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春
摘 要: 现代化教育是我国的未来,近几年国家对其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集中体现在对教育资源的配置优化。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区域,其规划设计的提升是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南京市浦口区实验小学为例,对其学校规划布局设计进行研究。首先明确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以此为基础进行规划构思,提出合理的规划结构和功能分区,通过对空间布局、绿地系统以及道路整合形成一个整体建筑设计,以期为类似的中小学校园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学校规划;建筑设计;影响因素;综合规划
【中图分类号】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33(2020)24-0047-02
0 前言
随着我国现代化教育的不断建设,教学环境的改善也在大力推进[1,2]。面对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城市人口也在不断增加,子女的上学问题也成为城市发展的重点。城市用地紧张,因此学校建设用地随之匮乏,教学设施不完善就,校园建筑单一已经成为校园规划建设直接问题[3,4]。基于这些问题,如何在城市有限的土地上全面的规划校园用地,加强对土资源的利用是目前校园规划设计的重点。
1 项目概况
1.1 项目背景
江北新区位于南京市长江以北,是中国国家级新区,由浦口区、六合区和栖霞区八卦洲街道构成,占南京市域面积的37%,是华东面向内陆腹地的战略支点,拥有便捷的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枢纽,是长江经济带与东部沿海经济带的重要交汇节点,南京北上连接中西部的重要区域。项目地块位于迎江路东侧,柳州南路南侧,滨江大道西侧,俯视长江,靠近南京长江大桥,地势平坦,地形规整。
南京市浦口区实验小学迎江路小区,施工具体位置如图1所示。根据图1可知,小学规划用地位于江北新区的泰山街道,不难发现,周边有几个较大的社区,例如桥工新村。因此,小学的规划建设将缓解当地的學生就学问题。根据项目规划,项目的建设用地面积大约为34280m2要求绿化占比超过整体规划的35%。
1.2 项目内容
学校的的建筑规模按照小学36班进行配置,将整体规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北区的建筑内容主要是日常运动为主,将建设操场以及食堂。南区的建设以行政小学为主,将建设教学楼、行政楼、多功能厅以及综合楼等,具体的布置示意图如图2所示。
1.3 设计诉求
根据目前的实际需求,整体的设计需求满足以下几点:
(1)为了最大化利用土地空间资源,将整体规划突出活泼多样的理念,且要在布局和结构上突出新颖的特色。
(2)将教学区和活动区进行分区处理,保障教学区的安静和活动区的活力,特别是在家住机构上的设计,采用联通设计。
(3)在交通设计上进行人流和车流的分区域处理,主入口以人行通道为主,保障学生上下学的安全。
(4)学校的设计要留有未来扩展空间,满足不断需要扩容的需求。
2 总体规划布局分析
2.1 规划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
目前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学校规划的基本条件,因此绿化植被等都是校园规划的重点[5]。如图3所示,是项目周边环境分布,可知项目位于绿化所在地.因此,项目在进行绿化设计时,会充分考量周边环境,将项目规划设计和周边环境进行融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
(2)教学因素
校园是满足教学活动而构建的高效、有序和适宜的系统性规划工程。为了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为了增强单位面积的使用率,将校园进行分为教学区、运动区和生态区三大板块,采用分区模式对教学活动进行分类。
2.2 建筑布局
(1)集中式
集中式的建筑不就是将校园中各个功能板块进行集中整合,在对每个板块进行连廊处理。不难发现,这种设计布局会对各个功能板块之间的联系进行强化,同时还能起到节约土地资源,预留出可以扩容建设条件。但是,集中布局由于各板块之间的距离较短
无法达到光照和通风良好的目的,与此同时动态区域和静态区域之间的区分不大,可能会彼此影响,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2)分散式
分散式建筑布局要求各个功能区域独立分散布在各个位置,常见的形式为点形式或者院落形式。这种分散式建筑布局的优势很明显,能够将各个功能区进行分类处理,降低之间的干扰。
综上所述,结合设计需求中动态和静态互不干扰的要求,本项目的整体建筑规划采用分散式中的院落式布局进行规划。最终的布局规划如图4所示。这样布局,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运动区域占用土地面积最小。教学区位置最佳,功能分区可调节程度最大,
有利于打造良好的主入口及城市形象。
3 细节规划设计
根据设计的影响因素以及设计需求选定了院落式设计为本项目的整体规划方案。但是分散式规划会增加各功能区之间的交通距离,也会对整体的景观设计提出要求,因此本节着重对这些交通设计和景观设计进行分析。
3.1 交通系统设计
交通设计主要有三种形式,分别为方格形式、环形道路形式以及自由网状道路。方格式道路形式会对校园的布置进行分块,这种模式交通系统明确,但是缺乏开放性以及存在安全隐患;环形道路形式会对人行道路和机动车道路进行分开设计,这样教学区域的安静可以得到保障;自由式道路形式是根据设计进行随机的安排,没有形成规则的形状和格局,这种设计可以节约成本但是在整体的使用上存在的问题较多。
综合以上分析,本项目采用环形道路形式进行交通规划设计。由于院落式的整体规划将功能板块进行分区,因此,选用此种交通设计将会最大限度的配合整体规划方案。交通设计如图5所示。行人主要通过学校主入口进出,机动车辆通过次入口直接进入地下车库,人车分流。人形外部流线主要为外部环道,内部道路通过景观道路、连廊、走道等相互转换,不仅保证学习的正常展开,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3.2 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作为校园规划的重点,同时环境景观也会直接对师生的工学、学习产生正面的影响。良好的环境将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情操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景观设计主要包含自然和人工两方面。
(1)自然景观
为了响应生态校园理念的建设,自然景观在校园规划中占据重要的比重。自然景观的表现形式多样,同时还需要结合四季气候变化进行植物的种植。本项目中的自然景观设计如下图6所示。由图6可知,自然景观主要分布在道路绿化带,将各类绿植进行种植,为师生在行走过程中提供主要的绿化景观。
(2)人工景观
本设计中最突出的人工景观为雨水花园设计。雨水排水方面,将以地表径流和集中组织排水两种方式。硬质铺地中均以有组织排水为主,其他绿地、雨水公园中以地表径流和集中组织排水相结合。
水花园设计中分别采用“收水措施”、“蓄水措施”和“用水措施”,实现了以生态方式收纳雨水的管理理念,是对传统防水排涝系统的优化和加强,流程如图7所示。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可行性条件,尽可能遵循自然规律采用“海绵城市”概念和低影响开发技术来解决城市防水排涝问题。
4 结论
对于学校整体建筑规划设计的研究是为师生提供安全、健康学习生长环境的前提。本文通过对南京市浦口区实验小学的建筑规划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整体规划采用院落式分散设计,将动态区域和静态区域进行划分,形成建筑形体活泼灵动,建筑与景观空间形式丰富多样活泼的校园建筑风格。
(2)采用环形道路设计交通系统,考虑周边道路的噪声影响,将教学区布置于场地内噪声最小区域。设置主入口与次入口,均直接与城市道路相接,实现完全人车分流。次入口靠近城市道路,方便后勤运行和管理,对教学区无不利影响。
(3)分别进行自然景观设计和人工景观设计,提出雨水花园设计的理念,实现了以生态方式收纳雨水的管理理念,是对传统防水排涝系统的优化和加强。
参考文献
[1] 李荣俊.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0).
[2] 葛佳乐,郝秋实,马维娜.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教学空间设计手法探究[J].城市建筑,2015,(4):122-123.
[3] 梁海岫.协同发展观念下的广东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规划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
[4] 程亮.基于环境特性与时代交融理念的学校建筑设计研究[J].工程设 计,2019,16:168.
[5] 郑文迪.學校规划设计步骤要点探析[J].居舍:设计与案例,201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