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高校基层教研室建设研究

2020-10-21 02:48翟荣兵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教研室应用型基层

翟荣兵

(安徽新华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一般包含教研室、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系部、实验实践实训中心、学科组、课程组等形式,是高校进行教学管理、教学建设、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的基本单元;是保障高校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校职能的基本保证;是大学治理的逻辑起点和大学实施内涵建设的关键[1]。高校教学研究室(以下简称教研室)作为基础教学基层组织的主要形式,在保障教学质量,提高科研水平,促进教师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教研室一般是按照学科、专业、课程(群)进行设置,是当前高校实施“校、院、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或“校、院、系、教研室”四级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方大学之外的高校组织模式的创新[1]。目前,我国教研室的发展呈现出边缘化的现象,所谓的边缘化体现在:教研室地位很重要,但在重视程度、措施保障、职能发挥等方面和与当前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严重不符[1]。出现边缘化现象的原因较多,客观方面源自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改变、减少发展壁垒提高人才培养的学科交叉、减少管理层级提高组织效率等因素,以及教研室本身职能定位不清、功能发挥不佳等主观原因。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以及“六卓越一拔尖”2.0计划、“新时代高教40条”等文件精神,以及2012年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完善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坚持集体备课,深化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研究”的要求。在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如何通过进一步加强基层教研室建设,提高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对地方应用型高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文献综述

随着党和国家,社会对高等教育要求的进一步提高,教研室在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者们也加大了对教研室的研究力度。钟岩(2019)梳理了地方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发展的历程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地方本科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形式的设置、选择及管理机制进行了阐述[2]。 江珩等(2017)基于“双一流”背景,从设置、职能及组织三个方面分析当前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3]。步社民(2010)对基础教学组织主要形式——教研室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了基于任务取向的教研室重构思路[4]。吴小怡(2016)基于数据分析,对教学型大学的基层教学组织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对策[5]。韩占冰(2019)等,基于应用型高校需求入手,阐述了应用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思路,并从规章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解决措施[6]。刘小强(2010)认为应重新审视教研室对于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价值和作用,让高校教学从个体走向合作[1]。杨菊先等(2010)主要围绕基层教学组织的创新策略进行研究[7]。洪志忠(2016)基于系统权变理论,认为高校教研室的改革应主要聚焦于重塑教学文化等五个方面[8]。

国外发达国家没有集体的基层教学组织,高校的教学管理形式主要以德国学系模式、美国研究所模式为代表,他们主要强调教学个性化,崇尚教学和科研的结合。

综述分析,上述研究主要集中在教研室的国内外发展历程;教研室在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等方面作用;如何进一步加强教研室建设的思路等。以上研究,针对地方应用高校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教研室建设的研究不多,实践的可行性措施不够。

2 存在问题

地方应用型高校主要是指那些在2000年左右通过新建、升格、合并等形式设立的新建本科高校,其办学定位主要立足服务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截止到2018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702所,占普通本科院校1243所的56.47%,数量已占到普通高校数的半壁江山。可见,新建本科高校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地方应用型高校教研室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有室无事、有职无权、有教无研、有事无规等方面,具体情况如下:

2.1 有室无事

基层教研室成立后,应该按照其定位、工作职责,开展教学、科研、教师培养培训等工作。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很多教研室设立后基本形同虚设,只是简单的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按照一定原则,如:学科、课程(组)、专业进行设立,没有开展相关活动;活动的开展没有计划性;活动开展的体系性、针对性也不强,导致教师逐渐没有了兴趣,组织者也逐渐没有了热情。教研室处于可有可无状态,教师的教科研等活动依然处于个人单打独斗状态,这对本科办学不长的地方应用型高校极为不利。

2.2 有职无权

教研室作为当前高校教学三级或四级管理模式的一级单位,任务非常繁重,责任极其重大。基层教研室承担了大量的具体工作,例如:教学任务的落实、教学规范的监控等教学管理工作;主导或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师培养、实践教学等教学建设工作;业务学习、教学研究、教学研讨、授课方式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改革工作;以及科研等工作。按照责权利对等原则,教研室不仅要承担大量业务工作,还应给予相应的专业权利。现实中,教研室只是分担了院系的“职”,相关权与利依然在院系中,严重影响了教研室的发展。

2.3 有教无研

教研室不仅要“教”还要“研”,方能符合其基本定位,但当前地方应用型高校教研室开展的主要事务为教育教学方面工作。出现以上情况的主要原因,源于我国当前很多评价考核指标的导向造成,例如教师业绩考核、职称评聘、奖励荣誉等方面,对科研有着具体、明确的硬性要求,致使教师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申报课题、发表论文;对教学要求偏少,考核指标软性较多。地方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成长需要时间,对科研重视不够,投入也不足。而且,教育教学工作很难在短时间内出成果,许多教师不愿意在教学方面投入太多的时间、精力,仅为完成基本工作量而开展教学工作,投入程度明显不足,甚至部分教师采取应付态度开展教学工作。“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研室“教”与“研”协同发展局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2.4 有事无规

当前,许多高校教研室,由于制度不完善导致其很多工作存在定位不准确、目标不清晰、任务不明确、措施不得当、标准不清楚、结果不要求等问题。首先,学校层面上没有对教研室定位进行系统梳理,对其承担的主要职能到底是什么也没有具体表述;或者只是对其职责进行简单的语言描述,可操作性不强。其次,不同类型的教研室总目标不完全一致,阶段性、年度工作计划也不一样,教研室不能只根据自身情况完成自选动作,还应有统一的规定动作。同时,学校对教研室的工作任务,还应该明确一些具体的要求,例如教研室获奖次数、种类等。学校还应对教研室标准进行明确,什么样的教研室是合格的,什么样的是优秀的;按照标准对教研室进行考评,并根据考核结果采取有威慑力的正负激励措施。

3 解决途径

当前,随着中国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地方应用型高校教研室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需要不断重视其作用,明确其定位,完善其职能,不断加强教研室的队伍建设、制度建设,不断加强其资金、物质等方面的保障,发挥教研室应有的作用。地方应用型高校主要是本世纪初,通过升格、合并、新建等形式成立的本科高校,本科办学时间较短,还存在本科办学经验不足;教育教学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要;师资结构不能完全满地方应用型办学需要;办学理念也不能完全跟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问题,因此加强地方应用高校基层教研室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3.1 进一步重视教研室地位

大学的管理重心应在基层,教研室作为当前高校教学组织三级或四级模式的一个基础层级,承担了诸多的职责和功能,其作用发挥的大小、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服务地方、文化传承等功能发挥。因此,高校应充分重视教研室的地位,基于其应有的定位,不仅体现在口头上重视,重视更要进心、进脑,在制度上、计划上、措施上,及物质、费用上要给予充分保障。

3.2 进一步理清教研室职责

教研室是高校主要基层教学组织,是基层教和研的具体设计者,更是具体工作的落实者,应明确其主要工作职责,便于教研室开展工作。

3.2.1 教研室主要工作责任

教研室从其名称来看,教研室不仅要开展“教”,而且还要开展“研”。“ 教”涵盖内容较多,从其流程来看不仅包含教的过程,也包含教之前的准备,教之后的总结、分析、反馈等;如从职能划分看,应包含教学管理、教学建设、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具体见表 1)。

3.2.2 明确承担工作的标准

标准是指教研室开展工作时,对相关工作的明确要求,尽量能以量化的指标进行描述,具体见表1。

3.2.3 权重及计分标准

本文在表1中,没有对指标权重、计分标准给出具体表述,源于不同学校考量思路不完全一致,不同教研室工作侧重点不完全一致,不同教研室发展阶段也不完全一致等因素,各学校可根据实际进行差异要求。

3.3 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

为保障教研室常规业务开展,需要制定系列的规章制度对有关内容进行规定。例如:学校需从宏观层面制定学校教研室建设方案,明确教研室的功能定位、建设计划、活动开展、机构组成、经费保障等事项;从操作的中观、微观层面,学校、院系应制定各类教研室建设的标准、要求,便于教研室能够对标进行建设,例如听课制度、新教师试讲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度、教学学习培训制度等;在微观层面,各院、系可对不同教研室进行个性化要求,突出不同教研室的特点、亮点,使教研室能够对表建设。教研室规章制度的建立、完善是教研室开展业务的依据,是教研室发挥应有功能的保障。当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并不是为了使教研室绝对“千篇一律”,而是为了在保证教育教学等工作基本规范的基础上,促进教师能够积极开展教学、科研等活动。

3.4 进一步明确建设任务

每个教研室建设应围绕学校及学院(系)要求,明确教研室在一定时间的建设任务,明确每项任务的具体负责人及建设标准;将建设总任务按照一定时间,如年或半年等时间节点进行分解,明确具体措施、责任人、完成时间节点等事项。例如,在教研室活动——教研活动的组织方面,教研室可规定:按照每两周到三周的频率开展相关活动;一年内教研活动要到达一定次数;教研活动可事先根据需要明确一些主题,其他主题可根据学校、院系及教研室实际需要再进行确定,如开展培养方案、授课方式手段、提高教育质量、开展科研工作研讨等,既可以围绕常规工作,也可以围绕一些难点、重点工作开展。以上措施,对地方应用型高校来说,有效改变了过去组织涣散而造成影响教师交流、沟通、学习发展等方面问题。院系应对教研活动的组织给予严格要求,做好教研活动的组织工作,让每次教研活动都能让教师有所收获,不能为了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影响教师参与积极性,从而最终影响教研室建设效果。

表1

3.5 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

在学校组织机构设立方面,要将教研室作为三级或四级教学组织进行认定。教研室的权利及义务主要围绕其职能定位进行设定,主要工作应围绕教育教育教学开展;同时还要承担科学研究工作,这里的科学研究不仅包含通常所说的学术科研工作,还包括教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但教研室工作职责不包括行政方面工作。学校、院系应坚持高标准选拔教研室的负责人,教研室负责人不仅具有高职称、高学历、业务精湛等条件,还应具备高度责任心、强烈事业心、组织能力强、奉献精神、执行力强等素质,教研室负责人后期将成为院系,乃至学校教学管理的后备力量。教研室主任是教学管理的一个层级,应给予教研室主任一定职务津贴。教研室的师资结构在年龄、职称、学历等方面要充分搭配,体现合理的人才队伍梯队。另外,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还要注重教研室团队意识的培养,避免当前很多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时单打独斗的局面,只有团队高度合作才能取得高质量的成果。教研室也要做好教师培养、培训的设计和规划,针对不同教师,应尽量满足差异化需求,这对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师显得更为重要。

3.6 进一步加强经费保障

地方应用型高校教研室开展业务时,学校应给予一定的经费保障。学校、院系可根据若干维度,年初时按照教研室数量、教研室层次等方面进行测定,给予每个教研室一定的费用;年末考核结束后,可根据考核结果再给予部分费用补助,或根据考核结果核定第二年教研室费用。学校也可按照项目制形式,如校级质量工程立项的形式,按照立项的等级:一般、重点进行拨款。这样不仅保障了教研室费用开支,也引入了竞争机制,形成有利于教研室发展的“追、赶、超”局面。

3.7 进一步加强考核评价

地方应用型高校应根据对教研室运行情况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其中指标的设定应以“硬性”量化为主,改变当前对教研室有事无评的现状。

考评指标应秉承可量化、主要性、易操作的原则。可量化原则是指在指标设置时,指标能量化的一定量化,不能量化的尽量量化,减少或避免主观性指标的设置数量。主要性是指指标的设置不可过于追求大而全,能够充分体现教研室主要工作内容即可;否则,指标太多的考核会给教研室带来过于繁重的考核工作,影响教研室本质工作的开展。

考核内容主要依据教研室的定位、功能等因素进行设置,一级指标可包含教学管理、教学建设、教学改革和科研组成。教学管理主要包含教学任务的制定、教学文件的制修订、课堂教学管理和考试管理等方面。教学建设包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建设等方面。教学改革主要包含教学方式方法、评价方式、教学活动开展等方面。科研主要包含教学研究课科学研究两个方面。考核结果应作为教研室负责人、全体成员职称评定、评奖评优、薪资待遇提升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依据,也作为教研室费用拨款的主要参考依据,对于达到“示范教研室”标准的教研室要给予费用倾斜,杜绝干和不干、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

4 结语

高校教研室承担了教学建设、管理、改革、研究等诸多职能,对学校办学定位的落地、教学质量的提高、科研水平的提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地方应用型高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充分认识到教研室的作用、地位,多渠道采取措施,积极进行建设,发挥教研室作为基层教学组织应有的作用。

猜你喜欢
教研室应用型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浅探碳酸镁的生成问题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基层在线
河南省高校音乐学院教研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走基层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