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红楼梦》第十五回写到的王熙凤在铁槛寺(馒头庵)的一次权钱交易,对生长在封建末期四大家族之一贾家的王熙凤在这次交易中的腐败心理进行分析,进一步理清腐败带来的危害及预防腐败的心理启示。
关键词:交易;折射;腐败;心理
中国人痴迷《红楼梦》。鲁迅先生对于《红楼梦》具有主观独特的感悟,他明确指出“经学者看见《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也正像王国维老先生在《红楼梦》中看到的是苦痛的人生,蔡元培作为早期的革命家在《红楼梦》中看到的是民族之义。一个普通人的阅读也会随着他的工作性质而有不同的专注点[1]。作为今天任职于纪委工作的人来说,再次阅读《红楼梦》我总对其中王熙凤的一次权钱交易“耿耿于怀”,出生良好、才能卓越的人何以贪婪至此。假设当初知道自己日后的下场如此,争强好胜的王熙凤还会如此做吗?
《红楼梦》第十五回写到贾府一干人送秦鲸卿亡灵到铁槛寺安葬,当晚,族中诸人皆权在铁槛寺下榻,独有凤姐嫌不方便,因而早遣人来和馒头庵的姑子净虚说了,腾出两间房子来作下处。这净虚趁夜阑人静之机向凤姐说:“只因当日我先在长安县内善才庵出家的时节,那时有个施主姓张,是大财主。张有个女儿小名金哥,那年都往我庙里来进香,不想遇见了长安府府太爷的小舅子李衙内。那李衙内一心看上,要娶金哥,打发人来求亲,不想金哥已受了原任长安守备的公子的聘定。张家若退亲,又怕守备不依,因此说已有了人家。谁知李公子执意不依,定要娶他女儿,张家正无计策,两处为难。不想守备家听了此信,也不管青红皂白,便来作践辱骂:“说一个女儿许几家,”偏不许退定礼,就打官司告状起来。那张家急了,只得着人上京来寻门路,赌气偏要退定礼。我想如今长安节度云老爷与府上最契,可以求太太与老爷说声,打发一封书去,求云老爷和那守备说一声,不怕那守备不依。若是肯行,张家连倾家孝顺也都情愿。”凤姐先是故意推辞不允,后来终于答应说“你叫他拿三千银子来,我就替他出这口气”。为了掩饰其贪婪本性,凤姐接着又对老尼说:“我比不得他们扯篷拉牵的图银子。这三千银子,不过是给打发说去的小厮做盘缠,使他们赚几个辛苦钱,我一个钱也不要他的。便是三万两,我此刻也拿的出来。”凤姐得人钱后,便假托贾琏所嘱,修书一封,着人连夜送往节度使处。那节度使久见贾府之情,这点小事,岂有不允之理,给了回书。由于节度使(权力)的干预,果然那守备忍气吞声的受了前聘之物。张家退婚的目的达到了。(第十六回)三千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60万。而且后续写到凤姐“从此胆识愈壮”。
一、实例腐败心理分析
上述案列,核心的一句“你叫他拿三千两银子来,我来替他出这口气”,属于索贿替人谋利。这是第一种腐败的变式,重点不再是行贿者求人替己办事,而是被求者向人索贿,更带有权力主动“寻租”的色彩。实质还是把权力作为谋取个人私利的商品。[2]凤姐让张家出“三千两银子”,使得张家没有官司之忧,如愿退婚。最终达成钱权交易的腐败结果。在凤姐心理上拿了那“三千两银子”去替人解忧,银子才是她骨子里的欲望,该得的报酬,充分显示出凤姐极端贪婪的心态,整个索贿过程高高在上、心安理得,理直气壮说到“我比不得他们扯篷拉牵的图银子,我一个钱也不要”,清高、骄傲、看不起别人,甚至把自己的观点“不图银子”强加于他人,展现出凤姐偏执自负的心理,也体现了她口蜜腹剑、撒泼耍赖、欲盖弥彰的心态。此事件已不限于贾府内部的腐败,更有外部权力的强行介入才能达成结果。其中馒头庵的姑子净虚牵线搭桥,张家的用钱“上京来寻门路”,也同时刻画了这些人深谙当时的封建官场腐败之道。正如清代大学士王永吉所说“大臣不廉,无以率下,则小臣必污;小臣不廉,无以治民,则风俗必坏。层累而下,诛求不己”。[3]
二、实例腐败原因分析
清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末代王朝,以满族贵族为主体的满汉官僚联合执政的政权,特别是清朝末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这种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的高度集权,严重影响了封建政治活动的有效开展,更衍生出政治权利的畸形转移。在这个时期吏治腐败表现得更加突出,贪腐呈现普遍化[4]。官吏一味追求安逸奢侈的生活,作为红楼梦中的封建社会没落阶级四大家族中的贾府中的凤姐,同样处于封建社会男权社会中,特别是处在其制度将近没落时,无力承担的男性将他们责任有时是权力导致的罪恶推向王熙凤,让其裹扎其中难以自拔。从家庭客观环境分析,聪明的王熙凤从小耳濡目染的看清了这种封建家族专制的家规,基于个人的能力能长袖善舞的游离于(贾府)及这种森严等级高度集权的制度中,严格做到了对上体现在对贾府的最上层人物贾母及王夫人等极尽趋炎附势之极,对下甚至对自己的丈夫贾链“好歹依了我”“凭是什么事,我说行就行”。这样王熙凤在贾府获得无限信任,无限权力,真正的贾府的权力者贾母、王夫人等却在授权中成为摆设。由于王熙凤有最高权力者赋予权利,加上本人具有的才干,要强和贪婪的本性变成无法无天的恶性发展,造成了这种“权钱交易”的最终结果。没有尺度的弄权对于王熙凤而言是没有限制的授权的必然结果。从个体素质来看,红楼梦在第十五回还写到,凤姐应允说:“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这种彻底的“无神”态度,恐怕也是形成凤姐贪婪狠毒的一个重要原因。诚然有所畏惧会有所顾忌,会对欲望有所抑制,从而减少腐败。当然我们相信有德者即使不信神,也有对于道德律令的尊敬与服从。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格与自杀成因的心理传记学研究[J].王炜,李朝旭.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01).
[2]成穷.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红楼梦》中的腐败及其成因的哲学思考.四川大学学报,2018,(1).
作者简介:
柒文英(1967-),女,湖南株洲人,教授,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从事高职教育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