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柏麟,孔 光,侯宪桥
(信息工程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俄罗斯的电子战能力自上世纪初已逐渐发展成强大的战斗支援资产,是其整体常规武装部队的关键部分。俄罗斯国防部《军事百科词典》对“电子战”的定义:“为发现、截获并摧毁敌方电子设施系统并保护己方电子设施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行动的总称,是战争的一种形式,包括电子压制、电子侦察、电子干扰、电子伪装与电子防护等[1]。”
电子战已成为现代作战行动的主要保障类型之一,电磁辐射可对敌人指控系统中无线电电子目标造成实质性影响,也可破坏信息通道中有效信息的流动。在作战中,实施电子战不仅可以保护己方的电子系统免受敌人破坏,还可削弱敌人高精度武器的侦察能力和摧毁导弹发射系统。俄格战争中俄军广泛应用电子战,最终助力俄军赢得胜利。
根据当下所知悉情况,俄罗斯电子战力量主要由俄总参情报总局第六局、俄联邦通信和信息署第三局、北高加索军区独立对抗第二十二团及空军无线电侦察大队、隶属以及配属北高加索军区各参战部队的电子战机动小组以及特种部队中的电子战分队等构成。其中,此次电子战任务由位于北高加索军区的各军兵种、兵力及兵器完成。为最大限度发挥电子战效能,参战电子战部队在作战行动方向、火力摧毁目标、态势交换、无线电压制、排除电子战装备干扰、维持通信与指挥通畅上进行了协同。具体参战装备:米-8电子战直升机,图-22MP、苏-24P和米格-25PB侦察机,地面雷达站、机载火控雷达、导弹引导雷达,机载、航载、车载电子自卫装备,步话机、电台、卫星电话等;作战任务是:“探清格军武器装备的指控系统和武器装备;针对电子战装备进行无线电电子压制;对己方武器指控系统及设备进行无线电电子防护,同时与格军技术侦察武器展开对抗[2]。”
电子侦察手段是获取格军指挥通信系统、电子战武器配备以及防空力量部署情况的主要手段。俄格战争之初,俄空军派出图-22MR远程侦察机探测到格军部署在第比利斯和哥里的“山毛榉”、“黄蜂-AKM”防空导弹系统,这为俄军顺利突防发挥了重要作用。作战中,俄军出动图-22MP、苏-24P和米格-25侦察机,深入敌军纵深,对格方战略、战役、战术目标实施不间断的空中侦察,查明了格军正在工作的雷达(P-18、P-37、P-36D6、SAR-12),获取了“箭”式、“针”式和“毒刺”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以及“S-200”和“SA-4”防空导弹系统的运行情况,并确定了它们的位置,这为正确制定作战计划、选定作战目标创造了有力条件。鉴于格军也积极地使用电子武器,俄军位于北高加索军区的电子战部队不得不实施持续的电子侦察、干扰、压制、收集和信息传递等行动,先后获取了格军各项电子战武器部署及前线物资运输状况,为俄军作战行动夺得更多优势。
电子压制是俄军直接对格军实施电子攻击,配合主攻方向作战的电子战行动。战争一打响,俄军充分利用已有的电子战装备优势,通过无线电电子技术成功压制了已探测到的5套“黄蜂-AKM”、3套“山毛榉”和1套“S-125”防空导弹系统以及一个目标探测站,并对部署在第比利斯、哥里和马涅乌利的P-36D6、P-37、5A87、P-18、PRV-9、PRV-11、PRV-13、ASR-12雷达进行了电子压制[3]。由于雷达的电子压制作用,切断了格军从固定雷达情报战所获取的情报资源,其作战期间的互联互通、防空兵器的全盘部署以及兵力的指挥能力骤然下降,根据俄军防空雷达所记录的参数,格军的防空系统要么全部被压制,要么引导导弹失败。作战中,俄军机载电子战小组的使用频率也非常高,干扰直升机几乎全天候工作,除了半小时的加油休息时间,电子干扰飞机每天的工作时间维持在12~16 h,时刻为空中编队提供掩护。
战场上,俄军主要依靠空基和地基电子战系统作战,在这些电子战系统中又可分为“已使用”及“潜在使用”二类。其中,以安装在“苏-34”前线轰炸机上的“希比内”系统和装备“大青”系统的“米-8SMV-PG”直升机最具代表性,如表1所示。
表1 俄军使用电子战系统明细表[4]
“希比内”系统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由卡卢加州无线电工程研究所研制的一种配备复杂多通道天线阵列,能够产生强大的噪声及仿制噪声并进行电子侦察的电子战系统。其外形为长形柱状体,“长495 cm,直径35 cm,重300 kg,额定消耗功率为3 600 W,可探及1 000~40 000 Hz的无线电信号,并且能够在4 000~18 000 Hz的电磁频段中对敌目标实施电子干扰的同时还可对己方作战集群的1 000~4 000 Hz电磁频段进行电子防护。”该系统在上世纪90年代安装于“苏-34”前线轰炸机机翼双侧,加装该系统后的“苏-34”,不仅能与一线轰炸机的航空电子设备不断交换信息,还可在导航仪特殊的显示器上显示出相关情况,本次作战该系统出色地完成了攻击机编队防护、无线电技术侦察等任务。
“大青”系统是服役于俄罗斯30多年的老电子战系统,其研发原因是上世纪70年代,叙利亚和埃及空军遭遇了以色列装备的美制新型“霍克”防空导弹系统,原有的电子战武器已无力对抗美式新装备,阿拉伯国家寻求苏联协助,因此“大青”电子战应运而生。“大青”系统原本部署在汽车上,但由于地面信号反射导致其使用效能下降,该系统最终被安装在直升机上,此举不仅避免了干扰,还极大地提高了机动性和相应的防护性,该系统的最大特点是可压制敌人的火控雷达和防空导弹导引头,本次作战该系统使格鲁吉亚“山毛榉-M1”和S-125防空导弹制导雷达的探测距离下降超过60%。
考虑到作战环境多为山地,俄军因地制宜,出动配置电子装备的战斗机(苏-25和图-22M3)打击格军战略纵深,凭借整体优势歼灭敌人。苏-25飞机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是由苏联苏霍伊设计局研发的一种高亚声速近距离空中支援攻击机,最大飞行速度为975 km/h,航程1 000 km,作战半径540 km,尤其适合山地作战。该飞机在装备上不仅配备了“短剑”监视及目标拦截,还配有电子战设备:“警笛-3”雷达告警系统(工作频率为7.5~16.67 kMHz,可360°全方位覆盖,俯仰±45°,灵敏度优于-30 dBmW,依靠灯光和800 Hz的音响告警);SR0-2敌我识别器;ASO-2V箔条/干扰条投放装置;有源红外干扰器(工作波段为4.1~4.4 μm,主要针对“尾刺”和“红眼睛”被动红外制导导弹)[5]。俄军多次出动苏-25攻击机,轰炸了格军第4步兵旅的第42轻步兵营并打击格军纵队,爆炸造成格军二十多名士兵丧生和数十人受伤,该营人员在经历袭击后被迫放弃装备和死者,并迅速撤走兵力。俄军乘胜追击,立刻广泛散播有关“第42营之死”的恐慌谣言,导致格军部队士气急剧下。
“图-22 M3”逆火轰炸机,是由俄罗斯图波列夫航空科技技术联合体研制的变后掠超音速轰炸机,属中程轰炸机的一种,航程为12 000 km,作战半径为2 200 km,是一种集战略和战术轰炸为一体的飞机,该飞机除了担负轰炸任务外,也担负侦察、电子作战等任务。“图-22 M3”逆火轰炸机装备有“下打”导航雷达,“蜂鹿”警戒雷达以及“箱形尾”火控雷达。电子战设备有:“警笛-3”雷达告警系统;导弹预警系统;有源干扰机;箔条/干扰条投放装置。该飞机出动的目的一直未被披露,但根据该飞机的特性可以推断,其作战任务是压制格军防空以及航空兵系统。
俄军为镇压和破坏格军的电子战武器,同时能使己方电子装备正常运行,实施了一系列举措。诸如使用各种频率波段的电子设备,合理地部署空基和地基装备,遵循无线电电子装备的工作时间、规律、频率以及使用的各种局限性,同时采取强有力的手段消灭“赫尔墨斯”450型无人机。在准备军事行动时,所属部队的无线电电子器材时刻保持工作状态,对美格两军的舰载和机载电子侦察器材实施对抗。作战中,地面电子战部队在确保电磁兼容性的前提下,利用技术手段破坏了格军的电子武器侦察能力和指控系统,并对其侦察设备和军事设施进行了全面监控,俄军通过综合运用各类手段,成功降低了格军的电子战武器效能和防护能力,夺取了更多制空权。
俄格战争虽然只有5日,但双方电子战力量的投入使战场环境更加复杂,可预见的是未来战争已步入多维的信息化时代,未来战场上电子战势必会成为作战的无形利器,随着电子战装备技术性能的提高,战法创新也将会更上一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