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军
摘 要: 高校加强文学经典阅读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文献分析和抽样调查的方法,对当代大学生的文学经典阅读状况及其原因进行考查,探讨解决目前高校文学经典阅读出的困境和问题的路径。结果表明,新媒体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崭新阅读习惯与文学经典的阅读要求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是造成目前大学生群体的文学经典关注率和阅读量不断下降的根本原因。基于此,高校的文学教育者应当根据学生阅读习惯的变化,在教育教学的内容、工具、方法和场景等方面做出及时、相应的调整,不断创新文学经典教育教学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高校文学阅读教育
中图分类号:I06;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356(2020)-03-0077-07
一、当前高校加强文学经典阅读教育的重要意义
美国当代著名的人文学者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曾经指出,经典的原义是指我们的教育机构所遴选的书,是接受教育者的必修书目[1]21。中国当代学者聂珍钊先生也指出: “文学经典与普通的文学作品的差别在于,前者是文学修养的必知之书和必读之书;后者则是文学修养的选择之书和非必读之书。”[2]因此,对于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的当代大学生而言,文学经典的阅读毫无疑问应当是他们的必修功课。不仅如此,在当前新时代我国社会、教育和文化领域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大背景下,高校加强大学生的文学经典阅读教育,还具有更高层面上的重要意义。
首先,在高校加强文学经典阅读教育,是推进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和整体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要求高校应该要把“育人”放在首位,摒弃过去过于功利和实用主义的培养目标,注重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整体素质的教育。而文学经典是传统文化精华和人文精神的载体,对于文学经典的阅读和学习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和综合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因此,通过各种有效的文学经典阅读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维持一定比例的文学经典的读者群体和经典作品的阅读量,是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得以实施、深化的基本条件。
其次,在高校加强文学经典阅读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思想源泉和精神支撑。文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审美体现,对于文学经典的阅读和学习是传统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大学生作为当代中国青年优秀代表和知识群体,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传统文化修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事业中,理应负有更加重要的责任。因此,在高校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学经典阅读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维持一定比例的文学名著的爱好者与文学经典的阅读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基本条件。
再次,在高校加强文学经典阅读教育,也是倡导、建设书香社会和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民阅读”高度重视。从2012年起, “全民阅读”连续四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是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文化战略。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提出要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通过全民阅读和终生学习来提高国民素质。在此背景下,在全国各大高校首先开展、加强大学生的文学经典阅读教育,营造出热爱阅读、热爱经典、热爱学习的良好阅读风气和学习氛围,建立起一个个“书香校园”,然后利用高校对周边地区的文化辐射作用,在无数个“书香校园”的基础上以点带面,引领、提升整个社会的学习氛围和阅读风气,从而推动全民阅读、书香社会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因此,通过加强高校文学经典的阅读教育和“书香校园”的建设,在全社会起到率先垂范、文化引领的积极作用,也是建设书香社会和学习型社会,提升全民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
二、当前高校文学经典阅读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
尽管文学经典的阅读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整体素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建设书香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文学经典在大学生群体中遭到冷落,却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许多大学生缺乏对文学经典的阅读兴趣,阅读的主动性、自觉性都严重不足。根据学者徐静2012年对江苏大学600名大学生阅读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学生的课外读物主要构成中,消遣娱乐类读物占比高达52.7%,而文学经典类读物却仅只占到25.1%[3]。而根据学者解婷2017年针对西安市部分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学生中,82.5%的学生会选择偶尔阅读文学经典,3%的学生选择从不阅读,而只有14.5%的学生会选择经常阅读文学经典[4]。这些数据都显示出文学经典阅读在当代大学生的阅读选择中日益边缘化、去主流化的趋势。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缺乏阅读经典的能力和耐力,想读却读不进去。文学经典本应常读常新,应当是那种“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卡尔维诺语),应该能给读者带来美好的阅读体验,但现在却成为许多大学生“死活读不下去的书”,像中国的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外国的《百年孤獨》 《追忆似水年华》等文学经典,都赫然出现在“死活读不下去的书”的排行榜前列[5]。在很多大学生看来,文学经典是老师要求读,媒体推荐读、专家帮忙(指导)读的神圣读物,据说是真善美等一切积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承载物,然而自己却很少能体会到其中的吸引力和美的魅力,因而只是那种无法亲近、无法进入,“敬而远之”的对象。
为什么在尊崇经典、崇尚传统文化,人文气息浓厚的大学校园,文学经典反而遭遇如此尴尬的阅读困局和危机?个中原因,让人颇费思量。学者丁桂香指出,当代大学生的文学经典阅读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呈现出功利化、娱乐化、浅阅读及阅读能力弱化的倾向[6]。学者孙雪梅则认为,造成文学经典在大学生群体中失宠的主要原因在于新媒体的流行所带来的阅读的多元化、大众化和娱乐化等趋势对文学经典造成了无情的解构和不断的冲击和排挤[7]。其他学者的调查实践也验证了这两位学者的观点。学者王利平2014年通过对南京15所高校5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不读经典的可能原因” (可多选)分别是 “喜欢看图像,看文字太累” (占受访学生的76.33%), “文学经典太深奥,看不懂” (占比44%), “社会太浮躁,大学生太肤浅”(占比38.67%), “文学经典过时了,不适合我们”(占比5.67%)[8]。上述学者的论断和调查都为我们揭示了文学经典在当代大学生的阅读中边缘化的两个主要原因:一是经典阅读的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当代大学生的阅读选择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当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无法达到阅读文学经典的内在要求。从外部环境来看,当前社会上实用主义和功利化阅读风气的流行,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和阅读选择,造成了对文学经典这类“无用”读物的阅读屏蔽以及对文学阅读时间的蚕食。当代著名学者钱理群曾指出: “现代社会越来越物质化、功利化,在这样一个实利主义、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的时代里,人的心灵越来越粗糙,丧失了对美的感悟能力,精神没有了,心灵的根失去了。而没有阅读经典名著的心灵,是粗糙且干枯的……。”[9]多次担任中国读书推广大使的白岩松也发出这样的感慨:“走到新华书店,全是一些有用的书,考试类的健康类的工具书啊。这个社会都在倡导有用,什么叫有用呢?跟钱、权、名利有关,就有用!”[10]大学生进入高校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和教辅图书中精选的文学经典是必读作品,是应试、升学必不可少的读物,这样多少能够确保他们拥有一定的文学经典阅读量,但是在大学阶段,文学经典的阅读多是一种软性的倡导,而不是硬性的规定。在我国普通高校,非文学专业的学生接触文学经典的课程往往只有《大学语文》 (在不少高校还没有开设)和其他的少数几门文学鉴赏类的公选课,除此之外几乎再没有文学阅读的相关课程。许多学生一旦摆脱了课程、学分等硬性要求的束缚,就失去了阅读文学经典的动力和主动性。因此,在实用主义教育模式和功利化阅读习惯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阅读对象的选择上,往往是实用性、工具性、应试性的读物占据明显的优势。
当然,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主要根据,外因总是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造成当前高校经典阅读困境的原因更多地是来自内部,来自于大学生读者的主观方面。具体来看,文学经典的接受对读者的阅读动机、阅读态度、阅读能力、阅读方式等内在素养要求较高,会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困难。然而,在新媒体时代①的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在阅读媒介、阅读内容、阅读动机、阅读方式、阅读习惯等方面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呈现出许多不同于传统阅读的崭新趋势和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的文学阅读载体正在从传统纸质书本向电脑、pad和智能手机等数字终端迅速转移。
2018年,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就“大学生阅读情况”这一问题对全国高校454名大学生展开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9成(89.21%)学生喜欢阅读,其中小说散文(64.76%)、文学艺术(57.71%)和动漫幽默(34.36%)是学生最喜欢阅读的类型;在阅读媒介的选择上,31.28%的学生通过手机免费阅读,27.31%的学生选择购买纸质书籍阅读,21.37%的学生去图书馆借阅,而9.03%的学生则购买电子书籍进行阅读[11]。从调查可见,当代大学生的文学阅读热情还是较为乐观的,而在阅读媒介的选择上则呈多元化趋势,表现在手机阅读、电脑阅读、传统纸质阅读并行不悖,其中手机已成为大学生最主要的阅读平台。这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阅读挑战的结果,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其次,当代大学生文学阅读媒介和平台的转移,相应地带来了阅读内容的变化。
当代大学生阅读内容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阅读的重心下移,即从高雅的传统文学经典转向近年异常火爆的通俗网络文学作品,尤其对网络小说更是青睐有加。根据艾瑞咨询的《2016年中国网络文学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在网络文学读者群中,大学生读者所占比例最高,具有大专和本科学历的读者分别占27.6%和49.1% [12],共占据了读者中的四分之三强。而通过手机来阅读网络文学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读者比例更高,在2018年上半年达到了六成以上[13]。许多大学生对网络文学尤其是网络小说非常喜爱,不少人甚至存在一定的阅读依赖现象。根据学者廖思琴2016年对四川省5所高校2100名大学生的抽樣调查显示,4.94%的大学生对网络文学“非常依赖”,32.84%的大学生对网络文学有依赖感,会长期阅读[14]。这清晰地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在文学阅读内容方面发生的显著变化,即从经典名著转向网络文学,从传统走向时尚,从高雅走向通俗。
再次,文学阅读媒介和平台的转移以及阅读内容的变化,也引起了阅读动机、目的和阅读方式的变化。
同样根据学者廖思琴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阅读网络文学的最主要动机是“休闲娱乐”和“利用碎片时间”,占比达半数以上,显示出文学阅读的娱乐化和碎片化倾向[14]。娱乐大众本是文学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文学阅读的应有之义,但是问题在于当前大学生的网络文学阅读多以娱乐为唯一目的,往往只关注作品的故事性、可读性,追求情节的猎奇和精神的放松,不追求阅读的内涵和深度,放弃了文学阅读过程中追求灵魂的净化、精神的探索和对社会人生的思考等深层次目的,使得文学阅读逐渐沦为浅尝辄止的“快餐行为”。同时,以上调查还显示,67.65%的被调查学生单次文学阅读的时长在1小时以下,而且主要利用“睡觉前” “等待时” “乘坐交通工具时” “课间休息时”等碎片时间进行文学阅读,具有明显的碎片化特征[14]。这种断断续续、不完整、不系统的阅读节奏,使得读者很难进入阅读经典所要求的心境和状态中,不能沉浸其中,无暇对作品的内涵进行细细品味和深度思考,从而流于浅层次、快餐化、 “浏览式”的阅读。
最后,随着当前文学的产业化趋势和媒体融合程度的加深,当代大学生接触、接受文学经典的媒介渠道也出现了多媒体化和视听化的趋势。
当前许多有声书网站和APP将文学经典通过有声小说、广播评书等有声阅读方式的改造,经由手机、收音机等终端抵达大学生的阅读视野。这种有声文学可以让他们充分利用日常休闲时间,等车坐车、学习间隙、睡觉前等碎片化时间“阅读”文学经典,既不费时也不费眼,既满足了当代大学生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中的读书需求,同时又通过声音的魅力,用绘声绘色的形式将文学经典的魅力以另一种的方式表现出来,带来了文学阅读的新体验,让相当比例的大学生从“看”文学转而为“听”文学,改变了长期养成的文字阅读的传统习惯。近年来文学经典的视觉化改编尤其是影视改编潮流对当代大学生的文学经典的接受、阅读产生了更为深刻的影响。根据学者张学军2013年对全国18所院校大学生文学阅读状况的调查显示,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古典文学作品,视觉化的接受次数大多高于原著的阅读次数,观看过文学经典改编的影视剧、戏曲、连环画的人数都大大高于读过原著的人数,其中由四大名著改编的影视剧的受众更是远超纸本原著的读者[15]。对于在 “视觉文化”环境中长大的大学生而言,通过读图和观看影视剧来“阅读”文学经典,相比传统的通过文字阅读来接受经典,显然更加适应、轻松、有趣。可以说,利用视觉产品尤其是影视剧来“阅读”文学经典,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接触、了解经典的重要方式之一。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当前高校文学经典阅读遭遇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新媒体环境下形成的大学生的崭新阅读习惯与文学经典的读者素养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甚至是直接的冲突。文学经典通常需要读者采取一种纸本书籍的文字阅读、沉浸式的深度性阅读、系统化的整体性阅读以及求索式的研究性阅读,而当代大学生大多已经习惯于在线的数字阅读、视听化和图像化的“阅读”、 碎片化和快餐化的浅层次阅读、消遣性和娱乐化的阅读等方式。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和冲突,已成为当前高校文学阅读教育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当前高校文学经典阅读教育的路径创新
(一)教育教学内容
尝试把部分通俗文学和网络文学的优秀作品纳入“经典”行列,在此基础上建立更加完整、与时俱进的文学经典阅读的课程和书目体系,以满足大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阅读需求。
第一,高校的文学经典阅读的课程和书目体系应当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当前通俗文学、网络文学快速兴起,大学生阅读日益通俗化、娱乐化的大背景下,文学经典阅读的课程教学内容和阅读书目中应适当加入通俗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内容。文学经典的范围从来就是变动不安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文学经典。正如当代学者王宁所言,“文学经典的概念及其内容构成始终就处于这样一种动态之中:昨天的经典也许由于批评风尚的嬗变而在今天完全有可能失去昔日的光辉,而今天的经典也许正是由于新的批评理论的发现而跻身于经典的行列。”[16]在大众文化、网络文化兴起的时代,部分优秀的通俗文学和网络文学作品进入文学经典行列,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尽管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经典的评价标准并不完全相同,但二者对于作品的文学性、创新性、可读性等特质的强调和追求则是一致的。因此,在文学经典阅读的课程体系中适当加入一些优秀的通俗文学、网络文学“经典”作品的分析、鉴赏课程,一方面可以在保证文学阅读质量的同时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和魅力,激发其对文学阅读、文学欣赏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优秀通俗文学、网络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让学生了解这类作品与传统文学经典在题材、主题和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相通之处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和传承关系,因势利导,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从时尚、易读的通俗作品逐渐过渡到对具有一定阅读难度和挑战性(同时也更具审美价值)的传统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
第二,在适当吸纳优秀的通俗文学和网络文学作品进入“经典”的基础上,高校应当建立起更加丰富、全面、完整的文学经典阅读的课程和书目体系。从历时性角度看,这个体系应当涵盖文学史上的中外古代、现代、当代经典的阅读、鉴赏课程;在共时性角度看,这个体系应当包括诗词、散文、戏剧和小说等各类体裁的文学经典的阅读、鉴赏课程。高校应当在文学阅读教学的师资方面充实力量,尽量保证囊括各个时代、各种体裁的文学经典阅读、鉴赏课程都能够开设起来,最好拥有一定数量的教学名师和资深研究学者或专家,以保障课程的质量和专业性。在课程和书目的具体设置方面,应当遴选出最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特质的文学经典,将这类经典的阅读鉴赏课程设立为必修课或必读书目,进行重点考核,以保证学生拥有一定的文学经典阅读量,强化大学生的经典阅读行为。同时,开设内容丰富的文学经典阅读、鉴赏方面的选修课和选读书目,以保证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和书籍;另一方面,这类课程和书目在专业性的等级、难易的层次方面应当拉开差距,以保证初入门的文学爱好者和较为资深的文学读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和书籍。同时,课堂教学内容应当选择能够代表每个时代最经典的作家、作品中最精彩的部分和片段,或者以学生感兴趣的某些专题、主题、论题的方式来选择作品进行讲授,而不宜做大而全的文学史通识教学。这样既有利于把文学经典中最精彩、最吸引人的部分充分展示出来,让学生深刻体会经典的魅力,同时也避免了教学中的长篇大论可能引起的大学生的文学阅读“疲劳症”。
(二)教育教学工具和手段
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手段尤其是运用文字-视听媒体融合的方式来进行文學经典阅读的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新媒体时代随着图像文化和视听文化的盛行,造成了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的文字阅读和语言欣赏能力一定程度地下降。他们往往习惯于通过电影、电视剧、动漫、连环画、游戏、有声书和广播(评书)等视听改编形式来“阅读”、接受文学经典。相应地,教师应当利用互联网平台上丰富的经由经典改编的图像和视听资源,通过多媒体形式综合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以提高文学经典的吸引力和魅力。例如,利用电视图像、音乐、声音、文字结合的电视散文节目来指导学生解读、欣赏经典散文的意境之美;利用经典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广播评书或有声书来让学生轻松了解经典小说作品发生的背景环境、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线索;利用各媒体平台上的经典诗词散文的有声朗诵音频,来体会古典诗词独特的音韵之美②;利用经典诗词改编的现代流行歌曲③,来体会经典诗词的音韵、想象与意境之美;利用经典诗词改编的动画作品来了解古典诗词场景、意境、故事、服饰等的魅力;利用经典小说改编的游戏来了解小说主人公的性格、能力本领和作品中的人物关系等等。通过这些形式,首先克服经典带来的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尤其是古代经典),激发学生主动接近、了解文学经典的热情和兴趣,将学生引入文学经典的大门;进一步,教师要把改编的视听文本的欣赏与经典原著的解读、分析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将二者比较、对照,分析视听改编所带来的与原著在审美效果、意义表达上不同效果,尤其着重分析视听文本相对于文字作品的不足,以凸显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如想象性、朦胧性、情感性、音乐性等),引导学生对原著产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三)教育方式方法
应当更多采用体验式、互动式、参与式等带有游戏、分享性质的方法,结合新媒体平台的游戏、互动、分享功能,激发学生的文学阅读兴趣并逐步引导其进入对经典的主动、深度的阅读。
1. 游戏体验式教学方法
文学阅读是读者的个性化、自由的体验行为,因此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很多学生之所以感受不到文学经典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无法真正进入作品获得独特的、属于自己的阅读体验。尽管在课堂上教师将经典作品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学生却无法通过自己主动、自由的阅读获得心灵的共鸣和情感的认同。朱光潜曾经指出, “本来文学欣赏,贵能设身处地去体会。”[17]考虑到大学生通过文字阅读直接欣赏、品读文学经典的难度较大,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接触一些由文学名著(如《三国演义》 《西游记》 《水浒传》等)改编的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让学生玩家变身为自己喜欢的名著中的人物角色,或运筹帷幄,或过关斩将,或征战四方,或降妖除魔,在投入到作品营建的虚构世界之中的同时深入到角色的心理世界,真实体会到角色所经历的人生体验及其内心情感,并与其“乐则同喜,哀则同忧”。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获得对作品人物角色的性格理解和情感认同,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文学原著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采用“角色代入法”深入原著,把自己想象成作品中的某一角色(一般是主角),调动与角色相关的所有知识储备、生活阅历和审美经验,主动投入到文字作品营构的想象世界中去,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 “深深地沉溺于媒介人物中,感到自己与媒介人物情感与共,声气相通,丧失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18],从而真切、深刻地体验到作品角色所经历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情感。通过引入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实验,让学生经由角色代入的方式,充分投入到文学经典的世界中,从而完成了对作品沉浸式、体验性的深度阅读,同时通过把这种深刻的阅读体验与人生、社会相联系,充分领会文学经典在认识社会、指导人生和帮助个人成长方面的无可比拟的价值。
2. 线上线下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方法,是指通过营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自由、平等的交流探讨过程中促成不同观点的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探索性,以达成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在文学经典阅读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尝试把主题式、话题式的教学内容设计与互动式教学法结合起来。教师首先设计某个主题或论题(可以选择文学经典中经常出现的母题,类型化角色等作为主题)作为课堂讨论的中心话题,在讨论之前让学生做好阅读原著、查阅资料等准备工作;接着在课堂上营造出平等、活跃的互动、交流气氛,鼓励学生自由地就所讨论的话题来发言、交流;然后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分类,让持不同类型观点的学生进行辩论,在不同观点的碰撞和冲突中寻求一种开放性的答案;最后,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同时提出学生没有关注到的问题以供学生进一步思考和阅读。课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在线课堂”等线上平台为学生提供进一步的关于课堂论题的交流、讨论和答疑的空间,鼓励对论题感兴趣的学生进一步通过深度的阅读和积极的思考来寻求论题的答案。通过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阅读文学经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他们对经典进行深入地文本细读,诱导他们对经典中重要问题的自主、自由思考,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经典阅读的精深度和专注度,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3. 实践性的参与式教学方法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师生合作或协作的教学方法,能够建立民主、平等、活跃的教学氛围和课堂环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参与学习和发展自己的机会,非常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思想行为的特点。对于文学经典的阅读教学来说,教师可以在课上或课下灵活设计、组织各种规模不一、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比赛、创作、演出等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适合自己参与的活动。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带有益智性、娱乐性的关于经典名诗、名句、名文的比赛或游戏(类似于CCTV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让学生在参与游戏中挑战自己的文学知识和素养,激发他们进一步阅读经典的兴趣;可以组织诵读经典诗词、散文和小说经典段落等小型比赛,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文学的音韵、意境之美;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经典短剧或话剧片段的排演,或组织学生扮演名著中的角色来表演、展示经典情节,让学生体验经典作品中人物角色的复杂情感经历、跌宕起伏的情节冲突和美妙的文学语言(对白);可以组织比赛来鼓励学生创作文、图、影像、动画相结合的关于文学经典的品读、鉴赏的多媒体课件或作品,或摹仿电视散文节目来制作经典散文、经典诗词鉴赏的短视频、动漫作品,让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完成对经典的个性化解读和深度品鉴;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文学经典的戏仿、改写的游戲式写作活动,让他们在娱乐、游戏中进一步深入了解经典。上述活动,通过让学生参与、游戏、娱乐的形式对文学经典进行二度创作和改编演绎(诵读、表演、改编创作等)的方式,倒逼他们去熟读、细读、深读经典,既能激发出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和潜能,又可以促进他们更加专注、深入地沉浸到经典中去,充分体会经典的深层魅力。
(四)教育主体和教育场景
应当充分利用高校的线上线下阅读平台和资源,在课堂教学之外开拓文学经典阅读的第二课堂,追求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和教育场景的多元化、生活化。
第一,高校的文学经典阅读教育不应局限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而应当充分发挥高校的相关部门和组织如图书馆、宣传部、团委、学生文艺社团等参与其中。
首先,高校的图书馆在文学经典的阅读教育和推广方面,可以发挥积极的功能。比如为学生提供音频、视频资源;推荐经典阅读书目;举办文学经典的讲座或论坛等。其次,高校宣传部门也可以在经典阅读教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比如通过校内刊物刊出书籍推介、书评和阅读心得类文章,通过高校广播台定期制作、播出介绍文学经典的读书节目和经典的有声书音频,通过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文学经典的品读、鉴赏文章等等。再次,团委和学生文艺社团也是高校开展经典阅读教育的重要力量。它们可以组织、举办与经典阅读相关的各种学生赛事和活动,吸引大量学生的积极参与。
第二,与教育主体的多元化相应,文学经典阅读的教育场景、教育空间也应当突破教室和校园的局限,在课堂教学之外开拓经典阅读教育的“第二课堂”。
一方面,高校应当鼓励大学生走出课堂和学校,将文学阅读与实际生活空间相结合,在任何一个空间,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进行因地制宜的文学阅读和书友交流,以提升自我的阅读素养和人文素质。像高校内外的图书馆、阅览室、书店、读书沙龙,都可以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地文学阅读和接触经典的场景。另一方面,随着新媒体的普及,高校还应当充分利用或开设各种在线、虚拟的读书空间和平台,对学生进行文学经典阅读教育。
四、结语
意大利当代著名作家卡尔维诺曾说过, “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19]然而,这些书中“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却并不是每一位读者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在各种新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读者得到这些“东西”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即使对于文化素质和阅读素养较高的大学生读者群体也是如此。对于高校教育者而言,文学经典阅读教育就是要把经典要向读者说出的一切积极、美好的东西,尽可能多地传授、传播给最大数量的大学生读者。当前社会上的实用主义和功利化的阅读风气和氛围可能暂时没法改变,然而,我们可以从解决经典阅读的主观方面问题着手,根据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崭新(文学)阅读习惯和阅读模式,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手段和工具,对文学经典阅读教育教学的内容、工具、方法和场景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来不断创新经典阅读教育的路径和模式。这种调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当前阅读现状的一种适应和妥协,但却并不是对世俗阅读风气的俯就和迎合,也不会造成文学经典的降格或堕落。因为它在尊重和适应当前大学生阅读习惯、阅读模式的同时,更强调对他们的阅读方式、阅读行为的引导和提升。
注释:
① 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时代而言的概念,是继传统媒体时代之后发展起来的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成为主流传播媒介的时代。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于阅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纸质媒体的衰落,阅读内容(信息)的数字化、海量化和多元化,读者阅读方式的移动化、碎片化、娱乐化、快餐化等趋势。
② 中国诗词散文本来就特别讲究吟诵,有所谓“三分诗歌七分读”、“三分文章七分读”之说。
③ 比如像由戴望舒的《雨巷》改编的同名歌曲、由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改编的歌曲《但愿人长久》、由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编的歌曲《烟花三月》、由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改编的同名歌曲等。
[参考文献]
[1] 哈罗德·布鲁姆 .西方正典[M]. 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2] 聂珍钊. 文学经典的阅读、阐释和价值发现[J]. 文艺研究,2013(5):34-42.
[3] 徐静. 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的边缘化问题及其对策[J]. 高校图书馆工作,2013,33(4): 71-74.
[4] 解婷. 大学生阅读传统文学经典现状探究: 以陕西三所民办院校为例[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8): 66-67.
[5] 周宪. 从“沉浸式”到“浏览式”阅读的转向[J]. 中国社会科学,2016(11): 143-163,208.
[6] 丁桂香.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4(12): 150-152.
[7] 孙雪梅. 新媒体环境下文学经典阅读的选择与背离[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2): 78-84.
[8] 王利平. 当前大学生文学经典观念与阅读状况研究:以2014年南京15所高校调查为例[J]. 名作欣赏(文学研究(下旬)),2015(8): 142-144.
[9] 赵先峰. 论经典文学阅读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J]. 出版广角,2015(13): 104-105.
[10] 白岩松. 读“无用”之书 做“无用”之事[EB/OL]. 安青网,2019-03-08.http://www.ahyouth.com/news/20120420/407302.shtml.
[11] 大学生阅读调查:一份出乎意料的数据报告[EB/OL].搜狐网,2018-08-08.http://www.sohu.com/a/245873108_100207832.
[12] 2016年中國网络文学行业研究报告[EB/OL]. 艾瑞网,2016-03-04.[2016-09-19]. http://report.iresearch.cn/report/201603/2540.shtml.
[13] 2018上半年度中国移动阅读市场研究报告[EB/OL].比达网,2018-08-14. http://www.bigdata-research.cn/content/201808/736.html.
[14] 廖思琴,周宇. 高校大学生网络文学阅读行为调查分析与阅读引导[J]. 数字图书馆论坛,2017(2):67-72.
[15] 张学军. “次文学”“戏说”与文学阅读: 当前大学生对文学经典的接受状况调查[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5(4): 1-8.
[16] 王宁. 文学研究疆界的扩展和经典的重构[J]. 外国文学,2007(6): 69-78,125.
[17] 朱光潜. 谈美[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9.
[18] 丹尼斯·麥奎尔. 受众分析[M]. 刘燕南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09.
[19] 伊塔洛·卡尔维诺. 为什么读经典[M]. 黄灿然,李桂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4.
Path Innovation of Literary Classic Reading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Media Era
CHENG Jun
(School of Literature,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Anhui 233030, China)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reading education of literary classic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not only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humanistic qualit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to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the whole nation. On the strength of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sampling survey, this paper has examin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underlying cause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reading literary classics, and explored the ways to solving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reading education of literary classic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aper has ascertained that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reading habits in the New Media Era and the reading requirements of literary classics reduces the attention rate and reading quantities of literary classic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herefore, literature educat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make adjustments in regard to the contents, tools, methods and educational situation and innovate the ways and methodologies
Key words: New Media Era; classics reading of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literature reading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