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少年运动员赛前心理疲劳的成因及对策

2020-10-20 00:50何得梅
锦绣·中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员

何得梅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青少年运动员赛前心理疲劳的表現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包括丰富业余活动、赛前自我调节、掌握动作训练法、保持良好心态以及培养坚强品质等方面,调节青少年运动员赛前的紧张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进入赛场,达到预期的水平,为体育行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员;赛前心理疲劳;提升信心

引言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曾经提出这一理论:个体在特定环境中能否完成某一项任务直至达到自己预期目标,他认为,个体期望的越高,就会付出最大努力去完成。对于运动员而言,除了自身经验与实力,比赛前任何事件都有可能影响运动员的情绪,产生心理疲劳,因此,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运动员赛前心理疲劳的问题。

1 心理疲劳的概述

在国际上最早提出心理疲劳这一词汇其实是源自服务领域,传统心理疲劳主要是用来评价服务人员的态度和积极性,随着时代发展,这一词汇逐渐走出服务行业,开始被应用在体育竞技中,这一理念主要指运动选手在赛前会出现焦虑和烦躁等心理变化的情绪,这种消极情绪会使得选手比赛的状态不尽如人意,比赛的成绩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1]。

2 青少年远动员赛前产生心理疲劳的原因

以青少年摔跤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引起心理疲劳的原因,总共发送130份,收到的有效份数为126份,其中运动员90份,教练员10份,裁判员26份。再通过Excel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内因与外因,分为5个等级,对每一项依据不同程度按照0-4分进行打分,得分,分数越高说明此项因素产生心理疲劳的程度越大。通过调查数据发现75.76%的调查对象认为自身水平是影响参赛的最重要原因,总分高达486;56.67%的调查对象认为缺乏自信对参赛有重要的影响,总分为435;37.76%的调查对象认为好胜心强对参赛有一般的影响,总分为416;25.56%的调查对象认为参赛经验对参赛有影响,总分为403。

2.1自身水平

在赛场上,影响成绩最主要的因素还是自身的实力水平,运动员了解自身的水平,同时对竞争对手的水平也有所了解,技术水平较低的运动员就会心生忐忑,产生心理疲劳,如果无法及时调整心态,就难以发挥正常的水平。

2.2信心不足

运动员个性不同,由于自身的性格特点有差异,因此,部分运动员容易在赛场上出现心理疲劳,影响到比赛结果。如果运动员参与的项目与自身性格特点不相符合时,注意力也不够集中,就容易产生心理疲劳,部分运动员担心赛场对手的实力,情绪不稳定,信心不足也容易引起心理疲劳,无法展现真实水平。赛场上谁能够控制好情绪,谁就是最终的赢家。例如:比赛之前,运动员往往过于紧张,出现失眠,全身乏力,判断力下降、动作不协调等问题,严重影响到真实水平的发挥。

2.3好胜心强

对于运动员来说,对排名很敏感,名次高是运动员的共同心愿,但可能还会有其他不同的动机,在不同的动机下,比赛的结果也有所不同,运动员具有强烈的好胜心,驱动他们拼搏。部分运动员以此为动力,部分运动员为了体验,给自己定下了过高的目标,激发了赛前自信心。由于较高的兴奋,虽然表面看起来信心十足,实际上却未能够了解对方全面的战术。

2.4缺乏经验

如果一名运动员有丰富的赛场经验,那么他就会自然地走进赛场,无形之中给对手较大的压力,如果缺少经验,就显得逊色,成绩如果不理想,自尊心就会受到打击,直接影响到心理状态。

3 解决青少年远动员赛前心理疲劳的建议

3.1适当丰富业余活动

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比赛成绩以及实际发挥有着密切的关系,总之,体育竞技不仅仅就只是技术与体力的比较,也同样关注选手的心理状态,运动选手在赛前应当尽量保持稳定良好的心态,这是比赛的基本条件。青少年运动员年龄较小,心态还没有完全成熟,在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中,有效缓解心理疲劳的问题,是当今世界应当亟需考虑的。

运动员在日常训练时,教练需要帮助提升心理机能,增强心理健康。组织青少年参加业余活动,在训练之余投入到大自然中,实现缓解压力和陶冶情操的目的;在平时训练中,添加游戏训练法,使得运动员在训练期间通过游戏提升自己的水平;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定期心理辅导,并且配备专业心理辅导老师,当选手出现心理问题时,可以及时与教师沟通;教师观察选手日常的表现,发现存在心理问题,及时进行治疗;在日常训练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运动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青少年运动员形成顽强拼搏的意志。

3.2赛场上自我调节

在比赛前做好准备,赛前进行多场的训练与模拟的比赛,在进入赛场后,有效减轻心理疲劳和赛前焦虑,使得更加快速的进入比赛角色,激发自身潜力和活力。找出自身焦虑的原因和源头,估算对手的实力,考虑在自己控制范围内的有利因素,深入发掘自己潜能,学会激励与暗示,增加自己信心,注意团队之间的配合,彼此之间相互鼓励,强化自己对比赛的认识,保持良好心态走进赛场[2]。

在摔跤的比赛中,更加应当调节内心的平静,也要注意调节比赛现场气氛,如果在客场遇到喝倒彩的情况,应当理解对方观众情绪,熟悉适应环境,调节自己的心理,克服焦躁不安的情绪,将不良情绪降低,为比赛的胜利奠定良好的基础。

3.3掌握动作训练法

体育竞技有激烈性,同时也具有残酷性,运动员赛前产生的心理疲惫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参赛者的技术水平和经验不足。教练应当培养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才能够在面对激烈的赛场中保持稳定的情绪,达到比赛的预期效果。整体来说,运动员放松心态的方法有很多。青少年运动员可以通过长期的肌肉放松或者闭目养神训练,通过这种方法调节呼吸和凝神聚气,肌肉放松和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运动员兴奋度提高,紧张感就会减少,充分激发潜在能力。通过教练的指导,帮助运动员实现动作放松,缓解心理紧张情绪,保持更好的心理状态,增强肌肉的力量,因此,教练应当科学引导运动员进行反复训练,提升竞技水平,积累更多比赛经验,提升整体实力,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4保持良好心態

在正式比赛前,运动员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尤其运动员争胜心强,更加过于自信,低估对手实力,影响最终比赛结果。为了更好解决不良情绪,可以通过采用转移心理情绪的方法进行缓解,教练引导学生不但应考虑自身实力,还应充分考虑到对手在场上的变化,消除运动员盲目自信的心理,在比赛中随机应变保持良好的心态。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练员,应当科学设计教学方案,因材施教,依据个人特点,坚持“以人为本”,了解不同运动员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心理变化,帮助他们形成稳定的情绪,在这个基础上说服引导他们,提升自我控制能力,缓解赛前心理疲劳的情绪。事实上,良好的心理暗示对调节运动员的心理有着很大的作用,运动员自我暗示,调节自身情绪,以平静心态面对比赛,增强自信心,有助于减轻赛前恐慌,避免比赛失利后出现不良情绪。

3.5培养坚强品质

由于运动员信心不足,因此会出现畏怯的心理,在赛前也会产生急躁的心态,针对这种心理疲劳,教练可以在训练中培养意志力。通常情况下,体育竞技是一种精神,展现的是赛场上运动选手坚强拼搏的意志,为了最终的胜利奋勇向前。帮助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心态,教练要注意心理疲劳对比赛结果的影响,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心理疲劳,培养坚强的品质,建立起充足的信心[3]。

例如在摔跤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教练应当创设教学情境,不能仅仅选择双方实力水平相差不多的运动员为对手,有时选择实力差距较大运动员作为对手反而更加有利于培养运动员的意志力和专业技术,锻炼运动员吃苦的精神,培养运动员养成奋勇拼搏的品质。在二次训练中,教练员可以采用分组教学,让摔跤运动变成集体项目,引导运动员掌握轮滑的关键技术,放松心态,树立起信心,培养克服困难的品质,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提升锻炼价值。

结论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充分发挥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是现在必然的趋势,新时代培养优秀的青少年运动员,不仅仅要注重技术与经验,也应当注重培养心理素质,最大程度的消除赛前心理疲劳,以积极心态应对比赛,发挥出自己真实水平,提升整体实力,取得更好的成绩,体现我国运动员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苗峰.青少年体育舞蹈选手运动疲劳对赛前焦虑影响的研究[J].湖北农机化,2020(03):186-191.

[2]马栋.自我效能下篮球运动员应对赛前焦虑与心理疲倦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12):44-45.

[3]张斌峰.简论轮滑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消除策略[J].运动,2018(15):44-45.

猜你喜欢
青少年运动员
河北省青少年运动员计算机教学现状研究
浅谈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篮球意识的培养
我国青少年运动员培养制度的解构与建构路径
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途中跑训练手段方法
青少年运动员语文学习态度的探究
对于青少年体操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分析研究
运动员语文课外阅读量匮乏的原因与对策
有氧训练对提高青少年游泳运动员速度的作用
青少年运动员篮球战术意识的培养策略浅探
浅谈西班牙网球运动员选材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