望的精神气质。比如《耶稣》中,耶稣侧身坐于花丛,双手屈伸轻松搭在膝上,抬头望向远方,眼神饱含期望;远处有半轮冉冉升起的太阳,云层被映照得金黄,阳光洒在耶稣身上,使他周身也闪烁着光亮。整个画面给人一种乐观向上之感,可以说是最富乐观气质的耶稣画像。

猜你喜欢
基督十字架耶稣
浅析米开朗琪罗《哀悼基督》
人生十字架
一次弯腰等于十八次弯腰
为施政和立法之依据:近代中国政府基督宗教调查研究
从基督绅士到职业俗人——美国高等教育的转型与启示
我对每个人说再见
十字架
英国耶稣受难日
基督式忏悔
人生的背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