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雅琪
摘要:高校文化活动是文化建设中重要的载体和最具创新活力的部分,校园文化品牌对于学生成长成才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特殊的熏陶和导向功能。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必要性及目前存在的问题,通过实例为构建和推进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提供了理论支持,将专业特色融入到文化品牌构建的培育中来, 强化品牌活动的引领作用,以适应人才培养要求和社会发展需求,切实推进实践育人。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有效途径
一、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必要性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高校作为创造和传播文化的重要阵地,在加强文化自信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高校文化活动也是文化建设中重要的载体和最具创新活力的部分。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就是在高校百花齐放的各种校园文化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通过提取、总结和凝练,再加以包装、宣传与推广,使其在全校师生心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在校内外形成一定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和社会认可度,吸引廣大师生积极参与或积极实践的校园文化特色项目[1]。
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在育人化人方面,对于学生成长成才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2]。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具有良好的导向功能。近年来,校园文化品牌的辐射力也越来越大,其文化影响力已经带来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加强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有着独特的意义[3]。培育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是规避社会文化消极影响的有效路径,是营造健康校园文化氛围的必然要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4]。
二、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存在的问题
1. 品牌意识差
部分高校的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力度不够,品牌知名度也不够,影响力和辐射面有限,在建设过程中更多地建成了形象工程,“重数量轻质量,有形式没内容,品牌特色不明显,定位不清晰”是很多高校校园文化的真实写照,文化品牌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示范带动作用和育人化人功能[3]。
2.缺乏科学规划
在品牌培育上心情急躁,缺乏长期品牌培育的战略规划,只期望速成品牌,跑步进入品牌的成熟期,对品牌本身的内涵价值不多考虑[5]。品牌未能有效整合资源,无法构建联动机制,导致组织者疲惫,然而对于学生的影响却往往局限于个别年级或者个别专业。
3. 创新力不足
文化品牌的形成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在传承的过程中却只顾形式的继承,仅仅累计品牌存在的年限,而并非内涵的提升与深化,忽略推陈出新,导致文化品牌口碑下滑,面对新时代的00后们,不再具有吸引力。很多文化品牌不仅在内容上不够创新,连形式上也过于单一,活动多在校内开展,以讲座座谈为主,也会使得同学久而久之失去兴趣。
三、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有效路径探索
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应立足于专业,具有丰富的品牌内涵及价值引领性,反之则可能导致品牌文化出现“不接地气”,无法长久传承等问题。因此,做好以下三点,有利于高校培育出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
1.立足专业,彰显独特品质
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应该立足于学生专业,具有专业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以浙大城市学院医学院“健康好声音”为例,根据社区居民和大学生健康知识调研结果,选定一定数量贴近日常需要的健康知识主题,组织选拔医学生党员骨干,由导师指点学生开展选题、材料组织、科普演讲技巧、发声技巧训练、演讲PPT制作等。通过初赛,复赛等层层筛选,从中选拔出健康好声音,在比赛的过程中,以赛促学,立足于学生的医学专业背景,进一步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有利于提升医学生自身的专业水平与职业素养。
2.创新载体,丰富品牌内涵
校园文化品牌是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在培育的过程中应考虑品牌的运行情况和实际成效,不应“遍地开花”地一味追求数量或者追求新的品牌。此外,校园文化品牌的宣传载体不应单纯依靠线下,运用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平台建立文化品牌微站进行推送,可以形成线上线下的互动推广,也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及号召力[6]。浙大城市学院医学院的健康好声音项目成立于2013年,项目起源于杭州市拱墅区卫生健康局健康讲师培优项目,打造校内健康宣讲的平台。7年来,品牌内涵不断深化,从单纯的比赛选拔到现在后效应的三微时代:健康微课堂:以校园健康知识宣讲为核心,提高大学生健康意识;健康微讲堂:健康小讲师走进社区及乡镇,传播必要的医疗知识,以普及健康知识技能为核心,助力提升居民健康素养;线上的健康微视:由健康小讲师与优秀党员录制符合时节的健康知识,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线上健康宣讲视频,进一步扩大健康宣讲的影响力。
3.走出校园,弘扬核心价值
育人功能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本体功能。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应摒弃其功利性,加强公益性,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让他们在多样化的实践中得到更大的提升,进一步推进实践育人。浙大城市学院医学院的健康好声音项目中,通过区校共建,以赛促学选拔出的健康小讲师,立足于医学生培养的社会属性,发挥在医学专业上的优势,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向社区居民积极传播健康知识,助力“加强全民健康教育,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每年暑期通过为期1-2周的社会实践走入乡村,将健康知识带给村民,从而进一步促进区域健康教育的推广与校园健康知识的传播。
综上,要从专业背景出发,培育文化品牌,科学规划品牌发展路径,形成联动机制,在不断创新中丰富品牌内涵,融合办学目的和特色,从而加强文化品牌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强化品牌活动的引领作用,以适应人才培养要求和社会发展需求,切实推进实践育人。
参考文献
[1] 沈威. 论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五个基本原则[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29(05):74-76.
[2] 王明清. 育人功能:大学文化的本体功能[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12):109-111.
[3] 叶蔚兰.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问题与破解[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8):166-168.
[4] 何小梅.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策略探究[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12):130-133.
[5] 沈威, 姜国玉.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1,27(01):101-104.
[6] 赵闯. 基于新媒体平台的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研究[J]. 现代交际, 2019(0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