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推进,网络空间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意愿、诉求利益、抒发情感、交流兴趣的重要平台和培育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人生信仰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巩固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双向、多向、及时、全面、直接的互动中,实现二者在话语交往深度和沟通层次上的提升、相互信赖与信任关系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者实现话语权的基本途径和过程大致可分为前后相继的三个阶段。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者;网络空间;话语权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实现网络空间话语权的必要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和受教者都浸润在互联网平台之中,受到这一信息传播方式和话语表达方式的不同程度影响。因此,能否达成在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舆论生态中掌握网络新媒体的话语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在网络新媒体这个关键场域的实现程度,使其真正及时有效地及于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年轻人等“网络原住民”的目标,既是考验我国意识形态构建能力和舆论引导传播能力的试金石,也是在“互联网+”条件下巩固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题中之义。
思政教育者实现话语权的基本途径和过程大致可分为前后相继的三个阶段。从这三个阶段的变迁和演化中可以发现在互联网空间实现话语权的基本规律和有效途径,有助于我们从深层次上理解和把握教育过程和话语权实现的层次性、渐进性、递进性,从而提升教育者遵循教育规律和二者互动规律的自觉性,更好地达到教育效果和教育目标。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实现网络空间话语权的三个阶段
思政教育者实现网络空间话语权的第一个阶段是赋权-发声-转化-定向。当今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被诸多学者称为“赋权时代”,互联网技术的这种赋权性使得有机会使用这种技术的人被获得了话语权利,只不过在现实世界中这种权利的大小和实现程度存在差异。而与此相适应,思政话语的传播本质上是赋权性传播,传播主客体的身份界限和功能角色日益模糊,越来越难辨认其中的具体内容。在互联网空间,参与者最原初的动机和诉求是发出自己的声音,这种声音或是独立见解、或是追随大众、或者充满理性与智慧、或是洋溢感性与激情,都是在追求自身在特定互联网空间中的主体地位和身份认同。因此,思政教育的客体在天然上就具有期待他人注视自己乃至认同自己的诉求,缺少在原初状态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在这一层次上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潜移默化的言语和行动,综合运用多种话语策略,使得客体感受到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存在和独特魅力,在最大程度上理解思政教育及其工作者存在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体认到互联网空间依然存在教育-受教育和主体-客体关系。思政工作者可以选择潜水观察、质疑反问、澄清真相、追根究底等方式把原生态的网民个体转化为具有一定规范和规则意识、与主流话语具有对话能力和沟通意愿、了解和理解主流话语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处于互联网权力关系制约之下的个体。这种转化的启动需要思政工作者及时、准确、全面、具体地掌握网络舆论生态的最新发展变化,用真心诚心耐心化解网民一代对主流价值观的误解,在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立场上为网络舆论场的讨论提供方向指引和价值坐标,并做细致认真的心理疏导、舆论引导和个体劝导。总体而言,第一阶段目标的达成是教育者积蓄教育力量,营造教育氛围,建立主体意识的过程。
第二个阶段是需求-引导-满足-感染。在第一阶段思政教育主体充分发挥其在知识、人格、阅历等方面的优势基础上,利用自媒体平台和线上线下的相互配合、相互衔接的全方位大思政运作体系,逐步掌握了一定的话语阵地,实现了“有人听、有人看”的工作目标,尚未达到在理论、情感上的深层次认同。而在第二阶段,由于转化的成功和思政教育者以平等的姿态和自由的环境下,给予受教育者切实的思想引导和理论帮扶。成功地让大学生网民群体改变了自身在方向和原则问题上的偏误,双方形成了更为依赖的关系,成为在同一表达空间下的深度交往客体。依据人际互动理论,当双方之间产生一定程度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后,就会期待把自身的需求向对方表达和倾诉,期待对方做出合理善意的回应甚至为满足某种需要发挥影响、创造条件、提供支持。
第三个阶段是传播-吸收-践行-共享,这是思政教育者在网络空间下的最高层次,开辟了思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向同行目标一致的新境界。在第三阶段,受教育者对教育者逐步实现从“被动接受”“要我受教”向“我要受教”和主动要求转变。思政教育的成功进展,更坚定了教育者的角色自信、功能自信和使命自信,将进一步激发其行使和扩大思政话语权,增强思政教育的满足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与此同时,在思政教育主体在进行“二次传播”时,客体由于自身认识、理论水平的提升,会更好自觉地吸收其中的核心和精华,在网络空间中尽力把自身认同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传播出去,使更多人认同和追随他们。由此出发,受教育者在新的网络空间中由普通网民转变为经过价值重塑和网络空间历练的思政队伍;教育者在新一輪互动中了解最为接“网气”的新鲜资讯和真实感悟,获得网民心态和行为方式的第一手信息,在网络空间中实现话语权在分享中壮大和拓展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2]李鹏、王艳杰:《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年第12期。
作者简介:
吴穹(1987-),男,汉族,吉林人,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