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观与作品《拾穗者》

2020-10-20 10:37王博
广告大观 2020年3期
关键词:文艺理论米勒现实主义

摘要:法国巴比松画派画家米勒是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画家,在十九世纪中期之前,大部分西方人都把油画作为上流社会的专属,在这期间,虽然也有一些表现农民题材的油画作品,但很多的是讽刺的手法来表现的,一直到米勒的出现,他运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与观念,以农民画家的身份出现在大众视野里,从此这种现状才渐渐发生改变,之后出现的更多的现实主义画家,他们都以描绘现实生活、真实的生活作为他们最高的创作原则,肯定了普通人也是可以成为我们去描绘的对象,更加贴近我们民众百姓。而且,在我国建国之初,在西方美术方面,最先推崇的也是米勒的绘画与观念。

绪论

本篇文章主要通过对米勒油画作品《拾穗者》的分析介绍,来表达作品与当时社会人们对艺术的认知之间的联系,以及作品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观点。试着对此作品创作过程中作者的想法思路、作者创作的表现手法和最终成果展示对大众审美眼光的影响进行阐述,再近一步挖掘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

一、作品介绍及剖析作品的艺术价值

(一)作品介绍

米勒是近代绘画史上很受尊敬的画家,特别是受社会主义国家的喜爱,因为米勒一直以来的绘画主题就是表现的农民阶级,他运用那朴实无华的绘画语言,真挚的笔触,描绘了一批又一批的农民现实生活,表现了其普通人民的真实生活,其这一点来说就非常贴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观的核心内容,就是其真实性,他也深受法国农民们的喜爱。米勒自幼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打小就流露出了很大的绘画天赋,之后他遇到了他的启蒙美术老师,从而立志要学习绘画,走上艺术的道路。在1857年的时候,米勒创作了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拾穗者》,作品里描绘一个十分普通的农村里的场景,虽然是一个普通而又真实的场景,但是在作品上的现实主义手法已经十分的成熟和稳重。这就是这副作品所描绘的场景,一个普通的农村农民拾麦穗的场景,米勒没有运用浮夸的表现或者其更多的绚丽色彩,而是运用了朴实的现实主义手法,从自身出发,从身边的事物出发,去描绘了这样一个艺术作品,它来源于生活,而更高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因为他的这种真实性被赋予了艺术,他超出了生活本身的那种情感,而通过艺术绘画的表现,使得生活中这一普通的场景能够更多的迸发出深邃的情感。

(二)作品的创作思路探析

在十九世纪中期之时,黑热病席卷欧洲,当时的米勒为了躲避这场病毒,他搬到了枫丹白露旁边的巴比松村里,在那里,无不洋溢着朴实无华的村民生活,农民的真挚情感,以及美丽的田园风光,这些都深深打动着米勒,他想把这些都记录在自己的画布上,因此,他也开始了他自己的农夫生活,每天早出晚归,白天他在田地里观察农夫们的生活,记录在速写本上,夜晚回到家里又开始挑灯绘画,每晚都是在昏暗的灯光下进行创作,不说别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艺术工作者向他学习,不为任何利益,这种超功力、纯粹的艺术精神,都必将在绘画作品中体现。因为他自己也是普通农民出身,他也改变了油画只是一味地为上流社会而服务,只是描绘上层阶级的社会、中产阶级的生活,自米勒在巴比松生活并创作的这段时期后,更多的艺术家受到米勒的影响,都去大胆描绘现实生活,描绘普通民众,我们身边的人也都成为了我们创作的对象,这一改变更加肯定了普通人在艺术中的意义。

(三)作品表现手法的探析

首先对于主题来讲,“拾穗”在一画面来说对于农村里是很常见的场景,米勒通过这个十分常见的动作来表现了农民在麦田里辛勤劳作的艰辛,以及对于贫苦劳动人民的同情,同时又从另一方面来表达了农民生活的艰苦。他并没有在画面当中描绘了农民们痛苦的场景,也没有描绘农民们凄惨的生活,而仅仅是描绘了这样一种真实的场景、最为平凡的一幕,便得以把当时农民们最淳朴的内心而表达出来,所以说,现实主义的表现收能够跨越时代的阻隔,表达了农民们不屈不挠的精神,使得现实主义画派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

二、作品形式内容的现实的社会影响

首先,《拾穗者》并不是完全按照政治的角度去描绘的,真正的艺术从不会去考虑题材确定论,题材决定论的观点是把要绘画的主题当作绘画的全部,这种是错误的,要去画什么、如何画是同等重要的,关键要看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表达的深不深刻,能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这才是一副好的作品。米勒也对于《拾穗者》这副作品以及其他的代表作也进行了深刻描绘,就比如他所呈现了这样一种批判的精神,这种批判精神也就成为了这副作品的重要美感组成部分。他没有画悲惨的场景,而是透过这样一种非常平凡的事情,真实地表达了农民们日常的艰辛,给人了很大的联想空间,让我们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了那种农村场景中,这就是现实主义绘画所能够呈现出来的意味,对于农民的描绘十分真切,其中也蕴含了巨大的力量,真实地描绘了底层人民的苦难、底层人民的艰辛,从而引发更多人的思考。

三、作品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特色之间的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中说到了“真实性与倾向性的统一”。其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侧重点是:艺术的真实性,就是对于现实社会生活的正确反应和正确认知。它的客观内容不被人的主观意识而转移。在判断一副作品自身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否具有真实性,只有一个,且客观。我们对于米勒的《拾穗者》的整个创作和时代背景有了一个大概分析,我们了解到了创作本身深不深刻的问题就是看他是否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一种现实性问题,米勒所创作的《拾穗者》就是发生在欧洲大变革时期,政权多次反复更替,还出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所论述的观点:“现实是文艺形式来源的基础,而文艺形式是表现现实的一种手段。”他的现实意义远远高于作品中的艺术处理手法,这一点也是作品成功的基点。并且对于艺术作品的分析,也可以深刻的体会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用于作品实践的关系”应用于作品中带来的实际效应。

四、马克思文艺理论与作品体现的社会化效果

我认为米勒在艺术方面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功与当时欧洲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在《拾穗者》中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怎么更改政权,无论怎么更替国家制度,无论怎么重建国家,农民就永远还是农民,他们根本改变不了自己命运,他们永远无法翻身,他们根本与外面的世界没有一点联系,永远贫苦,生活永远艰辛,永远也改变不了他们在社会低层苦苦挣扎的真实现状。所以说,《拾穗者》给我们带来的现实美感是十分深刻的,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一种安逸而庄重的状态,他给我们呈现的是一种现实,这种现实不仅仅是生活的现实,而且是劳动情境的真实,更是米勒内心状态的一种真实,这种艺术表达是纯粹的,更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

纵观古今,我认为现在也是思想最为活跃的一个年代,“马克思文艺理论”作为一种思想原理,它既适用于古人也更适用于当下的我们。我们需要通过运用和掌握这种理论,能够更好的去分析观察和感受我们身边的艺术。

参考文献:

[1] 宋维宏.农民画家米勒【J】.椰城,2010(6).

[2] 唐绍伟.现实主义的歌者:让·弗朗索瓦·米勒的心性世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5).

作者简介:王博,1996年6月出生,男,漢族,河南商丘人,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美术,研究方向:油画。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文艺理论米勒现实主义
七月恒星
温暖的邂逅
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创作
从《会饮篇》人物形象中看柏拉图的文艺理论
浅析动画《萤火虫之墓》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
论《文艺理论中的无产阶级》
为什么接电话
为什么接电话
我的祝愿:坚持与发展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