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雄青,胡长生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03)
众所周知,中国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实践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学科服务是图书馆面向院系开展的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新时代,特别是‘互联网+’潮流的涌现,使学科服务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为助推,由表及里地将尊重用户体验、实现业务重组、探索创新融合等特性组合起来。”[1]2016年,《中共中央党校关于进一步发挥党校图书馆功能的若干意见》指出,“在全媒体数据驱动的社会环境下,随着当今的信息与知识环境发生深刻变革,党校图书馆作为党校综合性文献资料中心和多种理论知识的储备库。”要善于总结和推广我国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发展新经验,不断为党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发展提供创新理论、创新智慧和实践方案。
学科服务就是以用户为中心,主动融入用户的学习和教学科研等活动过程中,适时为用户提供深层次、个性化的学科信息服务,利用新信息网络技术,协同多层次、多方位的资源和力量;学科服务其核心资源是信息资源。与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相比,学科服务是一项开拓性的主动参与式的创新服务,它要求学科馆员深入到用户的科研或教学活动中,帮助他们发现和提供更多的专业资源和信息导航,为用户的研究和工作提供针对性很强的信息服务,这是图书馆创新精神和个性化服务特征的具体体现。
目前,全国共有省级党校34家,副省级党校15家,地市级党校360余家,县级党校近2 500家,对于现阶段的党校图书馆来说,正处于从传统信息服务向全媒体学科服务过渡的转型时期,一些主客观存在的制约条件也构成了转型发展的短板。具体体现在:一是学科服务创新性动力不足,针对教研人员培训、信息推介等活动非常少。二是学科服务培训机制不健全,导致学科服务人才队伍缺乏。三是党校图书馆由于技术和经费等方面因素的制约,跨平台的协作与交流比较不多,学科服务功能有待完善。
一是政治导向性。新时代党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要服务好党校用户,就必须强调“党校姓党”,坚持党性原则;把加强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武装作为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培训的首课、主课、必修课,确保学科服务正确的政治导向。二是理论主体性。新时代党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融合发展要突出理论主体性,必须确立的价值观,要善于总结和推广我国图书馆学科服务融合的新进展和新经验,真正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服务体系。三是学科独特性。党校图书馆与党校事业相携并进,是党校综合性文献资料中心和多种理论知识的储备库[2],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体两翼”新体系,“一体”指图书馆知识服务发展新共体,“两翼”指数字技术与党校资源特色,这是新时代党校图书馆知识服务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根基和转型路径。四是对象特殊性。党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是向党校教研人员提供相关的教学、科研、咨政的文献支撑,以此作为其重要的内容和努力的方向。学科服务往往处于理论与实践的交汇点,在理论上政治性更强;在实践上反馈更新更及时准确;普遍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理论水平,实践经验比较丰富,更渴望接触新理论新知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2]。
学科馆员是指具图书馆设专人对接某一个对口单位,有某种学科背景和受到过文献情报专业训练,向特定学科领域的用户提供深层次、个性化信息获取与利用服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其服务内容可以划分为学科咨询、学科资源、学科信息素养三个方面。在以学科素养教育为核心的我国党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中,学科馆员处于核心地位,成为构建党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体系的主体。学科服务的馆员能力要求包括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2个方面,如图1所示。
图1 党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能力要求矩形图
对于学科馆员来说,必须是知识型、学术型的,即学科馆员。新时代党校的教育特点是教学与科研并重,通用能力包括六方面,即党性传播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学科科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学科馆员专业能力可根据学科服务项目不同来进行划分为阅读鉴赏能力、阅读物选择和检索能力、数据应用决策能力、数据获取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数据管理能力、数据评估能力、阅读推广组织策划和实施能力等;基于可视化移动平台应用能力、服务移动平台展示能力、基于移动空间微服务的传播能力、学科鉴别能力和知识服务融合能力等。
党校的人文环境氛围以及教学、科研、资政决定了党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内容及努力方向。新时代学科服务的目标要基于社会、市场、决策三个层面,充分利用党校图书馆的数据资源的集聚优势,通过学科间的协作融合,实现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建立起稳定有效的学科服务综合管理和信息发布渠道,提升党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党校图书馆服务的内在逻辑与现实要求。
党校图书学科服务更加强调用户的参与权和话语权,倡导在学科知识交互过程中产生知识再造功能,学科服务的安全、有序运作,要依托党校图书馆现有管理体制,实现各部门的相互协调,合理分工,更强调学科馆员与用户的交互性体验过程。用户素养是新时代党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综合能力体现,只有形成有效的数据交流和学科服务流程才能将党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学术成果更好地传播推广出去,如图2所示。
图2 党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流程矩形图
党校提出了不断推进“以学术讲政治”的教学改革,要求党校教学必须首先讲政治,要求运用学术理论讲清楚政策举措背后的学理逻辑。在科研上,党校倡导“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从而厘定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有机统一关系,即教学是中心,科研是基础,进而明确了党校科研的主要内容与根本要求。在咨询上,党校作为党委和政府的重要智库机构,承担着为党委和政府的决策咨询的重要参谋作用。
图2显示,通过党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智慧平台的构建、应用测试、宣传推广、信息反馈、效果评估等环节是实现教研实践平台和教研实践平台的数据融合目标协同,是联通党校用户、教研主体、学科专家的纽带,这也是学科服务面对用户多种需求整合数据资源形成的合力效应,是学科服务综合性、全面性的基础条件[3]。评价方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划分为以下模块:知识社区的构建、虚拟与现实空间的交互、用户间的互动与分享、全媒体空间的构建以及个性化的服务场景都将提升党校用户与平台、学科馆员与用户、用户与用户间的交互感受等。
学科服务流程更强调在用户学科服务获得的知识数据基础上,分析、预测计评估用户信息需求,进而针对具体用户开展各项具体的服务,比如基础数据服务,如数据管理、数据研究及数据规划等展开更深层次服务,如向相关人员提供发现性数据服务、态势解析追踪等支撑性服务,用户可以从参与项目的满意度、达到阅读目标的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新时代党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智慧平台的数据融合是实现学科服务的关键环节。学科服务智慧平台构建突破了传统单项学科服务融合模式禁锢,通过零阻碍的学术交互社区,构建开放的教学、科研信息研究环境,拓展了党校用户互动行为。
培养党校教研人员和学员的创新思维,并在学科馆员与教学、科研用户之间建立伙伴关系。通过构建统一学科服务智慧平台模型框架,来实现对数据的采集、处理、关联与保存,实现知识融合处理,形成新的知识,同时利用解知识空间来规范化地组织管理新知识,并为学科服务的深层次融合和演化提供一个学科服务融合、信息服务融合、数据服务融合的结构化的数据平台,满足各级党校用户的个性化、特色化学科服务需求。智慧平台模型从功能上可以分为实体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等,主要包括馆藏大数据的存储、整理、分类等功能,为党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提供丰富全面的资源基础。在全媒体数据驱动的社会环境下,新时代党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智慧平台建设是一项综合的整体战略工程,要突破核心技术融合发展,必须将开放共享确立为基础,要在目标、任务、管理、决策等多方面进行统筹安排、系统化的管理、多部门要协调配合才能实现。在确保数据安全及用户隐私保护的前提下,与内部业务部门、其他领域图书馆及政府信息部门的数据实现公开及共享。
对于用户个人隐私的保障与信任感可以明显提升用户的心理安全感,有助于提升心理愉悦度。因此,党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应确保用户的个人隐私数据不会被盗取,并在用户使用过程的敏感环节中提示用户不会对其隐私造成泄露和威胁[4]。若有个人账号密码注册等环节,则应实时提醒用户密码的安全等级,使用户提升自我保护意识。
在党校图书馆团队协同管理服务工作中,要加强团队合作,体现集体的智慧。构建院校用户、信息资源以及学科馆员之间的有机联系,注重强化学科服务团队的建设工作和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服务作用,努力营造出浓郁的学科服务氛围,形成面向党校学科建设的全过程,即“用户需求—学科化服务—研究成果”[5]的学科服务路径。学科服务管理团队效能指标体系,分别在任务、协作为目标的前提下实施。构建包括团队层、领导层、团队氛围和团队工作过程4个指标体系,如图3、图4所示。
图3 以任务为目标的学科服务管理团队效能指标体系示意图
指标1测评结果显示,在团队层作用方面,目标任务、部门协作、信息资源和技术设备直接影响学科服务管理团队中效能的形成。在不同任务目标设置条件下,学科服务团队的发展程度会发生不同的变化,目标意愿一致和诸如学科联络之类的简单任务促进学科服务效能的形成。在领导层作用方面,由于管理团队中的领导的特殊地位,其能力和行为直接影响学科服务管理团队效能,团队领导承担对任务特征、任务环境的理解和任务的安排,以及统筹任务来完成工作过程的重任,其示范和指导行为会促使团队形成一致态度,提高学科服务团队绩效。
图4 以协作为目标的学科服务管理团队效能指标体系示意图
指标2测评结果显示,在团队成员的特质方面,实证研究表明团队成员的个人特质和结构因素程度越高,模型的一致程度也越高;成员之间的包容性和沟通互动都会影响学科服务效能的形成,比如以招聘方式组建的学科服务团队要优于图书馆硬性分派人员组建的团队[6]。
在团队文化氛围方面,学科服务管理团队工作的队友认知和工作情况的动态性需要健全完善团队制度规范,共享团队文化。学科服务管理团队建立合作互助、信息共享、共同学习,通过学习培训、交流沟通合作以及团队的凝聚力的体现,打造团队文化氛围,制定团队协同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制定馆藏发展规划、加强团队合作和制定版权保护制度等,并且遵循协同管理的目标和准则。
创新性是推动党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发展的核心动能。“基于服务质量差距理论,图书馆服务质量对用户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其中,服务质量各维度感知值对用户满意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服务优秀度,最后为服务合格度。”[6]在新时代党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中要始终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核心思想,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为目标,在目标指引下对具体学科服务方案进行系统化、个性化的规划。
新时代党校图书馆要顺应干部教育培训的需求,积极探索党校学科服务的顶层设计。党校图书馆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瞭望塔”和“研究室”,要成为党政领导干部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化、红色经典文化和我国传统古色经典文化的“摇篮”,深入持续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阅读课程,把党校权威专家的教学思维、学术见解引进来,把党校学科馆员的信息加工优势带出去,利用党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和资源优势,尝试“学科专家+信息专家”的团队构成模式,共享专家信息资源。例如定期开展丰富多彩、主题明确、形式新颖的学科服务系列读书活动,以文献展示、现场阅读、数字资源推介、自由交流等方式,推荐图书馆丰富馆藏资源。
新时代党校图书馆应当不断促进具有前瞻性的学科服务功能开发,凭借得天独厚的信息资源和环境优势,党校图书馆应依托自身学科建设与事业发展优势,持续拓展学科服务馆藏资源新空间来延伸党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功能。例如开展各种方式学科服务项目,打造党校图书馆自身的网站、论坛、QQ、微博、微信、抖音等自媒体平台,通过阅览、外借、复制、参考咨询、文献检索、定题情报提供、情报分析等方式,搭建与党校教研部门和学员的密切联系;对现有的馆舍格局进行重新规划,收集有助于完善党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建设性意见建议,深入当地机关、社会团体、科研单位、新闻单位,登门求助,走访沟通,获取大量一手材料,在加大地方文献书籍的收集、整理;在做好重点学科文献包馆藏的基础上,侧重地方文献建设,收集本地方有价值的政策、经济、历史、人文资料[7]。通过以上措施拓展了学科服务功能,拓展了党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新功能。
通过与互联网全媒体的业务合作,建立和中国知网、清华同方等多种信息资源库联合,将大数据成功地引入到党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之中,多方位多角度搜集、整理、挖掘、展示党校特色重要成果,实现对自身的互联网改造,以合作建设分馆、创新活动合作模式等形式为党校用户提供更优质的阅读推广服务。加强对党校学科服务平台技术的深度应用构建和检索系统的完善升级,利用互联网、微信、QQ、手机App、社交网站、微博、移动支付等新技术的运营支持,推进党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智慧平台大数据的建设工作,来实现党校学科服务教学、科研成果的分布式、多系统资源共享。
党校图书馆要利用互联网搭建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促进党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创新性和多样化。在学科服务品牌运营方面,关注点主要在品牌建设、品牌建设策略、品牌营销、品牌传播和品牌战略研究等品牌建设的技术层面。在管理上要对学科服务的数字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加强馆藏数字资源的使用效果,变革信息传递与学科服务方式,更好地发挥学科服务的职能。通过积极推进学科服务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构建以跨界融合、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党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发展的新范式,这有助于彰显图书馆的文化特质,提升社会形象,扩大活动效果。
新时代党校图书馆要将学科服务目标、任务、管理、决策等多方面进行统筹安排,加强与科研机构、政府、党校、用户、图书馆、企业等多部门沟通协调配合,将创新服务、激励机制、组织文化等导向转型驱动嵌入到党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组织结构、人员、岗位以及业务流程之中,为用户定制个性化、高质量的学科服务内容信息推送,在既定合作的契约框架下实现协同创新。通过加强学科馆员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方式创新,实现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建立起稳定有效的学科服务综合管理和信息发布渠道,为学科服务效能提升研究起了积极地示范引领作用,提升新时代党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