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张广勇 彭敏
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劳动教育,2018年9月,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历史回顾,党中央亦历来重视劳动教育,早在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动员的生产运动中,劳动意识教育就是一个突出内容,通过各级人员参与劳动,提高劳动意识,在思想感情层面上认同劳动、热爱劳动。通过宣传表彰劳动英雄,提高劳动的政治地位,批判寄生意识等方式,认识到“劳动光荣”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近年来,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一些青年出现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更有部分大学生崇尚享乐安逸,渴望一夜暴富,消费超前、大手大脚、攀比享乐,鄙视体力劳动者、随意浪费……究其原因,是一些青年劳动观念出现偏差、劳动精神缺失、劳动习惯未养成、劳动能力不足。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要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融为一体,坚持“五育并举”,全方位、多角度,为陪伴青年学子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劳动教育的概念
“民無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劳动教育是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二、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
“劳力劳心,亦知亦行。”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没有劳动教育的教育,是不全面、不完整、不成功的教育。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印发,这对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形成良好劳动习惯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的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劳动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贯穿于并作用于其他四育,德智体美,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修课”“基础课”。
三、路径探究——114劳动育人模式
近年来,国家将教育改革的目光重新聚焦劳动教育,面对劳动教育在实践中被淡化、弱化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我院紧跟国家步伐,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劳动教育,深入实施“三全育人”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坚持“五育并举”。以生活劳动引导学生“会劳动”,以专业实践锻炼学生“能劳动”,以文化浸润激励学生“爱劳动”,积极探索构建劳动教育——“114”育人模式。
(一)指明一个方向,给劳动教育一个华丽的转身。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深刻阐明劳动教育的意义,明确劳动教育的地位,体现国家意志,为学校进行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
根植一个观念,树立一个理念。商丘工学院自办学以来,高度重视校园整洁干净,坚持学生打扫校园卫生,保持清洁,丁华董事长,更是行胜于言,知行合一,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植树、修剪树木、为草地浇水、慰问在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等,身先士卒,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带动全校师生投身于劳动实践活动中,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真正根植在青年学生心中,真正让劳动创造一切的理念落地生根。
(二)锻造一支队伍,在实践中用身体“丈量”世界。
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还要注重鼓励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之余,养成勤锻炼、有情趣、爱劳动的生活取向,注重因地制宜,发挥高校自身的学科研究优势、社会网络资源、校史育人功能,最大限度创设条件,激活学生的创造活力,将学生培养成品德高尚、专业过硬、体魄强健、审美高雅、热爱劳动的新时代好青年。
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需要多渠道建设一支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定力,有干劲闯劲钻劲的劳动教育队伍,商丘工学院劳动教育始终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建校以来,十分注重学生的劳动教育,倡导劳动教育理念,规范劳动教育行为,构建起从任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学生干部—学生全方位劳动教育队伍体系。每年为美化校园,辅导员们亲自栽种树木,大家干的热火朝天,身体力行,为学生做榜样,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
(三)打造四个平台,让劳动教育彻底回归。
学校实施劳动教育应着眼于未来职场场景,结合工匠精神,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以“技”+“能”+“德”+“行”为重点,着力于劳动文化熏陶、劳动素养的养成及核心能力的重构。内容及形式上应有所侧重,有所聚焦,既跟社会有相通之处,又有高校的独特之处;既有家国情怀的时代特征,又有耕田耙地的回归地气。
1.教学实习:以“技”为核心,抓好教学硬指标。
实习是理工科专业学生重要的集中实践实训课程。学校指导老师联合实习企业合理、科学、有计划安排好学生的实习内容、实习进度及实习结果考核。教师与学生一起主动走进企业、走进车间、走上生产线,通过实习使学生了解新技术的应用情况,使学生对生产过程中的设备等有初步认识和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现场安全生产意识及组织纪律观念。学生参与就业实习、岗位见习等实践活动的经历,可以强化训练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缩短学生与企业、公司要求的距离,丰富学生的实践工作经验,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
2.社会实践:以“能”为基础,掌握专业真功夫。
一是学院积极参与每年寒暑期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如2019年暑假广泛开展的“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学生的毅力、提升学生的能力,促进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二是积极推进寒暑假期间“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寻求与企业联合办学的教育策略,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所学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反复检验中促进自我理论素养的提升。
3.志愿服务:以“德”为根本,传递公益正能量。
(1)秉承志愿服务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通过线上“到梦空间”志愿服务活动,线下《志愿公益服务活动登记手册》多种方式,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相继在丽华老年公寓、福利院、梁园区宋木林社区等地建立志愿者服务基地,丰富志愿服务的形式和内容,通过志愿者爱心,使老人感受到更多的溫暖,使志愿服务进一步朝着基地化、项目化、常态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
(2)引导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学习知识技能。在校内开展公共文化设施志愿服务,依托学校图书馆,各学生组织先后开展图书馆志愿服务活动、“义务整理图书 共建美好环境”等志愿服务活动;依托实验室,先后开展志愿打扫实验室活动。
(3)引导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丰富社会经验。开展大多以校外的社会需求为服务终端。如寒暑假积极组织大学生志愿者进入社区,给居民维修小家电,电脑义诊等活动,在服务的同时,提升学生为人处事能力。
(4)引导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提升道德评价。依托革命纪念馆先后开展“继承雷锋精神 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雷锋精神 践行志愿服务”等活动,促进青年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广大学生争做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践行者。
4.校园美化:以“行”为重点,培养劳动多面手。
(1)创建文明宿舍,加强学生劳动协作。通过卫生检查、公寓文化节等活动,在评比中,让同学们以宿舍成员为团队,共同协作共同劳动,认真清扫,精心布置,在活动中加强学生劳动协作精神。
(2)创建卫生班级,强化学生劳动意识。通过卫生委员交流会、部门例会,提高广大学生责任意识;通过定期检查,考核排名,提高广大学生劳动积极性;通过积极参加“室内外卫生评比”活动,针对每周各班教室卫生打扫情况进行评分,每周学生工作例会进行通报,评选出卫生班级,颁发流动红旗,强化学生劳动意识。
(3)创建文明校园,提高学生劳动能力。将校园作为劳动实践阵地,组织开展劳动实践、校园保洁等活动。通过组建卫生监督团,每天检查校园卫生区的清扫情况,引导全体同学加入到创建文明校园的队伍中来,积极倡导全体同学将校园文明建设作为自己的一份责任和义务,培养劳动品德,提高学生劳动能力。
在实施校园美化工作时秉承“路无尘、湖无叶”等卫生标准,扎实开展学生劳动教育。从宿舍到班级再到校园,无处不引导着学生参与到校园劳动活动之中,在服务过程中体验校园里各种事务性劳动的繁杂性、琐碎性、辛苦性,体验到学校管理之不易,后勤服务劳动之艰辛,培养学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劳动服务意识。在服务性劳动中,引导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复杂,感受和尊重校园内的各种劳动人员,增强服务意识和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在劳动中让学生懂得责任与担当。
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
近些年,商丘工学院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劳动教育,深入实施“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坚持“五育并举”。以生活劳动引导学生“会劳动”,以专业实践锻炼学生“能劳动”,以文化浸润激励学生“爱劳动”,积极探索构建劳动教育新路径、新模式。
一打破陈规,增设新星。在“信电之星”七项评选基础上增设“劳动之星”,加强对各班劳动委员的培训力度,用榜样引领方式影响身边同学热爱劳动,积极参与劳动,在全院、全校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
二以点带面,扩大范围。《志愿公益服务活动登记手册》目前针对的是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奖助学金获得者,他们需要完成规定的劳动工时,将在原有基础上,将每年大一学生纳入劳动教育培养方案,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反馈体系,争取全覆盖。
三深刻领悟,学习精神。按照学校要求,紧跟学校步伐,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完善教育教学育人体系。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将继续将《意见》落实、落细、落地,深入结合校情院情,坚持劳动教育切不可形式化,坚决杜绝动口代替动手、理论代替实践、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汗等“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将劳动教育鲜明的新时代特征,全面融合于学校全过程的育人体系,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以体力劳动为主,手脑并用,让学生真正明白劳动的意义,享受劳动的乐趣,培养大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书写劳动教育的奋进之笔。
作者简介:李娟,1994年6月出生,女,汉族,河南台前人,商丘工学院,研究生学历,高校学生工作者,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作者单位:商丘工学院)