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作为千年伟人,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美术创作产生积极影响。积极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美术专业学习历程中必修的课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无产阶级角度出发讲述了利润,工资,土地等方面所受到的阶级压迫,这些都不是人民期待的,修读苗新萍老师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程受益良多,从只会盲目的动手操作,到有意识的行动有了巨大的改变:马克思认为艺术是生产的一种特殊形式,他论述了艺术生产的主客体条件,论述了艺术的生产与消费等让我更坚定对他的信仰,把他的思想带进生活实践,带进艺术中来,上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利用所学准备创作一幅《婺源情》的主题风景画作,取材于大学写生素材,表现徽派建筑,创造独特的构图形式,用油画色彩强烈突出婺源情的氛围。
关键词:婺源情;徽派建筑;构图;色彩氛围
一、油画创作概述
(一)《婺源情》的选题背景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告诉我物质生活及一切事物的本身都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素材。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对于油画的取材也是非常关键。在2017年大三外出风景写生的时,学校选择了婺源作为写生和考察的目的地。犹记刚到婺源峰回路转、黛墙黑瓦,交相辉映,映入眼帘,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享受美景,看那一个个徽派建筑村落,青砖白墙,群山环抱,绿水环绕。浑然天成的和谐,步步皆景,每一个村落仿佛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婺源最令人流连忘返是那大片的油菜花海了,全国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在这样的季节,不约而同的人们纷纷来到这片油菜花组成的金黄色的花海里,进行拍照等享受自然风光。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老师提到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素材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客观存在的,来源于生活。同时也真正体会到了达芬奇的那句话“自然是老师的老师”这句话的意义所在
(二)创作《婺源情》的意义
婺源情的意义,意义二字让我想起那段有老师有同学陪伴的日子,有黑瓦、有黛墙,有小桥流水人家,浓郁的乡村朴素气息。正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所说艺术是精神生产的特殊形式。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到处充满着喧嚣和快节奏的声音,相比之下婺源的那份白墙黑瓦的静谧更让人回味无穷,徽派建筑在中国农村是建筑的代表,它清雅简淡,它有翠徽缭绕的自然美,它有因陋就简的朴素美,具有强烈鲜明的艺术特点,而我在这次课程结束之后创作的就是表现这种因陋就简的朴素之美,表达我对老师同学的思念之情。
二、油画创作实践
(一)创作前的思考
在倒数第二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程作业上要有一幅风景创作,我在家附近写生,采用高更和塞尚大师们的技艺手法。疫情期间在家创作练习条件还算可以,从网上置办的材料如期而至,那次仅仅算一次作业,但是觉得主题风格不明显,不光是为了作业,而要体现它的艺术价值,就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堂上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艺术的发展方向。没有找到合适的主题,第一时间想法写生家乡的风景,但是热爱点不够,没有风格特征,选题初步放弃了,晚上偶然间翻手机相册,看到了2017年写生去婺源拍的一些照片,思绪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头脑里面出现了油画创作的整个过程,这可能就是马克思文艺理论中苗老师提到的灵感。点燃了我对油画《婺源情》的创作欲望,婺源情油画创作那里一条安静的小巷子,有满山的油菜花,有炊烟袅袅,有细雨朦胧。让人忘记了城市的喧嚣,黛瓦粉墙、青青的石板,行走在小巷里的少女......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激发了我对油画创作的热爱。在确定好了油画创作要画的主题,接下来要做什么呢?就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马克思思想就给我们提出了共产主义的方向,那么油画创作同样也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到底要怎么画,画出什么样的效果,等等一系列问题也就接踵而来了。
(二)搜集素材
在马克思文艺理论腾讯课堂上同学们讨论,在评论区各种回答:画画就是要从心灵出发,就像是作家在写作也要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描绘自己的真实情感。所不同的是一个是通过画面来表达一个是通过语言的特性来表达,艺术的创作离不开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的创作与创作的灵感都生活息息相关,每一幅绘画作品都是画家心灵的碰撞和对周围世界的感悟。
国内外有非常多的画家的作品就是以自己身边的生活场景作为创作素材来进行描绘,来表达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真实情感。比如被人们称为“农民画家”的米勒,就画他农民收获与耕种的生活场景,梵高也画了很多生活场景,《夜间的露天咖啡座》、《罗纳河上的星夜》.....这些描绘他生活场景的画让我们清楚的了解他当时所生活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道了他当时的内心感受是什么样子的。宋代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是描绘宋朝首都汴京的繁华景象。
学习前人创作过程搜集素材,婺源便成了我眼中宝,它具有保存非常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村落。理坑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坐落在婺源这片土地上,百年来这偏僻山村,秉承勤学苦读之风,人才辈出,可见理坑昔日的辉煌。走在这优雅朴素的村落里,仿佛穿越回到了明清时期,看到昔日的繁华,到处弥漫着优雅的气息。乡村古道,一步一景,小桥流水,九曲回殇。高高的马头墙依然高高的矗立在那里岿然不动,继续承受着岁月的洗礼,青石小路,悠扬婉转,消失在视线尽头······因此我将婺源的人文风景作为创作的素材,进行加以创作。
从房屋建筑到风土人情都需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不只是简单的从网上找几张图片作为参考那么简单。由于疫情原因不能亲临现场,只能去当地博物馆查阅资料,去图书馆呆了几天查阅了各方面的资料,然后将手机里去婺源的时候拍的照片仔细的进行了筛选,总觉得还不够全面,又到网上找了一些好的图片作为参考。这第二步的搜集素材算是定下来。
(三)确定小稿
根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实践指导,我从素描练习,取材;拼接;加工;重组等来完善画面。素描练习小稿避免了构图问题,大的构图方向不能错,就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方向。素描小稿练习完毕,选择油画创作小色稿,黑白的只能解决光源明度问题,但是解决不了冷暖,所以油画小色稿是必要的过程。尺寸比例的大小;以及工具的选用,每一步都要恰到好处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古人云:磨刀不误砍柴工,要解决画面的构图、以及整个画面的整体色调等等许多问题还要多次练习。在画小稿的时候一开始反反复复画了好多张,最终确定好了构图,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提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确实如此,只有行动起来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在此期间要接下来确定画面的整体色调,在和导师杨院长和王军老师的视频沟通下指导下,解决了画面的构图以及整体色调。为下一步在正稿上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堅实基础,这就像是盖房子一样,只有地基打结实了,才能继续往上盖。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讲到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这过程中我自己遇到不好解决的问题,如小稿的框较小,技术不到位,表达的不充分,包括风景空间的那种穿插的结构,徽派建筑的造型,都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这些问题深深地印在了脑子里,根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技术不行练技术,材料问题尺寸问题及时更改,表达不充分查阅资料,咨询导师,慢慢的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论指导下不断地完善,慢慢的达到预期效果。在画正稿的时候会更加的的注意的,节省很多时间。在进行创作的对象确定好之后便开始着手确定创作草图以及画面的色调,搜集了很多婺源老街的图片作为参考,查阅资料,练习手法,整理色调,研究构图,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建立与否定之后,最终在导师的帮助与指导下确定了草图小稿,进一步的优化了色稿确定画面整体色调。
(四)实践对油画创作产生重要影响
根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提到实践的重要性,它对油画创作有什么影响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小稿构思再好,构图再完美,技术在高超,不能再正稿上体现表达,那都是纸上谈兵。经过前三个阶段的准备工作,简单的的小问题就可以难住我,尺寸的比例,进行二次还原创作。构图已经成为问题,在进行了四次修改大轮廓基本构建成功。勾勒每个物体,把握空间;大小;透视等。起完型着手考虑颜色面积色调冷暖以及主体物体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要抓主要矛盾,我想在油画创作过程当中同样能体现出来。在画面中着手面积比例大小,不能过于概括,也不能局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充分的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油画创作的的过程中显得淋漓尽致。先主后次,先整理后局部,先后在前空间立体,让我深刻的意识到油画创作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在创作中有时候也会出现理论所没有的指导起到了影响的作用,比如以前绘画都是从大到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时也可以从局部开始,正如毛主席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想大致如此。油画创作然在大关系同意的情况下接下来就开始画面中心的塑造,抓主要矛盾,先把画面中心刻画了一遍,效果越来越强。就这样画了下去,整体都刻画完一遍的时候,在离远一些看看,发现问题,发现自己的画面有点灰,有点脏,自己内心也很是着急,也多次找导师请教,也发现了很多问题,自己慢慢思考,不断地修正,画面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在遇到问题时不能钻牛角尖,毛主席再遇到困满时候及时指正了左倾和右倾。在油画创作中大致如此,体现的淋漓尽致,遇到问题要及时指正寻求帮助,不能钻牛角尖,在油画创作的过程中不是所有风格都适合我们,就像老师说的邓爷爷讲到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不能盲目跟风。大稿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小稿和中稿都比不上的,所以严格我自己必须更加的用心,不然以后的创作工作更加困难。在整个创作期间,自己的确成长和收获了不少,感谢导师的用心指导。在这次创作中,自己学到了很多,不仅仅在专业知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还学会了很多生活上的道理,这无形之中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是自己受益匪浅。
三、点、线、面实践研究
作为画面构成因素的点是最基本的,点在一幅画面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因素。它可以是任何形象的点,可大可小,可方可圆,可抽象可具体。总之,画面中不可忽视点的存在,甚至会是点睛之笔。众多的点连接形成一个画面中又一重要的组成部分,即线。线不仅仅是点的链接,也表达了点与点形成联系,还能组成面,让面与面直接相互联系。作为骨架的线,直的和弯的会给人留下不同德视觉感受,直的线可以使画面显得稳重,而弯的线可以让画面变得运动起来。线与线的连接形成面,而在画面中,面几乎是以各种几何图形存在的,每个面的大小、颜色都会对画面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人类的视觉中心点是完成一幅画的重中之重,甚至一幅画作中最有感染力、最为精彩的。如何增强这一部分的感染力,首先要在动笔之前确定好整个画面的结构,利用黄金分割比例把要表达的部分放在视觉最为舒服的地方,然后在通过颜色以及表达的具体内容进行调整,有繁有简,有强有弱来进行对比,最后由这一个点由内而外进行扩散,丰富整个画面。点、线、面、空间、光影、色彩、肌理等多元素组合构成一个画面。
参考文献:
[1] 朱伯雄. 二十世纪现代美术[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 邵大箴. 中国油画文献[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3] 郎绍君. 论中国现代美术[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4] 刘淳. 中国油画史[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5] 李铸晋、万青力. 中国现代绘画史[M]. 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
[6] 刘瑞宽. 中国美术的现代化[M]. 北京:三联书店,2008.
[7] 梁玖.艺术概论[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
[8] 吕书峰. 新现实主义[J]. 美术之友,2008(3).
[9] 詹建俊. 中国油画的处境与选择[J]. 中国油画,2001(03).
[10] 郭红专. 中国当代油画的文化归属[J]. 美术观察,2004(07).
[11] 张祖英. 中国油画肖像艺术百年述评[J]. 美术向导,1997(05).
[12] 刘同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J]. 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严阳浩,1995年3月出生,男,汉族,江苏淮安人,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美术,研究方向:油畫。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