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斌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使得高中阶段的英语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随之而来的是更多具有创新性质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切实应用新理念与新方法,有利于突出学生在教学关系当中的主体性,促进高效课堂得以构建。这就要求高中英语教师应该乐于探索教学新模式。本文就融入创新理念,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展开了一系列的浅析。
关键词:创新理念;高中英语;教学质量
在高中阶段的课程体系当中,英语占据着基础地位。有效的英语教育能为学生后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动力,也是社会发展对新时代人才所提出的新要求。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更多创新理念与方法,能够切实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目标,为学生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
一、基于生本理念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活动
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关系中的主体地位。高中英语教师要想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标,可以尝试将更多探索英语知识的机会留给学生,积极组织其参与自主合作学习活动。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合作学习的意识。例如,教师讲解到“Wildlife protection”这个单元时,可以先对学生实施小组划分,并让学生针对“Living conditions of wild animals in China”展开讨论,并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制定一份“Proposal for wildlife protection”,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当学生合作讨论完毕,由教师进行总结与点拨。
二、借助信息技术拓展英语教学新空间
传统的以教材作为唯一教学工具的方法具有较强的局限性。针对这样的教学情况,在现代教育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的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拓展学习英语知识的空间。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使得课堂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课程的兴趣[1]。例如,教师讲解到“The Olympic Games”这个单元时,可以结合本单元的内容为学生播放一小段关于奥运会的视频资料,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到英语知识当中。然后,教师可以以播放微课的形式为学生讲解“The origin of the Olympic Games.”“What are the major Olympic events?”等内容。当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点形成基本认知后,可以对一段奥运会视频资料进行消音处理,让学生扮演“解说员”,为视频的内容进行配音。
三、有效促进与写作的有机结合
阅读与写作都是高中阶段英语课程中的关键模块。有效的阅读与写作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英语学习能力[2]。因此,基于教育创新理念,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将阅读与写作进行有机结合,开展读写结合的教学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形式。例如,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到“Healthy eating”这个单元时,可以先带领学生分析文本的大意以及中心思想,让学生将关键语句标注出来,构建思维导图,直观反映自身的阅读思路。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阅读内容,完成一个写作任务,即Make a healthy eating plan on a weekly basis,学生在阅读中能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和知识,在写作中能够巩固对阅读文本的理解。
四、融入跨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
文化意识是英语核心素养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味为学生讲解教材内容,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形成文化意识的目标[3]。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尝试以教材内容为中心,将更多跨文化元素融入教学当中,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完善的英语知识体系,强化学生尊重差异化文化的意识。例如,教师讲解到“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这个单元时,可以针对中外传统节日在庆祝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性为学生进行深入讲解。比如,在西方国家,人们比较重视的传统节日是Christmas、Halloween、Easter、Thanksgiving,但是,在我国比较重视的节日大多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关,比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等。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组别划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介绍中外传统节日的资料,从这个学习过程中感受文化的差异性。
结语
综上所述,提升教学质量已经成为高中英语教师所面临的一項新课题。因此,以教育创新为导向,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基于生本理念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活动;借助信息技术拓展英语教学新空间;有效促进与写作的有机结合;融入跨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通过本文对融入创新理念,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展开的一系列浅析,希望能为促进高中英语教育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漆增军.关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J].学周刊,2019(21):74.
[2]李丽英.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构建高中高效英语课堂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23):113-114.
[3]杨毅.创新课堂导入形式,提升高中英语教学质量[J].课程教育研究,2019(21):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