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真亦幻?亦谐亦庄

2020-10-20 05:44孙建军
文存阅刊 2020年14期
关键词:虚幻后现代主义

孙建军

摘要: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股极具颠覆传统文学性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的潮流,本文旨在解读美国著名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经典小说《玻璃山》的后现代主义特征,该小说文本呈现碎片化,将现实与虚幻拼贴,使嘲讽与严肃并存。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碎片;虚幻;嘲讽

一、后现代主义文学

迄今,对后现代主义文学尚无统一的界定,但文学界普遍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紧密联系的一种文学思潮,其发轫于现代主义文学,但又极度地突破了现代主义文学,其特征已经远远超过以往所有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所能涵盖的范围,彻底颠覆了传统文学的呈现框架和价值体系,几乎以传统文学相反的形式呈现。

二、《玻璃山》简介

《玻璃山》是美国著名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唐纳德·巴塞尔姆的一部经典的短篇小说,该小说创作于1970年。其创作背景植根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当时的美国刚刚从二战的阴影中走出,政治局面动荡,社会矛盾加剧,传统的生活与文化由于受到工业文明带来的冲击而逐渐瓦解。这部小说源自对一篇古老童话的仿写。原版童话中讲述了一位非常穷的小伙子,凭着自己的善良和勇敢,骑马驰上异常陡峻的玻璃山,解救并赢得山顶之上漂亮公主芳心的故事。但小说《玻璃山》颠覆了传统的英雄救美的童话故事,小说中的“我”在最终到达山顶后, 却没有营救公主并娶她, 而是将这美丽的公主扔给了山下的众人,小说荒诞怪异,却又发人深省,是一篇典型的后现代之作。

三、《玻璃山》呈现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一)碎片的集合

文本的碎片化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强调去中心化的必然结果,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用各种不同体裁、话语的拼凑和杂糅打破传统小说的体裁和形式界限,摆脱逻辑和因果的束缚,在这种写作特征背景下,文学主体消失,文本变得零散,失去了传统小说的封闭性,连贯性和完整性。首先,从文本总体布局上说,在《玻璃山》这篇小说里,作者将小说情节分列为1到100个句子,每一句都标明阿拉伯数字序号,这些句子长短不一,排列参差不齐,最短的句子只有一个单词,最长的句子却包含一百多个单词,其在形式上展现了明显的碎片化的样式,使得小说整体明显地呈现怪异、零散无章。巴塞尔姆认为写作可以采用建筑的手法,将写作素材的片断状态进行堆砌、拼贴与装配。在这堆砌的写作碎片里,小说作者没有通过传统现代小说中常见的矛盾冲突、发展以及连贯性的情节去引导读者进行阅读,却是为读者呈现林林总总的零散片断,构造出一种拼贴效果。《玻璃山》中破碎性语句的拼贴无处不在,全然没有传统意义上句式的完整性。 例如像第 34 句:“一只棕色的瓶子在我的相识中间传递。”第 51 句:“一个中了魔法的美丽象征。”第 56 句:“一直衰退的对现实的欲念最近已告结束。”第 66 句:“多亏人人都有自信的智慧,宁静得以君临这个国家。” 在内容上, 该小说更是以东拉西扯的各种“话题”碎片堆积, 有对童话故事的描写, 有对现代无序城市面貌的描述,对无良市井嘴脸的勾勒,对冷漠人际关系的展现, 有过度细微划分的颜色词语的排列,有十多个爵士名称的罗列等等。这种破碎化使整个小说文本复杂、突兀的存在,毫无逻辑、连续与因果,令读者失去方位,找不到主体,但碎片却也拼贴出当时美国现实社会的全景,让读者全自主和多角度地领略支离破碎的文本所展示的奥义。

(二)现实与虚幻的拼贴

后现代主义本身是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它是对现代工业文明所造成的负面效应的反思,是对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人主体性的丧失、感观丰富性的削减僵化、机械化带来的整体性、同一性的批判与解构。后现代主义反感对现实生活的模仿,排斥对传统价值的宏伟叙事,竭尽全力寻求和跨越现实主义的边界。在《玻璃山》虚构的城市中, 巴塞尔姆戏仿了传统的骑士与公主的童话,童话中的玻璃山居然矗立在了一座现代城市的街道之中,小说中的“我”一直地在攀爬玻璃山。“我”反复强调看着我爬山的都是“熟人”,但他们却并未给我鼓励与关爱,而是极尽所能地嘲讽、谩骂和期盼“我”从山上摔下时悲惨的样子,甚至打起了“我”摔死后留下遗产的主意。在这个虚幻的世界里,熟人尚且如此,何况围观者对待那些爬山失败的陌生人了,他們不施以援手,而是趁火打劫,搜罗财物,甚至去撬还没断气的骑士口中的金牙,唯利是图。在这座城市的街道里,年轻人在街道上胡乱开枪,有人在滥砍滥伐,狗屎遍地,整个城市充斥着暴力、混乱与肮脏。小说中没有出现传统童话中骑士解救了公主的浪漫圆满的结局,“我”爬到山顶后,将公主头朝下扔给了山下的旧相识们,因为我追求的并不是一位具体的美丽的公主,而是玻璃山金色宫殿中令人向往迷人的符号。“我”发现,带我飞向山顶的鹰不是真实的, 一切都是不真实的。原来一切都是虚无的,不可信的。巴塞尔姆以一种变形的虚构的影像反映了当时美国现实世界的荒谬。

(三)嘲讽与严肃的融汇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家对西方文化持有危机意识和变革精神,对西方社会的弊端还表现出痛苦和焦虑,但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者则认为与其徒劳无功地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如对其投之以轻蔑的一笑,因而换上了一副调侃和嘲讽的面孔。但同时,后现代主义文学也承袭了现代主义文学的批判和质疑精神,并将其推向极端,表现了作品严肃的一面,流露出后现代主义文学作者对现代西方社会状态深刻、理性的反思。《玻璃山》通篇充满了诙谐嘲讽的语调。常规情况下,相熟的人或多或少都会表示出友善,不会令人感到孤独,但小说中的“相熟”却充满嘲讽的意味。“我”在“这一地段”“有些旧相识”,小说中反反复复多次出现这样的表达,可那又能怎样,在“我”攀爬玻璃山时,这些“熟人”一边冷眼旁观一边对“我”进行嘲笑谩骂“蠢货,傻子”,甚至希望“我”摔下来,“屁股摔个稀巴烂”。“206英尺高的地方很冷”,其实这种冷源自“熟人们”的冷漠。这是一个人情淡漠的城市,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真挚热切的友谊早已荡然无存,人们奉行的是“金钱至上,利益至上”。在小说的第63句,十多个有名有姓的骑士爬山失败,在尸体堆里呻吟。骑士在西方文化中曾经是高贵、英勇、荣耀的象征,而今在小说中骑士们却一个个灰头土脸,无功而返甚至坠落身亡,让人感到曾经显耀一时被西方社会极力推崇高贵的骑士精神在小说不断罗列的名录中也逐渐稀释。小说第 66 句:“多亏人人都有自信的智慧,宁静得以君临这个国家。”这是一句引用,但是却是实实在在的讽刺,实际的情况是这座城市的人们对生活没有信心,本身也缺乏智慧,整个城市燥动不安。

四、结语

《玻璃山》是一部极具后现代主义色彩的经典小说,碎片化的文本增加了感官的刺激和文字的游戏,使得读者可以徜徉在碎片的世界里,自由地享受和体验。在小说中,现实和虚幻的界限被打破,作品语言可以随意摆动穿插在虚与实之间,增加了作品的神秘感和荒诞性。嘲讽的语调串联于整个小说之中,看似处处诙谐地嘲弄,实则暗含作品对于二战后美国现实生活的严肃思考。

参考文献:

[1]程凯. 感知艺术——从后现代语言角度解读《玻璃山》[J]. 赤峰学院学报.2017.

[2]邹广胜,高公荣.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四个基本特征 [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

猜你喜欢
虚幻后现代主义
雨中(外二首)
流年似水
梦境尚好
线条之美
重新回到后现代主义文论的原点
文艺范
走向后现代主义的现代语言学探讨
后现代主义设计
必须跨过这道坎
碎片与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