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2020-10-20 14:38严爱民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教学

严爱民

摘 要: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认知兴趣不足的状况,因此,“因材施教”活动的开展就需要教师要采取以下三条途径:1.密切教材与生活的联系,以唤起学生的认知兴趣。2.密切本质与现象的联系,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3.纠正学生对于外来文化的认知偏差,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课程 教学 因材施教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高效的教学双边活动的开展,需要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之间要建立起相依相存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应表现为: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样教?是以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依据的;而学生学什么?怎样学?也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行的。在教学论的视阈内这叫作“因材施教”。众所周知,有史料记载的、最早开展“因材施教”活动的教师是孔子。《论语》中就多处记载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范例,比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论语·先进》)对于“闻斯行诸?”这个问题,孔子针对具有不同性格特点的两个学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目的是要改进子路莽撞、冉有懦弱的性格缺点。孔子的这一教学活动案例能够使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即成功的“因材施教”活动的开展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学生求知的心态,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只有学生首先进入到“愤”与“悱”的状态,学习才是有效的;二是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性格特征应有全面的了解;三是教师的引导应因人而异。孔子是“万世师表”,直到今天,基于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认知特征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始终是所有教师应遵循的原则,培养学生形成优良的个性特点和敏锐的思维能力也一直是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首要目标。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笔者在担任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任务的当初,对于应该如何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开展教学活动这个问题曾倍感困惑,原因是:民族复兴之际,国家对于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给予高度的重视,作为教师也能充分认识到该课程对于提升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然而,对于教学活动的成功开展来说,仅有国家的重视和教师的重视是不够的。开课之初,当我带着精心设计好的教案走上讲台时,很快就感觉到了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冷漠态度,因为大部分学生在传统文化教材的下面还压着别的书,已经开始上课了也不愿抬头。至于学生为何会有这样的态度,其原因当然也不难理解,当前处于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之下的大学生,功利化的学习倾向成了他们的普遍心态,在功利化学习倾向的驱动之下,像传统文化等这类人文素养课难以得到他们的重视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可是对教师来说,面对着学生如此冷漠的认知态度,课堂活动又该如何开展呢?围绕这个问题,笔者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困惑与探索之后,总结出了成功开展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因材施教”活动的三条途径。

第一,密切教材与生活的联系,以唤起学生的认知兴趣

在学生对课程缺乏认知兴趣的状况下,教师如果还是仅仅依照教材按部就班地讲课的话,是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的。“洞明世事皆学问”,文学家曹雪芹的名言对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应该有所启发,现实生活是传统文化认知的活的源泉,对于生活在当下的大学生来说,传统文化不是一个外在于自身生命存在的知识体系,而是生命存在本身,虽然当代大学生生长在一个改革开放的崭新时代,但是他们的衣食方式、行为习惯、精神信仰等无一不与传统文化血脉相连。虽然他们在有意识里不具备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可是他们却无意识地生存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他们生命历程的每时每刻都承受着传统文化的滋养。因此,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兴趣点,引导学生通过无意注意进入到传统文化的认知体系之中,是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不足这个问题的突破口。

基于这样的想法,笔者在授课时就有意识地打乱教材的章节顺序,一方面是尽量结合日常生活中时间节点的内容来组织教学活动,比如节日文化这一节,就把它调到临近某个节日的时间来学习,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促使已经处于节日氛围中的学生,通过对传统节日的感性体会上升到对于节日文化的理性认知;另一方面是注重从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入手开展教学引导活动,比如在学习传统伦理道德这一节时,如果仅仅是依据教材讲授“仁与义”“诚与信”等内容的含义,学生会感到没兴趣。因此,笔者在讲授这些伦理观念之前,先从分析当前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入手,比如,老人摔倒在路边没人敢扶、商业欺诈事件多发等等。对于当前社会中频发的这类因人与人之间诚信的缺失而导致的恶性事件,学生是有感性体会的,从学生的这些感性体会入手,引导他们理解“仁、义、诚、信”等这些传统伦理观念的深刻内涵和当代价值,就能使看似枯燥的理论性知识,通过与学生感性经验的碰撞而进入到学生的认知体系之中。

第二,密切本质与现象的联系,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当代各级各类教学活动的首要目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想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其思维能力也得到训练,就必须使知识的传授进程符合学生的思维活动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还要依据学生的思维活动规律来组织教材内容。我们知道,认知的思维过程主要地体现为分析与综合、抽象與概括、比较以及具体化和系统化几种形式。对于具备层级结构特征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来说,引导学生开展对事物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活动,在认知活动中使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抽象与概括能力得到训练是最切实可行的。基于这样的教学设计,笔者在备课时就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我们使用的是梁国楹教授主编的版本,教材内容的编排呈现为由上而下的顺序,即前半部分是总体概述传统文化的形成条件、性质、特点以及哲学和宗教思想;后半部分是分章节阐述伦理道德、文学艺术、饮食文化等。授课时如果仅仅依据教材的顺序,知识的传递过程总体上就体现为一种由本质到现象的过程,这种由上而下的知识传递顺序显然不适合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生的思维特征。因此,以学生的思维活动特点为主线来重组教材内容,开展教学活动,是笔者落实“因材施教”原则所采取的第二条途径。

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其本质内容是体现为哲学和宗教的儒、释、道精神,其他的内容基本上就是儒、释、道思想在各个领域内的不同形式的展现。因此,采用以哲学思想统摄每一个知识点的方法,就能使课堂活动中所有的知识传递顺序都呈现为一个由表及里、由下而上的过程,这样既能引导学生从认知文化表层的不同侧面开始,逐步达到对文化本质内容的深度理解;又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过程中得到训练和提高。比如,通过对刘备、关羽等古典文学名著中人物性格特征的认知,达到对儒家思想“仁”和“义”的深刻理解;通过对古代著名书法作品章法、布局的分析,达到对“中和之美”的领悟;通过对古代建筑的对称布局、和谐统一特征的鉴赏,达到对“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度把握等。

第三,纠正学生对于外来文化的認知偏差,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当代中国,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复兴需要年轻人具备科学创新和文化创新的能力,而创新能力产生的前提是个体精神生命的自由,“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是一种积极开拓的状态,是潜在能力的迸发,就其实质而言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结果”[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经济热潮的涌入而强势袭来的文化热潮,已经造成了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强劲冲击,在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与碰撞的关系中,西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优势地位。当代大学生正是伴随着中外文化这样的交融与碰撞关系成长起来的,因此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对于西方文化的崇拜观念,圣诞节、情人节的火热,还有对于好莱坞大片、英文歌曲的酷爱等现象的产生,都是这种内在崇拜意识的外在体现。然而对于年轻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生命存在之根是扎在了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只有不断地吸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才能使他们的精神生命逐步趋向丰富和圆满,这种对于西方文化崇拜意识的长久积存势必会阻滞他们精神生命的成长,也会使他们的创新智慧因心灵自由的被遮蔽而难以生成。因此,纠正学生对于中外文化认识上的偏差,帮助他们树立起民族文化是本,外来文化是末的观念,引导他们逐渐形成对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是培养他们具备文化创新能力所必须做的工作。

让大学生树立起对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它需要多方面的力量来共同促成,国家强盛的号召力、社会公平正义之风的影响力,还有政治课等各科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力等等。作为传统文化课的教师,当下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回归自我的精神家园,庞扑教授说:“文化是人的本质的展现和形成的原因”。[2]丰富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历代智者先贤生命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之所以有这样的文化,才有了这样的“我们”。哲学家孔德说:“认识你自己,就是认识历史”。[3]也可以这样说,爱你自己,就应该爱民族历史、爱民族文化,因为它们是一个整体。要让学生形成这样的认识,联系生活展开中西文化的分析、比较活动,在比较中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体会仍然是一条最有效的途径。比如,通过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对比,让学生明白:西方节日里蕴含的是宗教文化内涵,我们的节日代表的是农耕文明对于时间节点的意义追寻;通过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让学生理解:西方的饮食文化是他们个性崇尚观念的体现,而我们的聚食制饮食方式蕴含的是对于长幼尊卑的伦理秩序和血缘亲情的看重。教学过程中通过持续不断地这种比较活动,力争让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慢慢地融入学生的心灵之中,使他们的精神生命通过不断地吸取文化精髓的营养而逐渐趋向丰富、圆满和自由的状态,为创新智慧的生成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灵活地运用好“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是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中的“材”所蕴含的内容是不同的,在基础教育阶段,“材”主要是指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性格特征;而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的认知兴趣和认知特征就成为“材”的主要内涵,也就成为教师应该进行研究的内容。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教学
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初中数学隐性分层教学研究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卷首语
教育教学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