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大海
摘 要: 森林资源作为我国的重要资源,其生态价值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尤其是在近些年,随着生态问题的不断曝光,关于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已是迫在眉睫。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工作内容,实现我国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对此,基于生态公益林管护存在的问题及措施探析,本文主要结合生态公益林管护中存在的问题;优化与完善生态公益林管护的具体措施,从多个角度出发,提出具体的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 生态公益林;问题与措施;管护方法
【中图分类号】S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33(2020)24-0027-01
引言:从我国目前生态公益林管护的实际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权属争议问题、商业性限制采伐、与林地的冲突、补偿机制不健全以及缺乏有效的监管等。相关部门要进一步落实好公益林管护工作的具体要求,结合问题成因,制定更为有效的改进措施。从而不断提高工作展开的效率和质量,促进我国生态公益林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本文针对问题,探讨生态公益林管护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1 生态公益林管护中存在的问题
1.1 权属争议问题
在部分地区生态公益林管护过程中,权属争议始终是关键的问题,特别是在效益补偿标准提高以后,存在的争议也更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林木破坏与拒绝领取补偿款等问题发生更频繁。其中,在国营林场与周边农村权属的争议也十分常见,如果不能够及时处理,就会砍伐有争议的林木,最终激化矛盾,对生态公益林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负面影响。
1.2 商业性限制采伐
对于生态公益林而言,受乱砍滥伐与偷伐等多种原因的影响,增加了荒山与荒地出现的几率。基于此,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严格限制生态公益林的商业性砍伐。在这种情况下,承包荒山造林的人数也会随之减少。而农户对这一问题持漠视态度,最终使得国家政策、荒山荒地以及商户、农户间的关系更加复杂,恶性循环问题突出。
1.3 与林地的冲突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态公益林规划与经济发展冲突加剧,最终导致规划的局限性与滞后性问题严重。其中,按照实际情况对生态公益林的道路红线规划相对较窄,但是,在构建开发区以后,在林地征用与占用的影响下,使得两者出现重叠现象,最终减少了生态公益林的面积。
1.4 补偿机制不健全
基于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体制,在公益林的管护与发展中都会涉及到经济补偿的问题。但是目前的补偿机制,大都是一刀切的补偿,没有针对市场经济的核心原理进行考量。如此一来,补偿的标准便会显得过于简约和粗放,无法更好地发挥出补偿机制的执行效果。同时,在此基础上,即便加大了针对生态林的补偿力度,也很难达到标准的要求,甚至还会影响农户在生态公益林管理中的积极性。
1.5 缺乏有效的监管
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尚处于一个不成熟的阶段,很难对焦具体的要求。那么在这样一个前提下,相关人员的安排无法根据法规进行一个合理的设置,从而加剧了森林资源被破坏的几率。同时,在一些护林工作人员当中,也存在着文化素质不高的问题,无法对生态公益林的管理工作产生充分的认知,也缺少一定的工作责任心。在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都对生态公益林的持续发展带来了限制。
2 优化与完善生态公益林管护的具体措施
2.1 分离管护责任
在生态公益林的管护中,首先便要对管护的责任进行分离,通过集体负责的方式来实现统一管护。其中,主要是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以此来对推动我国林业产权制度的改革,要保证林地的经营权切实归属与农户。通过這样一种方式,也能够减少经济收益的损失,并体现出森林管护中的防盗、防火要求。同时,在分离责任与统一管理的基础上,也能够针对传统家庭管护工作中的弊端进行弥补,为农户提供相应的紧急补偿,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矛盾。此外,随着制定的执行,农户的收入逐渐问题,也更有利于生态公益林事业的长久发展。
2.2 建立激励机制与民主监督体系
在生态公益林的管护中,始终要明确利益相关人员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将其作为重点的考虑因素。同时,也需要针对生态公益林的责任和权益做好共享,以此来调动成员的进行,更主动地对方案进行制定和实施,并完善方案制定和实施后续的评估。此外,为确保经营管理的科学、合理,也需要配备与之相关的民主性监督机制,对机会主义的行为进行规避,最大限度地减少森林资源的破坏行为。
2.3 完善补偿体系与利益分配体系
通常情况下认为,生态公益林具有十分丰富的功能,能够对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保护,并维护生态的基本平衡。同时,在生态林的功能发挥中,也会出现外部经济,对生产经营者的价值补偿产生影响。而这一影响往往也决定了经营者的积极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与发展。对此,在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工作中,仅仅是进行管理方面的补助是远远不够,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还需要政府部门加大财政投入,制定完善的财政投入机制,丰富补偿方式的种类,实现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全面筹集。
2.4 优化管护方法
从我国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水平实际情况来看,尚未能达到国际的平均水平。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严重影响了我国森林经营管理工作的展开。虽然目前已经实现了分类化的经营管理模式,但是生态公益林本身却并不具备符合自身条件的管护模式。因此,针对这一问题,也需要相关部门就不同的森林资源,做到对应性的管护方法,以此来实现管护资源配置的优化。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优化与完善生态公益林管护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与相关人员可通过分离管护责任、建立激励机制与民主监督体系、完善补偿体系与利益分配体系以及优化管护方法等一系列措施来达到目的。意在从多个角度出发,针对我国目前生态公益林管护的实际情况,分析问题成因,找寻解决方法,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案策略,从而不断提高工作展开的效率和质量,促进我国生态公益林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菊芳.生态公益林管护存在的问题及措施探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6(24):99-99.
[2] 肖芬.生态公益林管护存在的问题及措施探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9,607(14):207-207.
[3] 钟水兴.我国生态公益林管护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南方农业,2016(29):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