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油画在西方文化精神中具有重要意义,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的文化精神和审美要求下形成具有中国本土风格的样式。意象思维方式和油画语言相辅相成,将自身的主观情感在画作中完美表达从而使其展现意境。
关键词:意象油画;意境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高级形态。意境美有人说是一种朦胧美,它最初是作为文学理论概念出现的,随着绘画的发展,才作为理念出现在中国古代的绘画理论之中。空灵是中国传统艺术境界的追求,是意境美表现中所要追求的很高目标。老子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大体之意为房子之所以有用是因为所提供的的空間能让人住在里面。艺术品也是如此。艺术品对人最重要的就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如果一件艺术品不能让人产生联想,则实为失败之作。所谓空灵便是艺术表现中的空白,正所谓“无画处皆成妙境”
意象油画是近年来一个新兴的词语,即用油画的材料,随意描绘我们心中对人物、色彩、风景以及情感深处的某一种感动。它颠覆了传统的油画流程,也更接近艺术的本体。意象油画的发生与演变是世界艺术史基因的一次突变。它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精神通过油画这一艺术表现语言,创造再现的表现。它不单是主观的精神感受,同时包含了对物象的表现。意象油画鲜明的地表达了意象和油画东西交融的特点,是中华民族透析自然意象的思维方式和叙述经验投射转换到油画语言的审美结构中而形成的国际文化身份。在创作观念上,追求“身與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的审美品格。在创作过程中,提炼对审美客体的直觉感悟,达到“以意构境、以意造型、以意生色”天人合一的状态。
油画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成长较慢,发展较平稳,在画家创作意境美感绘画风格时主要考虑的问题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意象美学价值的刻画,我国也将绘画的主题向着民族文化意境美的角度发展,利用绘画表达了民族文化和民族美感,加强了民族美学价值的表现,让民族文化与民族美学价值在具体与抽象两者之间形成了发展优势,协调了民族文化意境美学价值的发展,中国美学价值一直以朦胧美为主从某种意义上说,意境传达是绘画的“必修课”,也是意象油画的“规定动作”。我在学习与实践中有这样的体悟:无论在思想提炼、题材选择还是形式结构上,意象油画应该是诗情画意的传达,要追求和创构诗意境界,留下“画中有诗”的余音。在“完整构思”和“充分调动”中要做到画面构图含蓄隽永,极力规避僵化刻板一览无余的痕迹。如何把最佳意境传达出来,我认为在技法手段方面应该善于运用虚实结合、藏露结合,尤其要大胆运用“计白当黑”的表现手法,于不着笔墨处让人感悟山川物象的存在及灵气空间的博大深远。让人产生“好在似与不似之间”、“象处之象,景外有景”的联想。意象油画最难传达的是意境。吴冠中在谈自己的写生作品如何传达意境时说:“我很少背着画箱出去见什么景就画。我总是先观察,跑遍山前山后,村南村北——然后在脑子里综合、组织形象,挖掘意境”。在怎样表现自然时他还提供更令人受到启发的经验:“分析对象的形式特色,突出其形式中的抽象和特点——使观众惊喜美之显露”。
作者简介:杜奕莹,1997,女,河南省辉县市,研究生,河南师范大学,油画。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