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雅琴
摘要:“社会支持”这一概念,已经从原来的“对社会中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转变为“对需要帮助的群体进行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的各种外界力量和因素”,是人类对世界结构认识的高度文明的阐述。从事物发展的角度看,社会支持始终体现着人类关系的程度和社会教育的合理程度。而学校作为培养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主要基地,社会支持能够有效提升学校课程构建的丰富性、社会性和开放性,增强教育本身的灵活性和趣味性,转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始终影响着同学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其形成独立人格。
关键词:社会支持;社会教育力;生成
引言
社会对教育支持存在着许多不足,具体表现在“急功近利倾向”和“形式主义倾向”等,始终腐蚀着最初的教学宗旨和教育主旨。在各种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社会支持”下,教育力始终没有得到充分表现,使得目前教育仍呈现出单一化的特点,是影响中国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支持”对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
(一)提升教师的高尚情操
教育本身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而文化知识是现阶段人类文明智慧的高度凝练和总结,在对文化形成独立思考的过程中,不但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更为后世发展提供了经验教训。在文化传递时,学生接触文化知识,教师也在不断进行学习,从而提升了学校的文明程度,并且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提升教师的高尚情操,促使教学工作者的素质发展。随着社会支持的进行,与教育持续性的特征之间产生了影响关系,社会支持在保持教育持续性和防止教育中断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同时教师也可以获得各种经济补贴与名誉成就,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同时也满足了教师的社会交往需要、生存生活需要,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素质、道德品质、个人能力和高尚情操。
(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输送高素质人才,从而带动国家经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同时,高素质人才的思想观念也影响了学校的构建方向和建设结构。在这一过程中,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人”的本身。因此,在实施“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支持与教育心理领域相结合,能够对学生心理健康、学习动机、学习压力等方面进行支持分析,并根据学习动机与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社会支持部分的调整,使教育资源合理占比利用,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在教育社会学领域,社会支持与学业成就的关系,是研究者主要关注的话题。有学者认为,社会支持对不同阶段的青少年的学业成就有着重要影响作用,社会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数学和阅读的学业状况,并限制于学生的学术压力。针对这一方面,更多研究者提供了数据支持,使学校在教育方面对学生的情况更加了解。
(三)促进教育的高度发展
通过教育资源的整合,促成“社会力量、家庭力量、学校力量”等方面的有机整合,从而丰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辉煌成就。积极为“社会支持”构建和创设机会、机遇与平台,开发各社会资源并结合利用,是提升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形式,是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的主要途径。这种教学形式的形成,增强了同学们的学习动机,丰富了学习的内容,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升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并始终影响着学生形成自身独立的人格特点。社会支持的产生,极大程度上增加了教育的压力,通过社会对学校的“资金、电子、技术、经验”等各种支持形式,使得学校教育必须以相应的成绩形成“回报式”教育目的,这种教育压力同样促进了教育工作的转性发展,带动教育事业向着现代化迈进,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社会教育力”的生成
社会教育力的生成,并非只是发挥社会支持中的教育力量,是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多方面的整合,形成完备的教学系统,为教育工作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提升社会成员的教育自觉,发挥教学的优势作用的部分,能够减缓学校的教学压力,提升教育的质量,從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与现今的教育要求。
(一)整合教学资源
整合教学资源是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力量的有效方式,在“社会支持”下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发挥社会中的教育力量,能够有效提升学校的教学实力,并在“社会支持”下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在整合教学资源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有偿家教”等教师存在形式,严重损害了学校的名誉,使教师的从师风尚面临巨大的考验,在这一时期,教师应该以自身的高尚情操和精湛的教学技能赢得社会、学校和家长的支持与尊重,才能有效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提升学校的地位。
社会支持是一种以个体或群体为中心的,以人际交往与社会互动关系构成的资源节点。在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时,首先表现在对学校内部的资源进行充分整合与利用,提高学校的社会地位,提升教师的素质水平。随后,对社会支持中产生的情感、物质、信息与行为等进行分析与总结,并对各种社会支持方式进行管理,对资源进行利用,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能。
(二)完善教学系统
“社会支持”与“社会教育力”的生成,主要在于有教育价值追求的社会成员能够共同对教育事业发展形成优秀的教育自觉品质,从而实现“社会支持部分”与“学校教育”部分的统一,并在“社会教育力”生成的过程中,体现出教学工作的价值意义,从而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为社会发展提供更高的生产力水平,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社会支持理论的应用价值在于,学校可以通过社会的扶持、帮助对社会支持系统进行完善,使社会支持作用于教育系统,帮助个体或群体,调整社会关系的不同资源占比所导致的发展不平衡,使社会资源统筹发展,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强化社会成员对教育事业的敬畏意识和尊重意识,是“社会教育力”生成的思想前提。完善学校管理系统,必须在社会成员敬畏教育的内在规律和尊重学校的自主权的基础下进行,这就要求学校内部形成自身的规则,以规则束缚和奖惩机制完善学校的管理机制。
(三)“社会自觉”
教育作为人类的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关系到民族生存和发展。因此,人类成员始终拥有抚养义务与教育责任。而社会成员的思想自觉、文化自觉、行为自觉是生成“社会教育力”的前提条件,在“社会支持”时,要对社会成员进行评价,根据个人的品德修养和文化需要,同社会地位和教育贡献相对比,开发优质的社会资源,并合理利用,从而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同时,在学校教育发展的同时,反作用于社会成员,以形成其文化自觉和行为自觉,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力”应有的教学职能和能力,取得教学成效,重视到各资源整合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作用,密切社会联系,使学校与社会形成有机整体,形成“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学校”的相互作用关系,打造社会教育的品牌项目,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提升社会成员的教育意识,发挥社会自觉部分,使社会支持真正为社会教育提供保障,是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的主要途径。在进行文化知识的传递、文化知识再传递与智慧文明传承时,应该始终以“社会教育为主要方面,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形成多方位教育结构,多角度促进人的发展”为基本观念,才能有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家庭教育支持
恩格斯曾说,生活资料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是构成生产的主要方面。家庭是人类基础的组织结构,不管是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家庭观念一直是影响成员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的主要方面,并保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与要求。而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观念和父母的文化知识素质与水平,始终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在现阶段,提升家庭教育的地位,让家庭教育在学生总体教育中发挥自身的价值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方式。
家庭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一部分,是学生接受情感教育的基础部分,而家庭的教育功能也随着孩子成长的变化始终变化,但是,作为社会化的最初教育部分,家庭教育始终影响着成员思想观念的变化。家庭具有抚育、培养等职能,与家庭生活相结合,呈现出生活即教育的形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逐渐清晰化。
结束语:
总而言之,“社会支持”和“社会教育力”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学校和各个相关部门的联合配合,才能唤醒“社会教育力”,并激励其发展。同时,只有转变当前人民的“应试观念”才能保证“社会支持”的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更加适应经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技能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朱政光,刘广增,李阳.青少年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心理素质和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01:99-104+195.
[2]张婷,张大均.中学新生心理素质与社交焦虑的关系:自尊和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102:39-45.
[3]李燕平,马玉娜,文思君,高雅娟.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生活困难家庭青少年的帮扶需求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3802:117-125.
[4]邵洁,胡军生.社会支持对利他行为的影响: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2601:89-92.
[5]杨化龙,鞠晓峰.社会支持与个人目标对健康状况的影响[J].管理科学,2017,3001:53-61.
[6]杨欣欣,刘勤学,周宗奎.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感恩和社会认同的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3302:183-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