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 在加速

2020-10-20 05:41本刊编辑部
风流一代·TOP青商 2020年10期
关键词:长三角协同区域

本刊编辑部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长三角科技创新和产业协同被寄予更高的期望。

长三角区域是我国经济发展活跃、开放程度高、创新能力强的区域之一。2019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合计23.7万亿元,约占全国的23.9%,同比增长6.4%,高于全国增速0.3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尽管面临多重外部挑战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长三角地区经济规模占全国比重上升,物价水平、就业状况、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投资、进出口及利用外资等系列指标表现均优于全国。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长三角科技创新和产业协同被寄予更高的期望。

协同创新在加快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科技创新能力也是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要成为一个有国际竞争力的地区,从完善产业链、做自主创新体系再到开拓新的市场,都离不开科技创新。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实施一年多来,长三角科创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快速提升。长三角地区总体R&D(科研与开发)投入强度同比增长3.6%,2018年长三角每万人拥有R&D人员60.06人/年,长三角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达58家,占全国的45%(截至今年7月16日)。

《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基本建立。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形成,成为全国重要创新策源地。优势产业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形成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长三角,聚集了全国约四分之一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这一年多来区域协同创新进展明显。

由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联合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和安徽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共同发布的《2020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报告显示,长三角协同创新总指数从2011年的100.00分(基期)提高至2019年的204.16分,总体指数得分已经翻番,同比增长11.17%。长三角地区总体R&D投入强度为2.81%,同比增长3.6%,高于全国2.14%。

《2020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报告显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水平稳步提升,发展势头良好。从5项一级指标变化情况来看,资源共享指标增幅最大,从2011年的100.00分上升至2019年的219.41分,年均增速达到10.32%。创新合作指标增长水平仅次于资源共享。

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创新合作水平从2011年的100.00分上升至2019年的217.51分,年均增速达到10.20%。成果共用指标发展后劲充足,2019年成果共用为214.83分,相比2015年年均增速达到18.10%,发展潜力较大。产业联动指标发展相对缓慢,2019年产业联动为180.18分,相比2011年年均增速7.64%。环境支撑指标稳步增长,2019年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的环境支撑为188.90分,相比2011年年均增速达到8.27%。

资源要素加速集聚

近年來,长三角区域各地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信息、人才等资源要素正加速集聚。《2020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报告显示,2018年长三角总体研发(R&D)投入强度为2.81%,从区域上看,差异显著,其中,上海R&D投入强度为4.16%,江苏、浙江和安徽分别为2.70%、2.57%、2.16%。

三省一市政府创新驱动发展的引导作用突出,2018年长三角地区财政科技拨款占政府支出的比重为4.57%,高于全国占比2.77%。长三角区域研发人员集聚效应不断加强,区域整体呈现出由上海、杭州、苏州、南京、合肥等核心城市构成的多极化人才集聚中心。从大型仪器共享情况来看,截至2018年12月,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已集聚区域内大型科学仪器31169台/套,仪器总价值达到362.3亿元,大型仪器共享率90.3%。区域内大型仪器共享为三省一市高质量科研协作提供了高能级服务。

作为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始源地,长三角区域在重点领域的协同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里,集成电路和软件信息服务产业规模分别约占全国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创新共同体和产业集群。

以集成电路为例,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集成电路经过多年部署,我国目前主要有四个产业集聚区,分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以深圳为中心的泛珠三角和以武汉、成都为代表的中西部区域,其中长三角占了半壁江山。根据芯思想研究院2020年中国大陆城市集成电路竞争力排行榜,前10强中,长三角地区占5席,分别是上海、无锡、合肥、南京、苏州。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从长三角制造产业分工布局来看,三省一市产业分工体系正加快推进。如,围绕上海汽车制造业,宁波、台州汽摩配产业发展迅速,产业合作频繁。同时,产业错位发展格局也在不断深化,杭州聚焦以电子信息、云计算、大数据为主的数字经济产业,苏州聚焦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南京依托强大科研实力致力发展新材料、智能装备等产业。

从高技术产业情况来看,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利润从2010年的1559.2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3160.7亿元,占全国高技术产业利润的十分之三。高技术产业全面提质增效已成为实现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今年受疫情影响,长三角地区工业所受冲击大于全国,回暖有待时日。上半年,受疫情影响,长三角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2.7%,降幅高于全国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5.0%,降幅略低于全国水平。

从产业角度来看,长三角地区工业领域所受冲击大于全国,但新兴产业逆势增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尽管受到一定影响,但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仍然继续向“三二一”方向转变。上半年,长三角地区第三产业占比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新兴产业逆势增长。江苏高技术制造业的增加值同比增长8.8%,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6.0%;上海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增长5.5%;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8%,比规摸以上工业产值高7个百分点。

从社会融资角度看,上半年,长三角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同比增长54.3%,高于全国11.5个百分点;占全国的比重同比上升2.1个百分点。从融资结构看,长三角地区间接融资保持主体地位,占本地区社会融资增量的71.3%,占全国间接融资增量的32.4%,同比增速高于全国11.8个百分点;直接融资增长迅猛,同比增幅高达99.1%,高于全国20.7个百分点。较低的地方政府赤字率、充沛的存款资源和融资来源、较高的资产质量,以及活跃的金融市场,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保障。

猜你喜欢
长三角协同区域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分割区域
擦桌子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京津冀协同发展
区域发展篇
2014年8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4年七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