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亦佳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政务新媒体作为政府通过互联网媒体平台建立起的新型媒体通道,成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本文从政务新媒体要兼具政治属性和媒体属性,政务新媒体要成为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主要力量,媒体融合赋能政务新媒体提升治理能力等方面,思考政务新媒体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动力。
关键词:政务新媒体;治理;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政务新媒体作为政府通过互联网媒体平台建立起的直接连通大众的政府发声和服务的新型媒体通道,因其“指尖上的网上政府”的功能定位,成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加强政务新媒体建设,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手段,是引导网上舆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的重要阵地,更是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政务新媒体的政治属性和媒体属性密不可分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我国共有经过新浪平台认证的政务机构微博138854个;各级政府共开通政务头条号10582937个,开通政务抖音号17380个。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运用政务新媒体推进政务公开、优化政务服务、凝聚社会共识、创新社会治理,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政务新媒体存在功能定位不清晰、信息发布不严谨、建设运维不规范、监督管理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僵尸”“睡眠”“雷人雷语”“不互动无服务”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2018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对功能相近、用户关注度和利用率低的政务新媒体要清理整合,确属无力维护的要坚决关停。《意见》出来后,顿时掀起一波政务新媒体关停潮。2019年4月19日,浙江省长兴县宣布全县220多个镇级、村级政务类微信公众号全部停运。广东、江苏等地大量政务新媒体也陆续发出关停公告。
政务新媒体关停现象在网上引发热议,一些人由此对政务新媒体的定位产生怀疑,有知名时评人就发声表示:“让政务的归政务,媒体的归媒体,不要不务正业了”,认为政府部门就应该“远离流量,老老实实做好部门政务信息发布平台”,甚至表示“多数政务新媒体都该关停”。
事实上,虽然不可否认当前有不少政务新媒体存在运营指导思想错误,盲目追流量蹭热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务新媒体就应该摒弃媒体属性,走回类似于“门可罗雀”的政府网站那样纯粹政务公开平台的老路。政务与媒体不是对立的矛盾体,政务可以通过媒体方式来体现,政务媒体一定要坚守政治立场、政务属性,这两者间有交叉有区别,但不能因此废彼。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高级经济师郭全中认为,所谓政务新媒体,毫无疑问其“心”是政务,其“外壳”是新媒体,即要用新媒体的形态更好地做好政务公开,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更好地普及和传播政务信息。由此可见,作为政务新媒体,应该主动学习主流媒体的作风严谨与新闻操守,学习新媒体的让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方式,让自己的政务发声让人民群众能够及时听到,也乐意听到,从而更好地参与并主导社会治理。
二、让政务新媒体成为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主要力量
传统的社会管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和强硬命令的方式来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味着国家治理体系从一元单向管理向多元交互共治的转变,强调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的合作治理。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政务新媒体具有交互、即时、海量、共享、便捷等特征,可实现政民互动、线上线下互动,使得公民参与社会治理有了可能性,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最佳工具。
所谓“舆论聚合之地必是政民沟通之所”,网络社会的舆论治理,重在“理”,辅以“治”,“理”“治”须结合。“理”即疏通渠道、畅通表达,加强互动与回应,由此消弭偏见与误解,凝聚网络社会认同共识;“治”即在“理”的过程中由共识建立,进而确立完善社会规则秩序。然而,当前在网络舆论治理层面,一些政务新媒体存在错误的舆情观,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偏颇地将网上舆情定义为“坏消息”,甚至放大为“敌情”。对于舆情回应,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滥用权力,简单粗暴地删帖甚至直接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要么通过组织大量“水军”来假扮草根群众,匿名发表对自己偏袒和辩护性的意见,回避问题本质和矛盾本身等。这些“战略战术”,是对党和政府公信力的任性“透支”,与党的根本宗旨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相符,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不相符。
推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一项基本要求,这势必要求政务新媒体也要随之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政务新媒体要充分发挥网络在咨询、办理、督查政务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推进流程再造,简化行政事务办理程序,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公共服务模式,探索构建网络公共服务体系。政务微博、政府网站、政务微信等各政务新媒体之间可以形成互动连通机制,相互配合进行信息公开、舆情收集、民意调查等,共同构成服务型政府的信息公开体系。对于久不更新、纯属摆设的政务新媒体,或是面对群众提问答非所问、置之不理的政务新媒体,要坚决予以关停整改。对于政务新媒体从业人员,要加强专业素养培训,并建立相应考核问责机制。
三、媒体融合赋能政务新媒体提升治理能力
在政务新媒体运营过程中,因人力不足等原因,不少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通过政府采购方式,选择具有专业采编经验的新闻媒体团队负
责政务新媒体的日常运行。而在媒体加速融合的今天,新闻媒体无论是传播方式、传播渠道还是传播速度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媒体融合战略向着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纵深推进,这种变革也促使政务新媒体正在向融合创新、提质增效的成熟阶段迈进。
首先表现在主流媒体网上舆论阵地更加巩固。例如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传统纸媒发行量均只有三四十万份,但是作为媒体融合主打平台的新湖南客户端、浙江新闻客户端下载量均达千万以上,日活用户均在百万以上。正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人在哪里,舆论阵地就在哪里”,媒体融合带来的用户集聚也必将使政情民意的通达更为有的放矢,从而提升和优化治理效能。
随着AI技术和5G技术的迅猛发展,与之紧密相连的媒体也迎来了行业变革和格局重塑。2019年9月20日,由“互联网+”智媒技术创新中心编写的《智慧媒体发展白皮书(2019)》发布,从媒体视角切入,提出了智慧采集、智慧生产、智慧展现、智慧分发、智慧交互、智慧经营、智慧监管等七个重点发展途径,这与智慧政府门户强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实时跟踪用户需求变化,主动为公众提供便捷、精准、高效的服务高度契合。智慧为媒体赋能的同时也为建设智慧政府,实现对传统管理体制方式的深层次变革提供了现实路径。
媒体融合的一大重点是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组织编制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提出,要求县级融媒体中心对接政府部门的技术平台,按照“媒体+”要求实现政务服务功能,为智慧政务提供信息发布及宣传、互动业务。目前,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可谓如火如荼,至2019年9月底就有1646家县级融媒体中心正式挂牌,2020年底将基本实现在全国的全覆盖。这些县级融媒体中心基本遵照《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要求,用“媒体+”理念促进政务平台建设,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因地制宜推动政务服务多样化,打通媒体融合与政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和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刘鹏飞.政务新媒体发展的优势、问题与对策[J].网络传播,2019,3.
华小波.从国家治理现代化角度看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J].新闻战线,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