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突破重难点的优势

2020-10-20 11:18魏宽全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20年16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优势信息技术

魏宽全

摘 要:伴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给课堂教学效果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本文试从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含的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分析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突破重难点的优势。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突破重难点;优势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只有使学生深刻理解教学重点与难点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科学”中的一些知识是抽象的、是客观存在又难以触摸的,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晦涩难懂,用传统的教学工具无法以其原本模样呈现在学生面前,更遑论让学生理解进而掌握。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抽象无味的科学知识趣味化,将相对静态的科学知识动态化,将不可见的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容易理解,从而掌握知识。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并且在突破重难点上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使科学教学更加得心应手,

一、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突破生命科学的重难点

生命科学充满着无穷奥秘,小学生们强烈的好奇心总是驱使着他们问“为什么”,无论是植物的成长还是动物的繁衍,抑或人类的诞生,都对学生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而他们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单靠讲述是难以满足的。另外,大多数关于生命世界研究的实验具有较长周期,在课堂上难以马上完成或看到实验结果。所以这些都是我们用传统的方法无法讲解透彻的,因此,学生们学习起来难度较大。但是,现代信息技术很容易把学生领入生命世界,更容易使学生感悟到生命世界是一个精彩的世界,它充满着无穷的奥秘,激励着学生不断探索生命世界。如教学《动物的卵》一课时,可以先用实物鸡蛋来认识卵的构造,而较深层的知识就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来展现,如将鸡卵、蛙卵孵化的全过程引入课堂,展现在学生的学习之中:当屏幕中的一只只小鸡从壳里孵化出现在屏幕中时,一个个小蝌蚪逐渐变成小青蛙时,整个课堂教学立即活跃起来。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视、听、感等多角度去观察到平时想探索却无法做到的事情,他们的积极性自然由被动转为主动。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们更加身临其境,更容易掌握重难点知识,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二、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突破地球与宇宙科学的重难点

宇宙领域对学生而言充满神秘,银河系、太阳系、恒星、行星等吸引着小学生的好奇心,它们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在各种信息的基础上,建立浅显、模糊的认识。这样的知识往往就让许多学生对宇宙领域的学习“遥不可及”。但是,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动画、视频的播放,可以拉近学生与宇宙的距离,切身感受到宇宙中的天体并不是离我们那么遥远,是可以被身边很多物体所模拟来研究的,看似很难探究的问题变得生活化了。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就可以像探究“物质科学”一样进行“宇宙科学”的实验探究了。比如:我们在上“制作宇宙模型”一课时,让学生课前用橡皮泥、铁丝制作一个宇宙模型,上课时发现很多同学做得粗糙,还有不少同学没做。这时我们因势利导,及时播放太阳系的动画和视频,这些新鲜的知识仿佛黑洞般吸引着同学们,他们充满求知欲的双眼此时也如星星般耀眼。看完不等老师说,学生就开始主动制作或修改自己的模型,不时与视频进行对照,或与同学相互讨论、彼此请教;也有很多学生会不停地向老师展示自己的成果。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们对太阳系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得手脑结合,轻松解决了本课学习的重难点。

三、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突破物质科学的重难点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的学习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而物质科学的实验探究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主要手段,因此,物质科学中的探究实验都是本课的重难点。物质科学,致力于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微观结构、运动及其相互作用的一般研究,这种“有形”的运动,单靠老师讲解、比画等难以生动形象地为学生们展示,而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有着别的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通过信息技术开展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实验探究,将较为抽象无味的科学知识趣味化,将相对静态的科学知识动态化,从而在实验教学中启发学生实现由依赖教师向自主学习的转变,从而加深理解,优化科学探究。如在《点亮小灯泡》这一课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分组实验,让小灯泡亮了起来,但是学生难以理解电流是如何让灯泡亮起来的,学生思维难以得到发展。这时我们及时地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对电路连接进行动态的视频展示,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电流流动方向的演示,及时组织学生讨论、思考,掌握灯泡亮起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知识,明白了什么是闭合电路。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做到寓教于乐,不仅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又有利于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重难点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

四、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突破技术与工程的重难点

2017年2月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的基础上增加了技术与工程领域。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学习增加了学生“动手做”的机会,可以使学生有机会综合所学的知识,体验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养成通过真正的“做”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但是对于教师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难点问题,例如在《建造进行时》一课中需要为小狗建造一个房子,这节课上既要完成设计、切割,又要完成粘贴,老师又不能一个一個地去教学,小学生们难以在没有任何辅助的情况下独立完成。这时,老师用课件集中展示设计的要领,切割的方法、粘贴的步骤等,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制作;制作过程中及时用手机投屏的方式,展现好的一面,同时纠正不正确的制作。信息技术的应用既体现了教师主导的一面,又体现了学生是课堂主体的一面。就这样在信息技术的帮助、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愉快地制作了一个小狗的房子,体会技术的巨大魅力的同时解决了教学难点。

结语

信息技术已经走进了课堂,它对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科学教师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整合探索,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针对性、实效性,将抽象难懂的知识形象直观的传播给学生们,并且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从而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刘进才.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J].新课程(中),2018.

[2]杨桂秀.小学科学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优势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画与话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