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评论员
商业的世界总是变幻无穷。谁也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会让旅游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携程旅游大数据实验室发布的《2020十一长假旅游性价比报告》显示,今年国庆前夕,全国有超过1500家景区免费或打折,20多个省市政府发放旅游优惠券,景区免门票或门票优惠。
这么多省份、这么多景区在门票上“做减法”,实属少见。
表面上看,景区减免门票费用是受疫情影响的无奈之举,通过主动“让利”吸引游客,但实际上,这可能是经济规律使然,疫情只是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作为在“吃喝”之外的玩乐型服务业,旅游业与经济发展阶段高度相关。改革开放后,国内旅游业才真正起步,底子薄,基础差。
国际经验表明,当国民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上时,旅游业进入快速成长期。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之后国内旅游业逐步繁荣。不过,当时的旅游业态比较“简单粗暴”,以游山玩水的观光游为主,景区收入主要来自门票。
当人均GDP达到8000-10000美元时,消费升级开始加速。消费升级的本质是需求升级。体现在旅游上,就是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已不仅仅满足于观光游,而是更倾向于新奇玩乐式的体验游。
2016年,中国人均GDP上升至8000美元。从那时起,游客开始出现分流,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向有更多体验项目的景区。游客的分流也带动景区出现分化:有的向综合体发展,融观光、游乐、休闲、度假、主题公园于一体,如2016年开业的上海迪士尼乐园;有的突出特色,如海洋公园、冰雪世界等。
无论是旅游综合体,还是主题公园,与传统观光游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延伸了旅游消费链。在景区内,游客的消费已不再只是门票,还包括购物、娱乐、吃喝、住宿、交通多个消费场景。
此时,景区也不再是单纯的观景点,而是如同功能手机进化到智能手机一般,成为消费流量的入口。从景区“入口”进去,能找到有关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类“APP”,每个“APP”都是流量变现点。
有研究表明,旅游的综合消费额约为门票收入的7倍。这种情况下,景区的商业模式已发生重大变化,由原来的“卖风景”转向“卖服务”,门票收入在其中的占比已大幅降低。
为刺激综合消费,降低门票费用甚至免门票已成业内共识,因为门票价格门槛过高,会抑制游客的综合消费。
但值得注意的是,减免门票并非万能钥匙,相反,减免门票后,对景区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场竞争也更激烈。
以前,景区间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对自然风光的垄断上,谁“占有”稀缺的自然资源,谁就可以将门票价格定得更高;如今,景区间的竞争更多的体现在创意和对游客需求的洞察上,谁的服务更好,能更好地把游客“留”下来,谁就能獲得更大发展。
这场疫情,则加速了国内旅游业的新一轮洗牌。门票经济时代,或将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